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50年普宁市雷暴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卫  吴志川 《广东气象》2011,33(1):35-36
通过对普宁市1959~2008年近50年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普宁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普宁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际分布不均,近5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4.4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97d,而最少年仅为33d。近50年普宁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349d/年(每10年3.49d)。每年的4~9月份是雷暴高发期,约占全年的92.5%。雷暴初日平均在3月13日左右,95%保证率下出现在2月1日;雷暴终日平均在10月13日,95%保证率下出现在12月23日;年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16.4d。  相似文献   

2.
泰安雷暴特征及其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3-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泰安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8年来泰安雷暴日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为31.3天,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为雷暴多发期,80年代和90年代是过渡阶段,2000年代为雷暴少发期;一年中只有1月份没有雷暴,7月份最多,出现雷暴的最早日期是2月24日,最晚日期是12月3日,一天中,午后到上半夜是雷暴的多发时段。7-8月是雷击事故多发期,雷击伤亡事故均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段。  相似文献   

3.
近55年来宾市雷暴日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1956~2010年广西来宾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来宾市年雷暴日数在46~106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2.4d;来宾市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其中6、7、8月雷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7.4%。小波分析显示,来宾年雷暴活动具有较强的9年周期...  相似文献   

4.
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莘县1961—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莘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莘县年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1天,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占全年的78.6%,冬季无雷暴。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日变化明显,一日中均可出现雷暴,以午后到凌晨最多。雷暴初日多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在9月下旬。  相似文献   

5.
杨文雄  陈军  易丁 《贵州气象》2013,37(1):26-28
根据玉屏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年1月—2010年12月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线性模拟,结合5 a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玉屏县50 a来年雷暴日数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玉屏县近50 a来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历年平均雷暴日数47 d,每10 a平均减少2 d;1985年为年雷暴日数出现转折的年份,但突变分析不显著。雷暴天气在全年均有发生,呈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7-8月,平均8.5 d和8.6 d,次大峰值出现在4月,平均7.6 d;夏季是雷暴天气多发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的47%,春季是雷暴天气次多发季节,占雷暴日数38%,秋、冬季雷暴天气占8%和7%。一日中雷暴出现的高峰时段12-18 h,以14-16 h出现概率为最大,占26%。雷暴初日有提早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1-2010年十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EOF分析和M-K检验,讨论了十堰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6天,全年雷暴天数达23.5天。除12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十一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4.5%,其中7-8月占58.7%,属于强雷季节。雷暴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年的显著年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7.
引 言雷电灾害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炙热的高温、巨变的电磁场和电磁辐射 ,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危害。尤其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科技电子设备的日益增多 ,雷击灾害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经济损失剧增。因此 ,必须提高防雷减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雷灾防预的意识 ,保护人员、设备的安全。1 雷电活动分布特征1 .1 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从全省各季雷暴日数可以看出 :雷暴在 3~1 1月均可发生 ,主要集中在 6~ 8月 ,即夏季出现的几率最大。雷暴平均初日 ,全省中部和东部平均在 4月中下旬 ,而河西是雷暴出现最晚的地区 ,大…  相似文献   

