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王克鲁  严富华 《地质科学》1997,32(4):495-505
通过对临汾盆地王绪及其邻近地区黄土地层中所含抱子花粉、右脊椎动物化石、颗粒成分、磁化率、古土壤、结构构造以及接触关系等综合研究,将王绪剖面上的黄土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及上更新统三层,并同洛川、午城两地区的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及马兰黄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2.
北京斋堂雁翅地区的黄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西山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斋堂盆地,是著名的“马兰黄土”的得名地,是我国黄土与三趾马红土首次划分之处。斋堂、雁翅一带又是京郊黄土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已见不少有关本区黄土与地文期的报导。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黄土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海洋 《地球科学》2010,35(1):65-74
通过对盆地黄土的粒度组分、石英砂的表面结构以及其它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对若尔盖盆地黄土成因进行了探讨.在黄土的概率累计曲线上,跃进组分和悬移组分反映明显,以悬移组分为主,并采用矩阵法计算了黄土的粒度参数.对黄土扫描电镜观察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统计分析,反映出气流搬运的特点,以发育碟形坑为其主要标志,具有风成环境的表面特征组合.黄土中孢粉稀少,并在邻区黄土层中发现有冰楔构造.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出,若尔盖盆地黄土应为冰缘风成黄土.以测年资料为依据,黄土形成年代主要为马兰期茶镇梁子黄土和离石期索克藏寺黄土.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脊椎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研究中,脊椎动物化石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二十至三十年代,杨钟健、德日进、裴文中等对黄土中脊推动物化石做了比较深人的研究,为黄土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1962年,刘东生、张宗祜根据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脊推动物化石及地层的不整合关系,划分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而后,刘东生等在“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黄土的物质成分与结构”等著作中,对黄土区的脊椎动物化石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北京东斋堂黄土的孢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门头沟区、永定河支流、清水河中游的斋堂盆地, 是我国著名的“马兰黄土”得名处, 马兰黄土是我国晚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极受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注重。但因种种原因, 至今对该区黄土的时代, 成因及沉积环境等问题, 仍存争议。本文根据黄土的孢粉分析, 试从古气候等方面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黄土剖面系由相互叠复的黄土-古土壤层组成。黄土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黄土剖面包括有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上部和下部、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最近研究表明,在马兰黄土之上还有全新世黄土存在。  相似文献   

7.
山东长山列岛黄土沉积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家强  丛友滋 《沉积学报》1997,15(3):141-144
本文对长山列岛的砣矾岛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及其以北大钛岛和以南南长山岛的马兰黄土等的沉积磁组构作了对比和分析,证明研究区离石黄土不是纯风尘沉积,至少本文所研究的剖面段不是风尘沉积,而是洪坡积,其沉积物质可能主要是当地红土风化壳物质被流水搬运来的;马兰黄土虽是风尘沉积,但物源与我国内陆黄土有明显区别,前者主要是低海面时期被风从附近搬运来的。  相似文献   

8.
1.地质与采样新疆北部的黄土主要分布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界山西麓、伊犁盆地、塔城盆地和博尔塔拉谷地等。分布高度在950—2400m,厚度在20—30m,最厚可达50多m。黄土分布走向沿山麓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黄土地层包括:全新世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中更新世晚期的离石黄土。沿天山北坡采集了紫泥泉、沙湾县鹿角湾、牛圈子、宁家河四个地点的黄土样品  相似文献   

