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文》1964,(1)
1963年浙江省部分測站試用鋼筋混凝土水尺桩代替木桩,經过汛期洪水的考驗,在平原地区一般比較滿意;在卵石河床山溪性測站若基础埋設得法也是好的。如双江溪山区流量站的  相似文献   

2.
荆江近岸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明  夏军强  彭佳  沈健 《水文》2018,38(5):11-16
近岸河床的变化对于险工段河势稳定、护岸及堤防的安全产生影响。1990年代以来,尤其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上游来沙大幅减少,荆江河床普遍发生了冲刷,近岸河床发生了相应调整。主要结合荆江河段近岸河床监测资料及已有分析成果,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岸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一是近岸河床冲刷坑特征值与水沙条件的关系;二是近岸岸坡稳定性对水位变幅的响应程度;三是近岸河床平滩河道形态尺度对水沙过程的响应程度。通过计算分析得出近岸河床特征值与水沙定性及定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三峡蓄水后典型河段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表面形态的变化,采用分形维数对河床表面形态进行量化,并分析河道冲淤调整特点,对河床表面分形维数(BSD)的变化特点及物理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SD与河床各个剖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SD能全面地反映床面形态的复杂程度。三峡蓄水后,宜昌-虎牙滩和宜都河段BSD明显增大,关洲河段增大幅度较小,而芦家河河段BSD值略有减小,同时,各河段BSD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综合阻力的调整结果。可通过对各河段演变趋势的分析,来预测其BSD的变化,进而为分析其阻力和水位的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今年一月份在掘进浅井时,为了上下井方便我們在井壁的泥土中釘了三个作梯子使用的木桩,几天后表土的风化岩石塌落,一旁井壁的泥土也随之塌落,但是釘有木桩的壁沒有塌落。于是我們就把实践中的现象提高到理性方面來認識,根据土壤力学的原理又进一步观察和分析了土壤的性質及其他地方的塌落现象,发现土的滑动面往往不是斜面而是曲面,有些地方塌落不是瞬时的,而是有一段时間(有的經过几天,有的經过数月),尤其經过暴雨,塌落现象到处可见。根据上述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只要打入土中的拉杆与土分子間所产生的摩擦力大于塌落所产生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含沙量水流对河床形态调整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沙条件变化后河床形态的调整是河流地貌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含沙量变化范围得出的结论刚好相反.采用过程响应模型实验方法,研究和验证了河床形态调整对于不同含沙量水流过程的复杂响应现象,从实验的角度部分地修正了Schumm关于水沙条件变化后河床形态调整方向的定性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6.
沙质河床冲刷过程中床沙级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沙质河床冲刷过程中床沙级配的模拟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了新的描述床沙级配变化的动力学方程和床沙级配在交换层内垂向变化与水流强度、河床冲刷强度的关系,反映了冲刷过程中交换层内向床面补充的物理过程。通过室内实验率定了相关参数,建立了床沙级配变化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模拟了床沙冲刷粗化。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表明所建议的方法反映了河床冲刷中床沙级配变化的物理事实,可用于沙质河床冲刷粗化模拟。  相似文献   

7.
刘战胜 《地下水》2002,24(2):120-121
本文针对石头河流域内河床多变的问题,并通过鹦鸽水文站多年的测验断面河床演变分析,提出在多变河床进行防洪、减灾不能简单地依照传统的水位-流量关系决定对策,而应充分考虑水流与河床冲淤变化情况。为防洪决策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江位于长江中游的上段,因其流经荆州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护岸工程的实施,增强了荆江河岸抗冲能力.抑制了近岸河床的横向发展,但局部河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有的河段河势变化剧烈,荆江河道崩岸仍然十分频繁.本文分析总结了荆江近期河道演变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河道演变过程中主流线的变化、河道冲刷对崩岸模式的影响.从而得出:主流线的变化、河道的冲刷变化可能诱发崩岸产生,崩岸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影响河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河床演变情况1.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河床发生演变的基本原因,前面已談到是由于水流的动能、环流及泥沙运行所致。但每一条河流的河床怎样会发展成为現在的形态,則是水流和河床在长时期內相互作用的結果。水流在其他水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流速在断面上的分布情况和速度的快慢,将为河段的断面所决定。断面的形状和大小一有变化,必将使水流情况发生变化;而水流情况的改变,又将使河床改变其形态。  相似文献   

10.
淮干中游河段是淮河河道治理的重点河段。目前,关于中游河道的各项整治工程有的已陆继展开,有的正在加紧规划设计。作为当前规划设计或将来河道演变趋势观测的依据,有关该河段的河道特征及一些基本特征参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河道造床流量是指其造床作用相当于河段整个水沙过程的综合造床作用的一个流量参数,反映河段内水沙特性和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综合特征,无疑是河道整治工程、河床演变规律研究中的一个十  相似文献   

