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长安 《地球科学》2015,40(2):261-267
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骨干工程,长江堤防的兴建防改写了中下游平原“三年两淹”的历史,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同 时,堤防的存在也引发了新的流域环境问题.基于“人-水-地和谐”流域治水理念,分析了堤防建设对自然状态下河流地质过 程和水文环境的干预与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水环境问题.提出堤防建设应充分考虑地质背景条件和地学演化规律,适应 水文环境,以人-水-地和谐为宗旨.未来长江堤防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适应地质条件和顺应地质作用规律上.在新的防洪形 势下,长江堤防的功能与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随着三峡及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用,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重要性排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即由水多(洪灾)、水浑(水土流失与泥沙淤 积)转向水少(干旱)和水脏(水污染).长江堤防的功能相应由防洪骨干工程转变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骨干工 程,其主要作用应该由“挡水”转为“控水”和“导水”.以长江堤防为依托的防旱、排水、江湖连通、湿地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构建 应成为未来长江中下游水利工程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12月 2 4~ 2 9日 ,“第六届长江护岸工程及堤防防渗工程技术经验交流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会议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 ,长江科学院与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管理局共同承办。会议得到了国家防总、水利部、长江流域有关省市、流域机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长江规划、勘测、设计、科研、监理、施工、监测和检测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 160余篇 ,其中河道治理与护岸工程 5 8篇 ,堤防加固与防渗工程 5 5篇 ,堤防建设管理、地质勘  相似文献   

3.
在地质资源的勘探中,电子计算技术已经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工程报表、钻探资料和化验成果全部记录到磁带或磁盘上;(2)圈定矿体和计算矿量;(3)绘制地质图件;(4)进行矿化趋势分析.过去要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资源评价计算工作,现在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几分钟便可做完.而且在新资料不断补充和经济条件经常变化的情况下,随时可对矿床重新评价而不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拟建堤防截渗墙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下游堤防区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分析和阐述了堤防区拟建截渗墙段的工程地质条件 ,针对堤基土渗透变形破坏、堤基土液化、不均匀沉陷、大堤隐患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并提出了有意义的处理措施 ,对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地质工作时需编制大量图件和附表,本文介绍MAPGIS软件将矢量化图件中储量估算面积参数数据等属性数据转到文本中,根据标准图件中点和线图元的位置将其所处位置的坐标值转成文本数据,可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储量估算,编制各种表格和为报告文字编写提供数据资料,应用这些简便工作方法及技巧,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长江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几个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目前长江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中在地质测绘、勘探布置、试验方法和成果整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笔者的认识和对有关规程、规范的理解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环境地质问题及对防洪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今年夏季长江继1954年后再次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灾,沿江尤其是中游干流堤防经受了历史上最为严峻的考验,而日益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是洪灾加剧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的水土流失,江湖淤积、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作了分析,并阐述其对防洪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乐山市地质学会组织四川省地矿局207队和西南交通大学航地系,对石林景区进行了为时四个月的地形测量、地质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最终提交的有关图件和资料表明:已初步查明了该区地质构造、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及成景条件。对景区供水水文地质分区划分合理,报告章节内容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纸质图件和电子图件两种资料在归档和保存上的比较,提出归档工作中应在两者之间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适应地质矿产行业发展需要,结合<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及当前作图软件的应用,就如何更好地做好电子图件归档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崔宁  陈建平 《地质通报》2015,34(7):1365-1368
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提出研究地质非结构化数据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地质数据的特点,发现其大数据性。以JPG图件为例,展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行业应用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地质JPG图件数据的使用情况,提出地质JPG图件数据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1.
长江宜都河段茶店崩岸机理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岸是长江汛期大堤最严重险情。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期 ,宜都河段茶店岸坡崩岸直接威胁长江大堤安全。本文分析了长江宜都河段的环境地质条件 ,宜都河段河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系统研究了茶店崩岸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最后提出了岸坡崩岸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康市滨江大道堤防工程位于安康市城区汉江北岸,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264000 m3/s,道路等级为次干道II级,江北城区防洪堤防工程为2级。堤防存在渗透破坏、沉降稳定、岸坡稳定等地质问题,通过对其场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及评价,为设计部门提供了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解决了影响工程建设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洪灾形成的地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地貌条件是长江中游洪灾形成的背景条件,近代洪水位不断上升是人-地不和谐作用下流域环境系统演化的结果.人类作用导致的多流归槽改变了长江中游河流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特性,致使洪水过程显著;大堤修筑导致堤外河漫滩出现泥沙加积,自1650年荆江大堤合拢以来,边滩总体淤积厚度为2.8~11.0m,平均淤积速率12.54~25.64mm/a;围湖造田导致江汉-洞庭平原蓄洪空间减少和"小水大灾"局面的形成;漫滩筑堤围垸严重影响了长江行洪,仅荆江段就有围筑的民垸84个,总面积为4895.95km2,民垸面积是泄洪面积的近9倍.因此,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协调人-地-水关系,重建良性循环的流域环境系统,是解决长江中游的水患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长江九江决口的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承煌 《江西地质》1999,13(3):200-205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长江九江段决堤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原因,认为凹岸部位江流的顶冲和弯曲河道向环流的侧蚀,是决口的外部因素,大量软弱透水地层的存在,是决口的工程地质因素;人工拦江筑坝的阻水效应,加剧了江水对软弱堤基的淘刷,加大了侧向渗透压力,堤内粘土地层复盖浅薄处是管涌的突破口,防洪墙未作基础处理终于酿成了决口的发生,从而提出了5防治对策;进行系统工程地质勘查,采用地下连续加固基础,截弯取直,拆除人工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谷德振先生亲自领导和指导的武汉长江大桥岩基勘查和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作为范例,具体、生动地展现谷先生学术思想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就是重视实践。这一学术思想归结起来就是重视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到工程设计特别是施工中去进一步验证和修正,与岩土工程紧密结合,以确保安全、经济地完成某一项以地质灾害治理为目的地地质工程和/或专项土木工程。  相似文献   

