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良保 《铀矿地质》1995,11(6):362-367
本义采用氢化物法分离技术,使样品溶液中的锗转变为气态氢化锗(GeH_4),达到与基体分离的目的,有效地消除了各种离子的干扰。研究并证明了在15%以上的磷酸介质中,各种酸(HCl,H_2SO_4,HNO_3,HCIO_4)度在1%-10%的范围内变化均不影响锗的测定,大大简化了操作手续,方法灵敏度高、使用范围广、准确、简便、快速。Ge的检出限为0.1μg/g,相对标准偏差<7%。可应用于地质,冶金,生物,环保,卫生,食品中微量锗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锗的地球化学性质与锗矿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锗具有亲石、亲铁、亲硫和亲有机质等多重地球化学性质,岩浆作用不能使锗发生明显富集,但锗可富集在一些花岗伟晶岩矿物中,只有热液体系才能大量搬运锗,在表生溶液中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属于过渡类的分散元素。世界上已发现26个锗矿物。锗矿床可分为伴生锗矿床和独立锗矿床两大类。锗与其它分散元素具有普遍的共生关系,与嫁的共生尤为密切;锗对环境的危害物主要为Ge金属、GeH4、GeO2和GeCl4;并综述了锗的主要工业来源及市场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乌兰图嘎超大型锗矿床含锗煤的矿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乌兰图嘎锗矿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产在煤层中的超大型锗矿床,锗金属储量达1600 t。以乌兰图嘎超大型锗矿床的含锗煤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和电子探针(EPMA)详细研究了乌兰图嘎含锗煤及其同时代的红旗煤矿无矿煤的矿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图嘎含锗煤中的主要矿物包括石英、蒙脱石;次要矿物包括长石、高岭石、伊利石;另含少量三水铝石、角闪石、叶蜡石、石膏、绿泥石、锐钛矿、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和草酸钙石;微量的锆石、闪锌矿、白钨矿、重晶石、黄铜矿、卤化物、磷酸盐以及含Pb、Bi、Cr、As和Sb矿物。未发现含锗矿物。推测含锗煤中的锗可能主要呈有机结合,而Ba、Zn、Ti、W、Pb、Bi、Cr、Fe、As、Zr、Sb、Cu和REE可能主要与矿物相结合。此外,首次在乌兰图嘎含锗煤及红旗煤矿无矿煤中发现含银颗粒或自然银,推测胜利煤田的褐煤可能有相当规模的Ag矿化。  相似文献   

4.
临沧超大型锗矿庆的形成与其沉积、成岩和热液作用有密切联系。详细研究了矿床煤岩产出特征、煤岩组成、无机矿物、微量元素、腐殖体反射率,认为该矿床中的锗主要源于盆地西缘的白云母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在沉积作用阶段,锗被湖水中的低等生物和腐殖酸富集,为形成矿化煤打下基础。临沧褐煤经历了泥炭化阶段、早期成岩阶段和热液改造阶段。泥炭化阶段,沉积物中锗被凝胶体吸附和配合。早期成岩阶段,与腐残酸结合的锗,在碱性还原条  相似文献   

5.
钛迁移成矿地球化学模式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钛氢化物和钛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特征、钛矿物的价态及化学成分、钛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组合、有关矿物中钛的固态包裹体及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的研讨,考虑到氢在地球形成演化中的作用与重大贡献,认为:钛氢化物、钛合金氢化物是钛的重要迁移形式,它们随岩浆、热液从地球深部迁移至地球浅部,在较还原环境形成自然钛、低价钛矿物,在较氧化环境形成钛的高价矿物,并可在有利部位富集形成钛矿床。  相似文献   

6.
砷氢化物是砷的重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砷氢化物的理化特性、形成条件,砷氢化物与纳米砷、硫、硫氢化物的亲合性、相关性,氢在太阳系尤其是对地球形成、演化的重大贡献,与内生砷矿物共伴生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内生砷矿物、含砷矿物的化学成分的探讨,认识到砷及砷合金氢化物是砷的重要迁移形式,它们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被氧化成砷矿物,或与硫、硫氢化物作用生成硫砷化物矿物。  相似文献   

7.
金银铂族元素成矿机理的新探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金、银、铂族元素的氢化物,羧基化合物理化性质,贵金属矿物主要和次要化学成分,贵金属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组合,有关矿物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类地行星概况,生产实验等相关问题的讨论,认为金、银、铂族元素主要呈单质及其合金氢化物,单质羧基化合物,单质羧基氢化物迁移的。它们随岩浆,热液,热气迁至地壳浅部,由于减压,降温,氧逸度显著加大,Eh、Ph值发生变化,H2,CO逃逸,氧化,形成贵金属的单质及合金矿物,有的还能与硫,硫化氢作用形成贵金属的硫化矿物和硫盐矿物。  相似文献   

