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海外地震及其对核电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海外MS7.2地震具有两个引人瞩目的重要震害特点,一是造成十数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中断,二是造成台湾第三核电厂紧急停机。本文首先介绍了该地震地震参数厘定、震源机制、发震构造背景、地震动特征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介绍和讨论了该地震对台湾地区核电厂的影响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时26分和34分,在南海海域(北纬21.9度,东经120.6度)发生7.2、6.7级地震。震中距大陆最近海岸线约350km,距台湾陆地约15km。厦门市部分地区震感强烈,福建、广东、江西大部分地区有震感。我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使14条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事故,亚洲互联网、通讯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时26分和34分,在南海海域(北纬21.9度,东经120.6度)发生7.2、6.7级地震。震中距大陆最近海岸线约350km,距台湾陆地约15km。厦门市部分地区震感强烈,福建、广东、江西大部分地区有震感。我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使14条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事故,亚洲互联网、通讯受到很大影响。根据中国台湾方面的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6.7级,而美国方面测定的震级达到了7.1级。在星期二晚间的地震中,有两人遇难。据报道,由于发生在中国台湾海域的地震破坏了海底的电缆,亚洲的电信受到了严重的影…  相似文献   

4.
2006年国外灾害地震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灾害程度均低于往年.地震活动总量相当于过去百年期间平均值的50~70%.外电报道比较有影响的灾害地震19次,死亡超过6900人,伤超过4万人.伤亡人数相当于过去百年期间年平均的37%.较大灾害地震6次.有2次在印度尼西亚,1次在伊朗,1次在夏威夷群岛,中国台湾1次"双震",破坏海底光缆,国际通讯联络一时中断,是世界少有的地震破坏海底光缆事件.  相似文献   

5.
震讯     
日本在伊豆近海布设光缆海底地震仪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在震群集中发生的伊豆半岛以东近海中布设了使用光缆的地震观测网。安装正式的光缆海底地震仪在日本国内还是第一次。预定3月份起开始观测,目的是监测地震活动的变化。海底地震仪在总长度为25km的光缆的3个地点设置有装在耐压容器中的加速度仪传感器,安装在离岸6-11km、水深1.0-1.3km的海底。用加速度仪传感器捕捉地震动和地倾斜变化,通过无线电由设在静冈县伊东市海岸上的陆地设施把数据实时传送到东京本乡的地震研究所。包括地上设备在内都是1989年以来开发的。在2月下旬的安装…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7.
试论地震海啸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统计与研究,多数地震是不引发海啸的,故地震与海啸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引发地震海啸(特别是大的地震海啸)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海底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的巨大体积的海底滑坡和崩塌,而不是海底地震时海底地面的同震错断与变形。因此,若未来震中附近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只要发生地震,不论震级大小与震源深浅,也不论震源类型(即倾滑或走滑)都可引起海底滑坡和崩塌,进而引发海啸。若未来震中附近不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再大震级的地震,即使是倾滑型地震也不能引发海啸  相似文献   

8.
引言2003年5月26日下午6时24分发生了震源位于宫城县近海的7.0级地震(以下简称“5·26”地震)。地震造成港口设施、东北新干线天桥部分受损,并发生滑坡。由于天桥受损导致东北新干线部分区段运输中断,不仅延误了自治体的信息传递,移动电话等也不能及时通活。万没想到的是,在与这次地震发生的同一地区,即2003年7月26日的午前0时13分M5.5,7时13分M6.2,午后4时56分M5.3的地震又相继发生,震源均位于宫城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为“7·26”地震)。“7·26”地震造成的灾害比“5·26”地震大得多,下面,对这两次地震的受灾情况做一介绍。1“5·26”…  相似文献   

9.
深水陆坡区水深急剧变化,峡谷纵横,水道复杂,形成了崎岖的海底地形地貌,严重影响到其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并造成地震剖面上构造形态的畸变.本文利用复杂介质条件下共聚焦分析和CRP分析方法,讨论深水区崎岖海底条件对下伏目的层地震波成像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水平海底条件与崎岖海底条件下成像的差别,为深水崎岖海底地区的地震采集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刊第2期发表了《印度7.9级地震及地震工作概述》(一)一文,综述了这次地震的破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抗震救灾和国际救援及印度的地震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这次地震的受灾区域、地震发生的背景、灾害分布和成因、历史地震、国际救援行动、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及结合我国防震减灾的现状得到的教训和启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bmarine cables in past earthquakes, an analyt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cable performance under seabed fault movemen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rst, common types of earthquake damage to submarine cables are summarized, which include seabed displacement induced by fault movement, submarine landslides and seabed soil liquefaction, etc. The damage is similar to damage observed to buried pipelines following land earthquakes. The Hengchun earthquake of Dec. 26, 2006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he M7.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t 20:26 Beijing Time, and caused 14 international submarine cables to sever and brea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redicts damage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the Hengchun earthquake. Based on parametric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ater depth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submarine earthquak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damage to submarine cabl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海底滑坡作为一种潜在的地质灾害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采用二维极限平衡法计算并分析了海底斜坡稳定性问题.通过对斜坡模型在各种条件下安全系数的计算,定量分析了斜坡内在因素(如斜坡角度、主要土力学参数)和主要触发机制(地震、快速堆积等)对安全系数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静态条件下,均质斜坡角度小于20°时,均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含软弱层的斜坡,快速堆积等引起的不排水状态下斜坡安全系数明显降低,斜坡角度大于14°时就会发生失稳.拟静态条件下,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小于0.15g时,对于角度小于20°的均质斜坡处于稳定状态,但PGA大于0.25g时,角度大于13°的斜坡即处于失稳状态;对于含软弱层斜坡,PGA为0.1g时,角度大于10°的斜坡即处于不稳定状态;当PGA大于0.3g时,3°以上的海底斜坡即处于失稳状态,发生海底滑坡.结合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在静态条件下,均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加载的拟静态下,根据南海北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台湾浅滩段则处于不稳定状态.这解释了该区域大陆坡折带处海底滑坡广泛发育的原因,也表明了地震是引发南海北部滑坡最主要的触发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冯德益 《华南地震》1996,16(4):1-10
利用反映震级-频度关系的参量C值,η值,b值和b值谱以及反映地震空间分布的森下指等研究了近海地震活动的一些主要特征,发现近海强震前地震活动性指标及图象的变化特征与陆地上强震前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给出了新研究的可用于近海及滨海地区强震预报的短期和临震  相似文献   

14.
强震前显著地震和逼近地震的震兆特征及判据指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加林  曹井泉 《地震》1995,(4):315-322
在研究国内26次强震孕育到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图象演化的基础,对出现的两次重要的中等地震分别定义为显著地震、逼近地震,文章着重研究其主要震兆特征、判据指标、物理机制及在短临预报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促进地震应急工作,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起步为分界,选取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通过对比两次地震后在应急组织与指挥、灾情信息传送与发布、应急响应与救援3个方面的情况,解释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应对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发生背景,基于1900年以来全球8.5级以上地震活动之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以及这印尼8.7级地震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分析了这次地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趋势的可能响,讨论了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