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南省区域地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华南两大板块,属于华北陆块、北秦岭褶皱带、南秦岭褶皱带。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丰富,各期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在地壳演化历史中可分为3个阶段,即太古代—中元古代为前造山阶段,晚元古代—三叠纪为主造山阶段,侏罗—白垩纪为后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区域地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华南两大板块,属于华北陆块,北秦岭褶皱带,南秦岭褶皱带,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丰富,各期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在地壳演化历史中可分为3个阶段,即太古代-中元古代为前造山阶段,晚元古代-三叠纪为主造山阶段,侏罗-白恶毒纪为后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3.
天山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成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前地槽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地槽阶段、三叠纪至侏罗纪地台阶段和白垩纪至新生代地洼阶段。本区经历二次造山作用 ,晚石炭世末的因尼卡拉运动使全区隆起褶皱成山 ,形成本区第一代山脉 ;第四纪强烈的断块运动造成本区今日所见的第二世代山脉——地洼断褶带山脉及断陷湖泊——赛里木湖。由北至南可分为 10个 级构造单元。中元古代的热水沉积、泥盆纪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溢、石炭纪的火山作用为本区主要的成矿热事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古近纪为剥蚀、夷平和地壳加厚阶段;中新世为强烈挤压、褶皱阶段;上新世—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升阶段。羌塘盆地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本区的强烈隆起、半荒漠化、沙尘暴、山洪、泥石流、冰川崩塌和雪崩、地震等均受新构造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5.
已知,主要内生成矿作用都产生在地槽内,因此大部分内生金属矿床多集中在地槽褶皱带内,这种褶皱系列成一定规律产生于地壳发展过程中,将其发育史分成几个地质成矿阶段,是以地壳发育总的方向和不可倒置发展的循环性为依据的,划分成有规律地重复的几个地史间断。它们开始于有似玄武岩浆作用时的地壳扩张条件下的造岩物的长期堆积;而结束于伴随花岗岩类岩浆作用时的构造挤压的短暂脉动期。一些强烈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的岩浆活动标志着地壳的发展阶段。将地史划分成这些阶段确  相似文献   

6.
江西北部前寒武纪地壳可分为南、北两区。在早元古代江西北部尚属大洋优地槽,大别运动使北区基底开始固结,至中元古代演化为边缘海,而南区仍为大洋优地槽。晋宁运动使北区进一步固结上升为陆,南区基底变质褶皱,外海迁至赣南。由于南、北两区地壳演化不同,成矿作用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川西地区锡矿资源集中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康滇地轴)中段及甘孜褶皱系内。区内地层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出露;是多期地质构造体系迭加—交错发育的地带;具多阶段岩浆活动特性,可分为晋宁—澄江、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期五个旋回,以晋宁—澄江、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为强烈,与锡矿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苏鲁造山带内荣成超高压地体片麻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分析,旨于探讨片麻岩的原岩性质及成因。3个片麻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770Ma和710Ma之间)表明原岩形成于晚元古代,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的岩浆活动时间相吻合。14个片麻岩的单阶段钕模式年龄变化在1.70Ga至2.30Ga(平均~1.93Ga),表明荣成超高压地体片麻岩平均地壳存留时间为古元古代,与扬子陆块的平均地壳形成年龄相一致,暗示具有扬子陆块属性。其锆石ε_(Hf)(t)值(t=750Ma)和模式年龄值变化范围大。2个片麻岩的锆石具有非常负的ε_(Hf)(t),平均值为-16.4,铪模式年龄为2.70Ga。6个片麻岩的锆石ε_(Hf)(t)平均值为-7.7,铪模式年龄为2.15Ga。这些结果表明荣成超高压地体部分原岩主要由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在晚元古代时重熔形成的,进一步说明荣成地区可能有扬子陆块的太古代地壳残留。另有6个片麻岩的锆石ε_(Hf)(t)变化范围为-0.56至6.6之间,其中部分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0.81Ga至0.94Ga,表明片麻岩原岩晚元古代形成时,有幔源岩浆活动和新生地壳形成,可能同时存在强烈壳-幔相互作用,上侵的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上覆扬子陆块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形成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的现今地壳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厚维 《西北地质》2009,42(1):34-42
古近纪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的俯冲作用,造成了青藏高原强烈的陆内变形,引起了古造山带的复活;同时也使高原前陆盆地和内部的一些中小型盆地内数百米至数千米厚的新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和冲断,遍布全区的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裂和活动褶皱,在区域性的北东-南西向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导致高原地壳缩短加厚和整体向东滑移。高原的抬升是整体地、间歇性地、不均速地隆升。它经历了古近纪缓慢抬升一新近纪末至更新世快速抬升一全新世地壳振荡运动频繁的三个阶段。自7Ma至今,青藏高原累计抬高了3000~3500m,喜马拉雅山从古地中海崛起以来,至少上升了5000m。现代地热、地震发生,至今没有停止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 额尔古纳地区位于太平洋成矿带内带与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外带的复合部位,大地构造分区属东北地洼区额尔古纳地穹列。区内地壳演化经历了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于晚古生代进入地槽发展期。此期的造山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极为频繁,分布很广,并具有明显的多周期性。中生代(中侏罗世)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导致了构造-岩浆强烈活动的发育期,许多地洼盆地往往打破了古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