16.
今夏,长江继1954年后再次发生全流域特大洪灾。根据对长江中下游的水土流失、江湖淤积、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所作的分析,日益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是洪灾加剧的重要原因,并对防洪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四系工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资源性缺水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已迫在眉睫.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南水北调3条调水线路之一--中线工程的组成、地形地貌以及第四系情况,重点分析了第四纪地层中的膨胀土渠坡稳定、黄土类土湿陷、软黏土渠坡稳定、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砂砾石强透水和开挖弃土利用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工程处理措施.中线工程不存在能够否定工程成立的工程地质问题,所有工程地质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工程处理措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首先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及各河段枢纽的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岩性以砂岩、板岩为主 ,地层褶皱强烈 ,活断裂发育 ,地表覆盖厚 ,地质条件相对复杂。讨论了西线工程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如地应力和岩爆、软岩蠕变、突水、碎屑流、活断层的突发性位错及高地温灾害等 ;一期工程的地质问题主要集中在深埋长隧洞和引水明渠方面 ,其中 ,输水明渠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边坡稳定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相似文献   

19.
赵希涛  魏乐军 《地球学报》2020,41(1):91-105
在上文阐明"五江一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各节点具体径流量要比"红旗河工程"构想少得多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前人资料和成果,进一步阐述这些河流的径流量,在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与洪水特征,及其对跨流域调水量的制约作用。研究表明:"五江一河"在11月到翌年4月,径流量只占全年总径流量的12.09%~21.84%,月均只有2.01%~3.64%,为冬、春季枯水期。其径流量只比拟调水比例20%或21%的月均值1.67%或1.75%略多。如此之少的水量,只能维系流域内的生态、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不能跨流域调水。何况"红旗河"中、下游在冬季结冰期也难以进行调水。每年6月份到9月份的4个月,"五江一河"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3.3%~88.3%,甚至8月份的月径流量可达全年总径流量的17.8%~29.6%,属于汛期。根据径流量的实际数据,一年当中可供调水时间段只有丰水与平水期的6个月或汛期的3~4个月,要比"红旗河工程"构想的全年调水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可资跨流域调水的每年5—10月份的时间窗口中,如果按原构想的月均调水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1.67%(按20%计)或1.75%(按21%计)进行调水,则"五江一河"的年调水总量仅为153.25×10^8m^3(按20%计)或161.50×10^8m^3(按21%计)。仅为原构想调水量600亿m^3的1/4,充其量不足27%。在丰水与平水期的6个月中实现年径流量20%或21%的年调水比例,就意味将月调水比例从占年径流量的1.67%或1.75%增加为3.33%或3.50%。这样,"五江一河"的年调水总量可达到306.50×10^8m^3或323.00×10^8 m^3。此调水方案,导致调水河道截面积或工程规模增加一倍,但调水量也只有原构想的大约一半或至多54%。如果将调水目标强行设定为600亿m^3,那么"五江一河"的调水比例将提高到占年径流量的27.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展前),或除金沙江和雅砻江之外的其它调水河流的39.0%(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成后),"红旗河"的建设规模势必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工程难度大大增加,意味着工程建设与运行成本大大增加,意味着洪水、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五江一河"实际可调水量比"红旗河"构想严重减少,使人不禁会对"红旗河"工程立论的科学基础和科学依据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特大桥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福兴  石林 《地球科学》2001,26(4):377-380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长江中下游特大跨江公路专用桥建设开始起步, 至今已有黄石、铜陵、江阴、武汉、南京等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并有多座大桥正在建设和勘测设计.在大桥建设中遇到了地震与断裂构造、软弱层带、极软岩、岩溶等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除了采用常规的工程地质勘察和试验技术外, 还进行了软岩流变试验、钻孔内彩色电视录像、原位承载力及压桩试验、桥基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等技术和方法, 取得了可靠的数据, 为大桥设计提供了依据, 并通过已建成大桥的实践得到了证明.这些勘察研究的技术方法为长江中下游特大桥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