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台两省变质带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两省属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不仅强烈而且频繁(表1)。变质作用作为地壳运动的一个侧面,在每个旋回中均有所发映,并随着它的演化,依次形成了武夷山加里东期、闽中华力西—印支期、东南沿海燕山期,台湾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五个变质带(图1)。  相似文献   

2.
江西地处我国东南部,横跨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北部属扬子准地台区和中、南部位于华南褶皱系,大致以萍乡—广丰深断裂为界。具有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沉积作用多样、成矿条件优越等特色。地壳成长经历了多旋回、多阶段的构造发展演化,明显的大的地壳运动有: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华力西—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伴随每次构造运动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产生,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石。区域变质岩石是省内  相似文献   

3.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秦岭造山带分布于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线之间,其东段变质地层以志留系和泥盆系为主,包括少量的震旦系和上古生界。主要岩性包括变质泥质岩、石英岩、大理岩和少量的变质基性岩及片麻岩等。根据野外分布和显微组构特征发现这些岩石至少遭受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为递增变质作用,它以佛坪地区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中心,向外依次变为低角闪岩相(十字石—蓝晶石带)、绿帘角闪岩相(石榴石带)和绿片岩相(绿泥石和黑云母带),变质时代约为220~260 Ma。麻粒岩相以出现二辉石为特征,包括基性和中酸世麻粒岩等,野外只见于佛坪县城附近。高角闪岩相在泥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为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其变质条件为t=688~693℃,P=0.5~0.6 GPa;低角闪岩相在泥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为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其变质条件为t=570~598℃,P-0.7~1.0 CPa;绿帘角闪岩相在泥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绿泥石-石英,变质条件为t=518~545℃,P=0.5~0.8GPa;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为白云母-绿泥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其变质压力为0.6~0.65 GPa,温度可能为400~450℃。采用Spear提出的吉布斯方法,以石榴石变斑晶的环带变化得到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5.
李哲 《地质论评》1959,19(4):163-164
本文所介绍的小江深大断裂位于东经102°—103°30′北纬24°—26°的地带。根据我们的研究,所谓“小江断层”(及其南部隐蔽带)是一个深大断裂。它不仅对其附近区域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起着主导的  相似文献   

6.
<正> 绵延上千公里的中国的脊梁——秦岭山链(包括秦岭、大别及胶南)的形成,是北中国板块(中朝板块)及南中国板块(扬子板块)聚合、碰撞及陆内俯冲的结果。 秦岭山链为由较狭窄的北部古生代山链及较宽阔的南部印支山链组成的复合山链,往东被郯庐断裂所切割。北部古生代山链主要造山时期为450—330Ma,它具2500Ma的古老变质基底及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代稳定地台型盖层组成的褶皱,以发育大推覆为主要特征。南缘保存了下古生代洋壳蛇绿岩残片。  相似文献   

7.
所述铅锌矿,包括钟魏、科山二产地,二者相距仅几公里,是同一背斜构造体的不同成矿部位;区内早三叠世海相溪口组地层沉积发育,铅锌矿体均赋存其中,是省内寻找铅锌矿产的远景区之一。本区地质背景主要是以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浅海相沉积和印支褶皱旋回为基础,经燕山期强烈的断裂构造、中酸性岩浆活动及伴随的后期热力(液)变质改造作用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详实的地质填图,在辽宁开原地区清河断裂以北新发现一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及角闪石岩的岩石组合,与红透山岩组基本可以对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主要为一套中、中基性的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该套岩石组合普遍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常见构造样式包括透入性片麻理、石香肠构造、变质分异条带、肠状褶皱等一系列的固态流变构造。对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 524±18)Ma,变质年龄为(2 477±21)Ma,从形成到发生变质相隔约为47Ma。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发现,表明了清河断裂以北也曾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清河断裂与寇河断裂之间的区域在构造环境上与清原地区一样,均属于新太古代绿岩带。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使煤变质的主导因素是温度,这几乎已为大多数中外学者所公认。近几年来,我国学者根据温度的来源,将煤的变质作用分为:1.深成变质作用,2.岩浆热变质作用,3.构造应力变质作用这样三种主要变质作用类型。而且认为,深成变质作用具有普遍意义,它是煤变质的基础。岩浆热变质作用在我国广泛发育,“它对很大一部分变质程度较高的煤(包括炼焦用煤)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北带丹凤群发育特征及金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西秦岭北带的丹凤群是一套浅—中等变质的绿片岩系,原岩为一套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正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该变质岩系分布区金的地球化学丰度高,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丹凤群兼具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印支—燕山期断裂构造及中酸性岩体“三位一体”成矿条件的地段是成金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顺应多元化投资的市场需求,找准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定位,本文通过对其他服务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成功实例剖析,提出了一体化服务与“菜单式”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并对国有设计院经营模式的转轨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SCADA系统在陕京二线输气管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15.
铀"成矿壳层"与"热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富集成矿在垂向分布上受一定标高控制,形成具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层带(俗称成矿壳层)。这个层带的出现受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的双重控制,下限面为韧脆性构造转换面,铲状断裂系的下铲面,以剥离断层为界面,是岩石温度变化的突变面、构造环境(压、张)反差明显的变化面,也是酸、碱分离及氧化一还原交替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转换面,构成铀“成矿壳层”的底面;上限面为古大地水准面,是地壳表面重力向量的势能等值面,它控制了区域侵蚀基准面、潜水面、渗入水的氧化一还原渗透面、上升的深部溶液与下降水的混合面,是铀成矿壳层的上界面。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营存在风险,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保持必要的谨慎,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的估计,就能够起到化解风险和预警风险的作用。本文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加以归纳和总结,对加深相关会计政策的理解和提高孟理具体工作的能力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心”字石     
心字石是浙江普陀山众多著名的奇石之一 ,在西天门下的西南方向。此字传说是观音菩萨传释迦佛的说“心法”时留下的 ,为佛门弟子虔心上西天之处。“心”字宽约 7m ,高约 5m ,周长约 5 0m ,是我国六大巨字石刻之一 ,仅字中心的那一点 ,可容 8人驻足 ,全字可容百人同时站立 ,蔚为  相似文献   

18.
"钻孔注浆+预应力锚索"工艺被应用在了迪庆变电站滑坡山体的工程治理中.本文在分析滑坡体地层结构、岩性和地形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工程设计、工艺和施工方案.工程效果表明,在破碎岩土区,"钻孔注浆+预应力锚索"工艺治理滑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与必须抓住“第一要务”,“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RANJC Andrej 《中国岩溶》2009,28(2):169-174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a,这是因为vrtac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