8.
锰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大中  郑若锋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41-247,263
通过对锰氢化物、锰羰基化合物、锰羰基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和理化性质,现代火山气体化学成分,现代海底喷口热液流体成分,有关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有代表性锰矿物化学成分及铁锰结核的物质组构,菱锰矿的碳同位素组成、锰矿物的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的探究,认为锰氢化物、锰羰基化合物、锰羰基氢化物是原生锰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从地球深部强还原富H2、富CO高压环境通过断裂、裂隙随岩浆、热液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骤降,氧逸度大增,H2和CO逃逸、氧化,锰氢化物、锰羰基化合物、锰羰基氢化物分解、氧化、硫化成原生锰矿,经氧化淋(浸)滤,形成锰的高价氧化矿物.  相似文献   

9.
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中锗的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川滇黔地区7个铅锌矿床(大梁子、天宝山、会泽、富乐、杉树林、青山、牛角塘)的49件闪锌矿和方铅矿单矿物样品中分散元素锗的含量,结果表明锗富集于闪锌矿中,方铅矿中不富集锗。对文献报道的锗富集于方铅矿中的结论和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结论所依据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不可信的可能原因:方铅矿中检测出锗可能是分析过程中电子束穿插了其他锗含量较高的矿物所致;闪锌矿中未检测出锗是由于锗的含量相对较低,小于电子探针仪器的检测限所致;本次分析的7个矿床的闪锌矿中锗的平均含量为0.0125%,而电子探针仪器的检测限为0.02%。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中的锗和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煤中的锗和镓是可利用伴生元素。我国多数煤中锗的含量处于0.5~10mg/kg之间,平均4mg/kg;煤中镓的含量处于1~20mg/kg之间,平均9mg/kg。我国云南临沧盆地发现有特大型锗矿床,锗赋存在第三纪褐煤中,含量达3000mg/kg以上,呈有机质吸附态和粘土矿物吸附态为主要赋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铀的迁移富集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铀迁移、富集成矿的新机制。通过对铀氢化物、铀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性质,铀矿石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物质成分,主要内生铀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铀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组合的研究,并结合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史,认为铀主要呈铀氢化物、铀合金氢化物从地壳深部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环境发生变化,氢逃逃、氧化,上述氢化物被氧化分解、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2.
钨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钨羰基络合物及钨合金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钨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钨矿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的研讨,结合钨成矿的地质背景和环境,认为钨羰基络合物及钨合金氢化物是钨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富氢、富CO的强还原环境,随着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下降,氧逸度大增,H2、CO逃逸、氧化,钨羰基络合物、钨合金氢化物分解,氧化形成钨矿物,沉淀富集形成钨矿床。  相似文献   

13.
稀土元素的迁移形式富集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稀土矿物与碳酸盐相关性,矿物包裹体主要成分,代表性稀土矿物的化学成分,稀土矿物的主要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稀土氢化物、稀土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性质的研究。认为稀土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是呈稀土合金氢化物与CO、CH4等共同迁移,然后被氧化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地球深部富氢流体、若干金属氢化物及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与性质、铬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共生伴生矿物的研讨,结合铬铁矿成矿的地质背景,认为铬氢化物、铬合金氢化物是铬成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从地球深部富氢强还原环境随岩浆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H2,CO,CH4等逃逸、氧化,氧逸度大增,温度、压力下降,铬氢化物和铬合金氢化物分解、氧化、固化富集成铬矿床。  相似文献   

15.
磷氢化物是磷的主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磷氢化物形成于还原性的富氢环境。通过陨石及月岩矿物成分、内生矿床磷矿物成分、磷的共伴生矿物特征的研究以及地球是氢的储库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认识到磷及其合金氢化物 ,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表浅部 ,由于减压、降温 ,氧逸度增加 ,Eh值增大 ,H2 逃逸、氧化 ,氢化物氧化分解 ,形成磷矿物并在长期地质事件中叠加 ,富集成磷矿床  相似文献   

16.
锡氢化物是锡的重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述了锡氢物的形成条件和物理学特征。在岩浆和热液中,锡以锡氢化物,锡合金氢化物迁移至地壳浅部,锡氢化物,锡合金氢化物被氧化成锡氧化物,锡合金矿物,或与硫,硫化氢作用形成锡的硫化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