11.
罗优  陈立  许文盛  苏畅 《水科学进展》2011,22(6):807-812
建立反映河床调整幅度的体幅指标K,分析2003~2008年三峡水库下游宜昌—昌门溪河段河床调整幅度的沿程变化。研究发现该河段K与河段净冲刷强度不成正相关,而是与河道宽深比成正相关,当床沙中值粒径小于0.5 mm时,K与床沙中值粒径成负相关。初步分析认为:三峡下游粗颗粒泥沙容易达到输送饱和状态,当水流挟沙力减小时出现落淤,使得宽浅河段局部出现较大淤积,净冲刷强度较小,调整幅度较大;当床沙中值粒径小于0.5 mm时,该河段河床冲刷以悬移质输沙为主,河床组成越细,被冲刷的量越大,河床调整幅度也就越大。结合建库前后不同粒径组悬移质输沙量的沿程变化,对水库下游河床粗化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花岗偉晶岩脈的成因和含矿情况,大家的認識颇不一致。在成因方面,有的認为它是由残余溶液(花岗岩后期分異产物)結晶而成,有的認为它是由各种岩胍經交代和矿化剂作用使它们重新結晶而成。对含矿部位的認識,有的認为在矿脈中稀有元素矿物多(或全部)富集于矿脈之最頂部,而也有的则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长江中游受回水影响河段内河床调整引起的水位变幅,提出一种仅依赖水文资料的多值型水位—流量关系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单值型关系无法区分河床调整与回水因素的影响,而已有的多值型方法可操作性受限;长江中游河道断面的河宽与水深之间,以及流量与糙率之间都具有明显制约关系,依据这些制约关系对恒定渐变流方程简化,可得到上下游水位与河段内流量之间的多值型函数关系;确定出多年平均水位—流量关系之后,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之间的残差能够反映河床调整的影响;在长江中游3个不同类型典型河段的应用表明,河床稳定情况下的计算与实测水位之间决定系数R2值超过0.99,河床调整情况下,新方法更易识别水位变幅。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5,(5)
河流断面的变化是研究河道冲淤情况及河流河床冲淤情况及河流河床演变最直观、最简洁的办法。在分析辽河下游河流输沙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辽河干流具有代表性水文站的实测大断面,对河床泥沙冲淤及动态演变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辽河干流典型站径流输沙呈线性相关,关系相对稳定,2010-2013年显著减少,不同年代中冲淤基本交替进行,辽河干流整体是淤积的。  相似文献   

15.
自然河流或者处于单向演变状态,或者处于准平衡状态。这是按平均概念而言。实际河床演变就是围绕这种均衡状态或正或负地交替进行。河流一旦受到外力干扰,均衡状态被破坏之后,河床演变过程也将随之改变。有的干扰、改变甚至破坏会很强烈。这种演变开始时都比较急剧,然后逐渐衰减,最终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干扰河床演变均衡状态的途径有二:(1)改变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如河段以上的水土保持工程、拦沙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分流堵汊工程和引水工程等的作用。它们增减水量、沙量,改变水流过程和输沙过程以及水沙搭配关系等。(2)改变河段河床形  相似文献   

16.
渗透系数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量交换,其大小具有空间效应。通过竖管法(单管法)、多孔介质垂向渗透系数测量仪法(双管法)测定了银川平原青铜峡市灌区汉延、惠农两条古灌渠18个试验点位的渗透系数,每个试验点进行了3组试验,共得到54组试验数据,另采取了16组原状土样进行颗粒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区2条灌渠的渗透系数在0.1~1.1 m·d~(-1)之间变化,渗透系数值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变异系数大小为0.441,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汉延渠河床渗透系数平均值比惠农渠稍大,但变异程度较惠农渠略小。且从上游至下游,河床渗透系数值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颗粒直径是造成本研究区河段渗透系数变异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河床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仅受颗粒直径的影响,河床生物扰动、水化学特征变化等也可能会造成河床渗透系数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何书会  杨艳岭  赵建芬  赵哲 《水文》2014,34(5):36-38
天然多沙河道水面线的升降与河道平面形态、过水断面形状、河床粗糙度及河床植被、河床的扩展及收缩、河床组成及其冲淤变化等众多因素有关。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交叉河道水面线推算为例,分析了天然多沙河道水面线推算中尚需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的处理方法,具有示范作用,对类似河流的洪水水面线推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描述黄河口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采用河段平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尾闾段(利津—西河口)1990—2016年汛后断面及河段尺度的平滩特征参数,分析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累积河床冲淤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过程较为复杂,河相系数在1990—2003年呈振荡式升高,2003年以后持续减小,说明断面形态朝窄深方向发展;平滩流量变化与河段冲淤过程密切相关,淤积时平滩流量减小,反之则增大;建立这些河段平滩特征参数与利津站前4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幂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黄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利津站水沙条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下游1999-2005年的实测水沙及断面资料,分析了近期下游(铁谢至利津河段)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具体表现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持续冲刷。其中,游荡型河段的冲刷量占下游总冲刷量的77%,单位河长的冲刷量在高村以上河段最大,孙口以下河段次之,高村至孙口河段最小;各河段主槽横断面形态调整均表现为向窄深方向发展;河床在冲刷过程中,主槽纵比降变化不大,其纵剖面形态自1855年以来均为下凹曲线,其凹度值随河床冲刷而略有增大;汛期深泓摆动幅度在游荡段最大,在弯曲段较小;随河床冲刷,下游平滩流量增加,但断面平滩流量与河段平滩流量的增加程度不同;因床沙显著粗化,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床纵向稳定程度随冲刷均增加,而河床横向稳定程度在游荡段变化不大,在过渡段及弯曲段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研究是科学认识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潜水含水层岩性差异是河流下伏含水层的主要结构特征,也是控制河流对地下水补给过程的主要因素。为揭示含水介质分层结构特征影响下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基于黄河干流河南段野外试验结果,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概念模型,并以地下水流路径为对象,精细刻画了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受河床沉积层渗透性影响,河床沉积层厚度变化对河流向地下水的补给量影响不大。即:河床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存在是河流向地下水补给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当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含水层厚度比(HS/H)由0增大为0.125时,河流向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小幅度达72%。(2)与均质条件相比,河床沉积层渗透性及其厚度变化均明显改变了河水向地下水补给的水流路径及径流时间。随着河床沉积物与下伏含水层渗透系数比KU/KL的增大,河水向地下水补给的水流路径穿透深度增大,径流时间延长。(3)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地下水径流时间对低渗透性河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敏感性随渗透系数的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