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综采工作面内小断层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机械化采煤促进了煤炭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对矿井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预测综采工作面内的隐小断层?目前,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长度可达1000~1400m,工作面长度可达140~180m准确地预测预报这么大的一块面积内的隐伏小断层,以便生产采取措施,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提出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煤炭赋存条件多样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模技术的综采工作面自动化采煤方法,即:对待开采区域进行地质钻孔,得到地质钻孔数据,建立GIS三维采煤模型。在顺槽掘进时,根据顶底板变化情况,修正GIS三维采煤模型。采煤机根据采煤模型确定的工作面顶底板分布情况等自动割煤。在采煤机割截过程中,通过有功功率、振动、扭矩、图像等,实时监测顶底板变化情况,进一步修正采煤模型。该方法 2016年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为我国综采工作面实现无人化开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不同采煤速率条件下综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的预测,保证来压时工作面稳定,以陕北某煤矿1420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工作面支架压力实时监测得出矿压显现规律,并分别采用对数函数和双曲函数对周期来压步距受推采速率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4204工作面平均来压步距为13.3 m;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双曲函数能很好的拟合推采速率对周期来压步距的影响;随回采速率的提高周期来压步距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工作面两端及中间位置的顶板所处的边界条件、地质条件等不尽相同,所以周期来压步距增加的幅度有所差异。研究成果为陕北地区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预测及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析了综采放顶煤采煤工作面顶板、顶煤在支承压力的作用下活动和运移规律,总结出综放采煤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和采面围岩的空间分区特点,对综采放顶煤控制顶板、改善顶煤的冒放性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合机械化采煤是当今煤矿先进的采煤工艺,也是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由于使用大功率采煤机和液压自移支架及其附属设备,对其适应的矿井地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有更严格的选择。预先查明影响综采的地质因素,为综采选好相适应的场地,为综机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可靠而完整的地质资料,是矿井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煤油气共生矿井的采面瓦斯涌出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煤系含油气的陈家山煤矿综采工作面瓦斯地质资料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在研究影响采面瓦斯涌出量主控地质与生产因素的基础上,借助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中的BP网络方法,建立了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的BP网络模型。通过误差分析及实际应用,证明将关联分析与BP网络结合起来开展采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二井田煤层小构造复杂程度的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元预测法对研究区主采煤层小构造的复杂程度进行了定量预测,首先,用聚类分析建立起已采单元小构造复杂程度的类结构,将单元小构造复杂程度划分成三大类和四个亚类。然后。用回归分析法建立起小构造复杂程度与影响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对未采单元小构造复杂程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最近 ,兖州矿区针对地质因素对综采生产的影响 ,研究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 ,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 . 加强采前勘探工作 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控制程度一般在 75 0m× 10 0 0m网度内 ,远不能满足综采需要 ,故确定采区范围后即对采区开展进一步的地质勘探。在采区上部均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 ,进一步探明了 10m以上落差的断层及褶曲的形态、位置等 ,并对 5m以上的断点也给予解释 ,从而给合理布置采面提供了依据。b . 加强对井下小构造的探测 利用矿井地质雷达、瑞雷波、槽波地震、坑透仪等井下物探仪器 ,对探明采煤工作面和…  相似文献   

9.
