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介绍了井间地震CT技术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以应用井间地震CT技术解决桥墩基础断裂的一个应用为例,指出依据经验获取高质量的井间地震CT原始资料以及利用现有钻孔的地质资料做联合反演,才能获取好的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地震相分析满足不了目前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将神经网络应用于高质量地震三维数据体中,可对单一反射同相轴进行波形信号分析和训练,建立模型地震道,并以之对实际地震道进行分类,产生在平面和剖面上精度较高的微地震相分布.新场气田和塔河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是可靠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刘妍  田博宁  王伟 《地下水》2013,(6):105-106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套管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套管井测井是油气井测井技术的系列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套管井测井的几项主要技术及其一些应用实例,包括注入剖面、产出剖面、储层评价以及固井与套管质量评价等方面主要测井技术的简要介绍及其应用。套管井测井技术涉及探井、开发井和生产井,可分为直井、水平井和井间等测量方式,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和增储上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周能丰  马伯林 《安徽地质》2005,15(4):279-284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主要是提高地震资料分辨地质体的能力,利用该数据进行解释和属性分析,在寻找隐蔽油气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分辨率处理过程中噪音衰减、保真处理,频率拓宽方面进行研究,并在江苏洪泽地区盐矿地震勘探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最终处理资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主频达80Hz,频宽20Hz~160Hz,其波阻抗反演剖面较好识别了该区盐矿的分布范围,厚度,为盐矿开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井地地震是在井间地震方法基础上提出,其技术核心主要是观测系统设计以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观测系统设计旨在增加探测目标的覆盖次数、均匀程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数据采集从震源和检波器两个方面优化,选用激发能量强、频率高、成本低、效率高的震源,以及灵敏度高、抗噪能力好的检波器;数据处理分为拾取初至、建立正演模型和反演层析成像。工程应用实例说明,井地地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汉漪 《地学前缘》2000,7(3):267-273
2 1世纪 ,地震勘探技术将进一步发展 ,三维地震的主流技术地位仍不可动摇 ,提高三维地震的分辨率是进一步提高三维地震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主要发展方向。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常规处理技术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将使三维地震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多波地震将全面应用于油气勘探。该项技术的应用 ,将使地震勘探技术从构造勘探真正推向岩性勘探 ,推向直接找油找气。时间延迟地震标志着开发地震已走向实用 ,其技术的发展有赖于三维地震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局部异常体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正林  冯锐 《现代地质》1999,13(4):461-465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 ,验证了利用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技术可以分辨线性尺度为1个像元宽度的目标 ;讨论了表层低速带对基岩中异常体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分辨率的影响 ;给出了高分辨率探测局部异常体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技术 ,即最佳的观测系统、有效的数据采集技术、精细的数据预处理和优化的正反演算法。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表明 ,该方法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震属性技术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出隐藏其中的有用信息,不仅提高了原始地震资料的利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地震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水平。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二维勘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地震数据量的激增。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地震勘探中。近年来,因GPU的计算性能迅猛发展,使之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基于CUDA(计算统一设备架构)编程平台,利用GPU加速地震属性提取。通过对比发现,利用GPU可以得到六倍左右的加速比,这表明应用GPU可以有效地缩短程序的运行时。  相似文献   

10.
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孔地震CT技术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手段,文章叙述了地震CT技术原理及其具体工作方法,并通过锚基基础断裂探测实例与效果,指出跨孔地震CT技术和已知地质资料相结合,将在地质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任峤 《西北地质》2009,42(1):95-104
通过对尚店油田的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对比不同储层岩石类型和储层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储层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以及不同储层在组成、结构、构造、四性、地震剖面上的不同反映,以及不同储层的成因和特点,指出岩石组构对油气采出的影响。由于储层成因的不同,引起岩石组构和微观特征的不同,这些不同在今后油田开发中尤其是老油田目前产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应引起重视,可为今后油田实施开发措施和制定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仲伟军  陈军  郭忠  马艳荣 《新疆地质》2012,30(1):116-121
地震频谱衰减属性可反映地层吸收性质、岩相和含气性,利用含气层段对地震波高频能量吸收强特点,可较好地预测地层含气层段[1].利用此项技术对车排子周缘的Sq1井区三维白垩系清水河组油藏进行含油气性检测,扩大该地区白垩系油气勘探领域.在此基础上,已发现多个白垩系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3.