9.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丁勇  王家鼎  何小亮 《地下水》2010,32(5):85-86,119
以拟建大(同)~西(安)客运专线为例,选取典型黄土地段,采集原状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进行室内常规试验和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长持时、小振幅作用下黄土振陷特性,通过三组比较试验,得出了黄土振陷与动荷载、埋深、振次、振动频率的定性关系,并对振陷机理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e platforms on both sides of the Malangou River (a lateral ditch of the Qingshui River that is a tributary of the Yongding River) where Malan Village in Zhaitang Town of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is located are the place of China's typical section of the Quaternary Malan loes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eastern suburbs of Beijing City, the authors not only clarified 5 grades of terraces on the Pinggu piedmont plain, but also found a clayey silt section mix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alluvial-diluvial gravel layers at a height of 15-25 m above the river level near a Fishpond in Xinli Village of Nandule Town. Results of the study of grain size of the section document that the loess mostly is silty soil (0.05--0.005 mm), and that the grain size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of the section are dominated by single-peak, coarse-grained segment I and coarse-grained segment II types, reflecting that it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similar to eolian phas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heavy minerals from the section show that their contents account for 0.01%-0.11%, averaging 0.04%. There are 24 kinds of heavy minerals, most of which are stable heavy minerals, and the clay minerals mostly are illit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lan loess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data reflect that the source area of the loess is relatively arid. The six grade classification of sporopollen in the section further shows the subdivision of the history of alternating warm and humid phases in this geological period. The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results range from 21.0 ka to 59.2 ka, convincingl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ection indeed consists of Malan loess. The above studies provide a new basis fo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lan loess at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its 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2.
山西平陆黄底沟入三门峡水库北侧发育了一级湖滨阶地(T3)和两级河流阶地(T2和T1)。阶地上覆黄土地层野外划分和室内磁化率测试结果与蓝田段家坡黄土地层的对比结果表明,T3上覆黄土地层最底部为古土壤层S2;T2最底部为黄土层L2中弱发育古土壤层L2-2;T1最底部为马兰黄土L1中弱发育古土壤层L1-4。根据黄土-古土壤年代序列及光释光(OSL)年龄测试结果,T3,T2和T1阶地分别于245kaB.P. ,149kaB.P.和50kaB.P. 前形成。其中,T3和T2阶地的形成时间,分别代表了山西平陆古三门湖开始消亡和最老黄河阶地形成的年代。古三门湖消亡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土粉尘搬运过程的动力学物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粉尘重力沉降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给出了黄土粉尘粒度分布的数学表达,讨论了粉尘沉积通量随搬运距离、粒径变化的物理过程,首次确定了估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计算方法,为区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对粒度的影响及其它们在冰期间冰期中的差异提供了物理学的判别依据。分析结果表明: 1)在重力沉降作用下,粉尘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变化服从几何分布,具有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越粗的粉尘颗粒其沉降通量初值越大,同时下降速度也越迅速的特点; 2)如果用携粉尘气流的水平通量作代表风力强度,则粉尘搬运距离与粒度分布曲线上重力沉降部分最高点的粉尘沉降通量成反比,风力强度与该点对应粒径的平方和粉尘搬运距离成正比。因此,根据该点的粉尘沉降通量和对应粒径,可以估算粉尘的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根据上述理论对渭南阳郭中学S0~L1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估算: 首先,从粒度分布中提取出3个对数正态分布的独立组份; 然后利用粗粒组份的参数计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粉尘搬运距离具有冰期近、间冰期远的特点,风力强度的变化则具有冰期弱、间冰期强的特点,LGM时段的风力强度比MIS 3阶段大,但小于全新世适宜期,而LGM时期粉尘搬运距离并未明显减小,因此,可能黄土粒度的变化并非反映了冬季风的变化,而是反映了夏季风的变化,夏季风是通过影响粉尘源区来影响粉尘粒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克里雅河流域风成物质的粒度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1999,19(4):373-379
本文分析研究了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流域风成物质的粒度特征。该流域四大地貌景观带的地表沉积物表层样品的机械组成差别明显,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比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粗得多,亚砂土的主要成分为微砂,沙漠地区以细砂为主。除戈壁带以"非地"形式出现以外,由沙漠中心向南至昆仑山,在西北风和东北风的作用下,风成物质的粒度由粗变细。流域出露的黄土主要是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的。  相似文献   

15.
赵家岸滑坡地区马兰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浸水或增湿过程中,黄土特有的不稳定结构极易发生破坏,约束黄土的力学行为特征.通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对赵家岸滑坡地区黄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由上到下黏土的胶结作用升高,架空孔隙压缩明显,小孔隙几乎没有变化的特征.不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三轴压缩实验显示该区的顶部和底部黄土的强度均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底部黄土黏土胶结作用较高,黄土的强度减小速率大于顶部黄土.同时发现c值对于水的敏感性明显大于值,强度的降低主要是c值的减小导致.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高,滑坡底部黄土的含水量增加,颗粒之间主要承担胶结作用的黏土矿物软化,导致附近的黄土微观结构持续破坏,导致赵家岸滑坡发生蠕动.  相似文献   

16.
陕西洛川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陕西洛川剖面1580个黄土样品的粒度数据分析表明,黄土的基本粒级,即在2-50μm的标度范围内,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特征。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在2.16-2.51之间,平均值为2.32;而古土壤的粒度分维值在2.23-2.51之间,平均值为2.41;粒芳分维值对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成环境的演变,有良好的指示意义。粒度分雏值显示,25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不断增强,变化周期和变化幅度逐渐变大。在早更新世,季风较弱,变化周期短.变化幅度小,表现为2~4万年的周期;而在晚更新世,季风较强,冬季风和夏季风相互消长,变化周期长且明显,变化幅度大,表现出10万年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7.
依据Stokes颗粒沉降原理将黄河利津水文站和汊河清八站的表层沉积物分别提取为<2μm,2~4μm,4~8μm,8~16μm,16~32μm和32~63μm的6个粒级,采用ICP-MS法对各个粒级沉积物的15个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两个样品REE含量随粒度增大的变化趋势有细微差别,但总体随粒度大小呈"高—低—高"的不对称马鞍型分布,其中最高REE含量和最低REE含量分别位于<4μm的粘土粒级和4~16μm细粉砂粒级中; 各粒级沉积物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REE的配分模式一致,呈平缓的右倾型,相对富集轻稀土,明显的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对各个粒级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及体视镜下观测,石英含量随粒级增大而增加, 长石在8~16μm中含量最高,在16~32μm中,碳酸岩含量最高,随着粒级增大,重矿物含量逐渐增加,黄河沉积物REE随粒度的变化特征与粘土矿物对其吸附及流域碎屑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