煤矿地质保障技术是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绿色采矿的关键路径,针对智能开采需求和地质保障要求,分析了回采工作面地质保障主要面临的难题,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地质探测精度不足、建模精度无法满足工程应用、模型动态更新困难、缺乏基于时空演变的智能回采全局路径最优决策手段等。根据面临的难题和技术现状,对陕西延安黄陵一矿和陕西神木榆家梁煤矿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进行了探索实践。黄陵一矿以810综采工作面智能开采为目标,采用综合探测、数据融合等技术,构建工作面静态地质模型,利用地质雷达、惯性导航技术,动态修正工作面地质模型,通过对“透明工作面”高精度地质模型“CT切片”,获取采煤机关键截割曲线,与回采工艺、装备形成耦合协同、联动控制模式,实现基于三维空间感知和智能数据分析的规划截割,推动黄陵一矿810综采工作面实现智能无人化开采。榆家梁煤矿提出构建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智能自主割煤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模式,融合多源异构地质数据建立智能开采工作面多属性地质数据库,构建基于绝对坐标的43101工作面高精度时空地质模型,并基于时态地理信息系统平台(4DGIS)进行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实现地质模型的任意剖切,结合随采地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大型采煤工作面内小构造的精确探测问题,对槽波相对透射系数层析成像技术展开研究。通过现场工程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巷道对槽波透射的影响,将CT成像结果与实际地质资料对比,结果表明:槽波相对透射系数层析成像方法能够清晰地反演出高度小于1/3煤厚的巷道的位置及形态;用实际数据验证了其成像结果稳定性好、精度较高,该技术是探测工作面内部小构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例研究,认为采煤工作面内有地质小构造(小断层或小褶皱)时,会导致两条回采巷道中线水平间距或者高程差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两条巷道中线水平间距或者曲线图反映出来,曲线图上的拐点即为小构造出现的位置或尖灭点。由此预测小构造在工作面上的展布情况,并利用曲线下“凹”或上“凸”的特征,初步预测隐伏小构造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大同煤田地质构造综合探测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胜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1):47-48,63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采区设计和工作面的回采越来越受到地质构造的制约。有效使用大地电磁测深、高分辨地震、槽波地震、坑道无线电波透视等勘探技术,收集巷道揭露资料和井下摄影编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井下构造力学解析法,对采区及综采或掘进工作面的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并应用定向钻进技术对探测结果进行验证。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探测技术可有效地探测地质构造及地质异常体。  相似文献   

13.
邢台显德汪井田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影响显德江井田1号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地质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与预测,其结果将为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影响综采生产的地质因素分解为超前支护面积和破岩面积两个定量指标,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地评价综采地质条件对综采生产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拉夫型槽波的有限差分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煤机械化的发展,降低了回采工作面对地质干扰的适应性。工作面前方地质干扰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采掘计划,增加了冒顶、瓦斯突出和突水的危险。实践证明:槽波地震勘探是探测工作面前方地质干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煤工作面内小断层严重影响瓦斯抽采及煤层回采工作,准确识别位置、落差、产状等参数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为有效降低瓦斯涌出量、防止瓦斯爆炸、开发利用瓦斯资源,煤矿施工了大量的瓦斯抽采孔,这为识别煤层内小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工程条件。相较于传统依赖地质人员专业基础的断层识别方法,基于数学统计和空间拟合的识别模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为此,依据断层两盘高程相异特性和煤层错断前埋深相似性特征,提出了基于瓦斯抽采孔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采煤工作面内小断层的思路。对比分析了不同聚类算法的原理和结构,建立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煤层小断层识别模型;设计了小断层识别的关键技术流程:采用手肘法求解最佳聚类簇数,以戴维森堡丁指数和相关系数作为识别精度评价标准,通过异常点识别、断层参数(走向、倾角、落差)计算、断层面拟合、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煤层小断层识别;利用现场采煤工作面底抽巷的部分瓦斯抽采孔数据,识别出落差为3 m和1 m的断层,结合断层实际揭露情况和工作面可视化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揭露情况与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识别方法可用于煤层工作面内断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7.
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泉矿井是新建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依据该矿井大部分钻孔揭露的煤层厚度大于6.0m.在综合分析该矿井开采深度,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夹矸层数及其硬度和厚度、煤层顶板岩性及其厚度、煤岩体裂隙发育程度等地质因素基础上,考虑瓦斯聚积程度及煤尘量等影响因素,对长壁综采分层开采法、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和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三个采煤方案进行优选,最终选定该矿采用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依靠地压破煤及自重放煤.提高厚煤层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减少无效进尺,必须对矿井小构造进行探查和预测,这也是发展机械化综采所面临的技术关键。本文试图用回归分析方法来预测掘进和回采工作面将要遇到的断层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生全 《西北地质》1997,18(4):22-27
在总结桑树坪煤矿瓦斯涌出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主控因素,为该矿瓦斯涌出量定量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统地质统计学的综采工作面煤层赋存形态三维建模的基础是Kriging插值算法,但其选择并拟合的变差函数模型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的地质特征与空间数据的变化趋势。对此,本文提出UPSO-Kriging插值法:针对PSO算法存在的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解等问题,优化算法,将优化的PSO算法(UPSO)引入Kriging插值中求解变差参数,拟合出变差函数模型,实现工作面煤层结构中各层的高程值预测;在此基础上,基于规则网格法建立DEM数字高程模型,运用Three.js实现了综采工作面煤层赋存形态三维可视化,可为煤炭企业的透明、智能、分质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