8.
对泸溪县1959年~2011年5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泸溪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泸溪县属于多雷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7.5d;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d/10a;全年4个季度均有雷暴活动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夏、春两季最高;一年中雷暴活跃期出现在3~9月,活跃期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5.1%;雷暴初日和终日都呈缓慢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河池市10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的雷暴日数据观测资料,分析了河池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对雷灾有影响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抗灾能力四个因子构建雷击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河池市年雷暴日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4.224d/10a;雷暴日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是雷暴多发季节,占全年雷电总日数的86%;雷暴日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年、15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河池南部的都安、大化县及西南部巴马县是雷击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寿光市1959-2006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雷电发生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其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大,夏季多于春、秋季,雷暴最易出现于午后15-19时.根据近年来寿光市的几起典型雷电灾害事例,分析了雷电灾害的特征:乡村雷击伤亡人数多,感应雷的雷击事故多,雷灾损失和社会影响增大.并提出了防御对策,为今后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蕉岭县近45年的雷暴气候基本特征和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蕉岭站1965~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分析、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得出蕉岭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蕉岭县年平均雷暴日达64.3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196d/年;全年各月均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集中在4到9月,约占全年近9成;初终雷平均日期为2月28日和10月6日,80%保证率下初雷出现在2月6日~3月20日,终雷出现在9月21日~11月14日;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存在15到18年的振荡周期;通过突变检验,发现蕉岭县全年雷暴日数在1985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嘉兴地区1971年来雷暴日及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1年以来嘉兴雷暴日和近3a闪电定位仪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嘉兴地区雷暴日数有明显的11—12a的变化周期,且高峰期与低谷期间隔约为3a;每年3--9月是雷暴天气的主要发生期,其中7,8月份占全年的50%-55%;近10a雷暴日数地域分布特点为西南片(桐乡、海宁)雷暴日数减少明显,东南沿海(海盐、平湖)雷暴日数有所增多;雷电日数与总闪电次数、密度、强度不成正比关系,研究分析闪电频次、密度、强度与雷电灾害发生的关系对提高雷电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西宁地区雷暴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8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d,近年来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暴日略有推迟,终雷暴日明显提前;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6—8月为雷暴高发期,12月-2月未出现过雷暴;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结束的也最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的雷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雷暴防护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年、年代雷暴日总体呈减少趋势,天祝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递减率达-5.843 d/10 a,雷暴日的时间序列存在7~8 a的准周期变化。石羊河流域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下旬(永昌),其他均出现在4月上旬,终日最晚出现在10月下旬末(永昌出现在10月上旬初),平均雷暴期为100.4~171.3 d。6—8月是雷暴的高发期,雷暴日占年雷暴总日的70.7%~78.4%。雷暴的日变化明显,雷暴多发时段为12—22时,集中发生时段为13—17时,雷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40 min。石羊河流域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南部山区天祝雷暴日远大于其他各地,占总雷暴日的40.8%。随着雷暴站数的增多,区域性雷暴日迅速减少。石羊河流域雷暴防护等级划分为3级:天祝属1级防护,为高雷区;永昌和古浪属2级防护,为多雷区;民勤和凉州属3级防护,为少雷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晏县1978-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青海湖北岸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属于雷暴多发区,32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天,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56天,最少年仅为6天;全年之中,夏季出现次数最多,约占全年总日数的69.7%;秋季次多,占16.4%;春季最少,仅占13.9%;5-9月是雷暴高发期,占全年雷暴的96.4%,冬季不出现雷暴。初雷日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终雷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上旬,近32年来初雷和终雷日有推迟的趋势;雷暴期总体上呈不显著的缩短趋势。20世纪90年代雷暴期最少,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雷暴期较多,高于多年平均。  相似文献   

16.
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临清市气象资料,统计了40年临清市雷暴日数年际、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数可以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春、夏、秋季是临清市雷暴发生季节,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78%,其中7月份更是雷暴高发期,该月雷暴日数超过总日数的1/3;临清市雷暴出现时段比较集中,15-22时出现雷暴约占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17.
利用石河子气象局地面观测站1954—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属于少雷区,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月雷暴日数最高值在7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4.6%,石河子4月开始有雷暴天气,10月后雷暴结束。雷暴日的日变化中,高值出现在14-17时,以10分钟内雷暴发生频数最高,56年来石河子年雷暴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W方位雷暴出现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晋中市雷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晋中市近40 a雷暴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年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表明了晋中市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跌趋势不大,在过去的40 a中大约减少年平均雷暴日数1 d;一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5月~9月,活跃期6月~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6.1%。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平川地区明显少于东部山地区域。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通辽市10个气象站1961—2012年52a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了单站雷暴日数、雷暴出现的初日和终日及初终间日数,利用GIS绘图软件对全市多年雷暴日数进行插值绘图,探讨了通辽市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通辽市全年雷暴日数为290d,集中出现在6—7月,占年总日数的57%。最早初日为3月18日,最晚结束日为12月27日;(2)通辽市雷暴活动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北部多,东部少,相差10d;(3)雷暴活动初日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但最早和最晚年雷暴初日差值各站差异较大。全市平均初雷暴日出现在5月6日;(4)雷暴活动终日多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舍伯吐站雷暴结束日最早,甘旗卡站结束的最晚,两站相差13d,全市平均终雷暴日出现在9月26日。全市平均雷暴活动期为144d。  相似文献   

20.
洛阳地区雷暴活动规律和雷灾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洛阳市及9县10个观测站1966--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洛阳地区雷暴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洛阳地区雷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栾川、嵩县、孟津偏多,宜阳、新安、汝阳偏少,南北多中部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80年代至今雷暴日数偏少,但从80年代开始,洛阳地区雷暴日数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大,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雷暴日数接近全年的80%。洛阳地区雷击人员伤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造成的财产损失主要在市区,近年来雷击次数及所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