跨孔测试技术是研究岩土动力特性的一种重要的原位试验方法。本文根据多年来的现场实践,详细阐述了在进行原位跨孔试验时,必须认真考虑震源和三分量检波器的选择、钻孔的数量与孔距,钻孔排列方式、钻孔垂直度测量、三分量检波器与钻孔之间的耦合等因素,文章还介绍了压缩波和剪切的识别和速度误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分析河道砂体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子顺 《地学前缘》2012,19(1):200-208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单层厚度普遍较小,河道改道频繁,地层对比特征不明显,缺乏明显的对比标志。为用地震资料描述河道砂体,近几年我们研制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地震频带宽度达5~360 Hz,视主频达150 Hz,分辨率大幅提高。怎样以层序地层的观点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描述河道砂体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应用正演模型技术,分析了薄层河道砂体的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特征,认识到河道砂体两侧河床的角度不整合斜反射是识别河道砂体的重要层序地层标志。本文通过井震结合,解释了松辽盆地杏树岗3D地震工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识别出单一河道和复合河道两种河道类型,分析了扶余油层上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的层序地层特征,通过x70井扶余油层层序五下凹型河道砂体的剖面和平面特征分析,依据地震地层学的观点,认为该河道砂体具有网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特征。  相似文献   

15.
BZ油田沙河街组低渗储层埋藏深、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相带变化快,储层展布特征认识不清,直接制约油田开发调整及滚动挖潜.针对这一难点,在储层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基础上,结合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分析,探讨了 90°相位转换技术在BZ油田沙二段低渗储层预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BZ油田沙二段1-4小层砂层组厚度与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油田精细构造识别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细构造研究是随着高分辨率开发地震技术和油田的深度开采而产生的。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微幅度构造、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储层微型构造,都属于精细构造的研究范畴,但二者在成因、识别方法上有所差异。大庆油田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开发地震技术,对微幅度构造进行研究;进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以前不识别的微幅度构造,尤其是通过滑动相关、倾角扫描和关联维等方法识别井间小断层;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微型构造,又通过微型构造图和趋势面剩余分析方法,通过对单层的层面起状程度和形态。这些对打井找油和剩余油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贯穿于野外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各个环节。文章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角度出发,探讨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度处理的关键技术措施,即波场净化处理,振幅、频率和相位补偿,叠前反褶积,静校正和动校正及叠后频谱整形。最后以实际资料说明经高分辨率处理后,频宽达到350Hz,给解释人员提供优质剖面,为分辨小间距薄煤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者顺  樊佳芳  高鸿  唐文榜 《物探与化探》2004,28(5):436-438,442
塔河油田岩溶储集体(洞穴、礁滩、孔洞、裂缝或裂隙等)的地震波场特征是弱反射背景之上的强弱不同的绕射波,因此,绕射波准确归位成像和振幅保持是研究岩溶储集体的基础。笔者从塔河油田地震资料高保真处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应该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要求的以叠后高精度偏移算法和振幅保持处理为主的叠后高保真处理技术,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索孝东  李德春  宋喜林 《地质通报》2009,28(11):1638-1642
壤中游离烃技术采用车载高精度气相色谱仪和车载专用钻机采样设备,进行壤中气态烃(C1—C5)直接进样分析。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壤中气采集与分析过程中的密封性和微量、超微量烃气的检测问题,实现了样品采集、分析与解释的现场化和一体化。相对于土壤吸附烃或酸解烃测量,游离烃异常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油气藏中烃气的现代活动状况,且较少受到地表景观和岩性条件的影响。内蒙古二连盆地吉尔噶郎图凹陷的稀油勘探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大宛齐地区浅层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在浅层油气田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指出,壤中游离烃技术,还不能很好地判断异常与油气的绝对对应关系,不能回答含油气多少等问题。在圈闭评价或钻探中,化探成果要与地震、地质等资料紧密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特别强调不要跨跃勘探阶段使用化探资料。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识别及预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李宗杰  王勤聪 《新疆地质》2003,21(2):181-184
在塔河油田奥陶系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洞,其中岩溶洞穴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研究岩溶洞穴的展布具重要意义.应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岩溶洞穴的识别标志,并利用地震反射结构和振幅变化率技术预测了岩溶洞穴在塔河油田某区的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