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简照垣 《气象》1979,5(5):26-26
暴雨之前,一般从地面到高空都有反映,“天作地作,才有雨落”,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从预报实践中也体会到,仅用单点地面资料预报暴雨,效果是不好的。只有将点与面、高空与地面的资料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普查分析了1960年以来5月份本站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和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特征,采用分型找指标、逐步过滤的办法预报5月份的暴雨,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陈富年 《气象》1978,4(5):34-35
看了《气象》上“怎样做好县站预报”的讨论文章和山东莱阳站“点面结合,预报本站大一暴雨”一文,很有启发。现将我站暴雨预报中点面结合的一种方法,作一简要介绍,参加讨论。此方法所用资料为1959—1976  相似文献   

3.
本站要素演变与天气形势相结合,是作好县站预报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寻找5月份大——暴雨预报方法和指标时,注意到这两方面的结合。具体作法是,先从分析大——暴雨的前期天气形势入手,5月份影响我县下大——暴雨的地面天气形势,一般是由高压控制转为受入海高压后部的低槽、低涡、锋面、切变影响,产生大——暴雨天气。高空也由西北气流转为西南气流控制,处于槽前不稳定区内。 明确了本地转为入海高压后  相似文献   

4.
大—暴雨是我县主要灾害性天气。1951—1975年25年中,仅7、8两个月,我县共出现大—暴雨128次,对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汛期大—暴雨预报服务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经验,影响我县夏季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是高空西风带低槽带动冷空气靠近副高边缘,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而造成的。这种天气形势反映在地面天气系统上,主要有两类:一是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偏北移,二是冷锋南下。我们用上游指标站与本站资料  相似文献   

5.
王鼎新  李承武  田世祥 《气象》1980,6(4):16-17
去年我省气科所对5个县气象站1972—1977年4—6月日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及24小时预报有中一大雨以上降水的个例(不包括订正预报),逐个进行了评分,发现这5个站6年平均准确率都不高。为了弄清原因,我们同这5个站的技术骨干一起共同进行了技术剖析。发现这5个站的24种大一暴雨预报工具,绝大多数是根据单站要素建立起来的。这些模式指标虽拟合率很高,但使用效果不好。这是因为产生大一暴雨的物理过程十分复杂,单站指标模式只反映了影响系统来临前,下游地面系统通过本站的某些特征,它难以反映未来影响系统的规律。这就说明,只根据  相似文献   

6.
六月份是我县暴雨最多月,加之我县土壤多沙少泥,防汛与蓄水对暴雨预报服务要求很高。本文从产生暴雨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利用1971年—1988年高空、地面和本站的实况资料(1986年、1987年缺),进行形势分类,制作24小时暴雨预报。做到指标定量化,物理意义明确,取得了良好的预报效果。 1 暴雨产生条件分析 暴雨产生的条件是:充分的水汽条件;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维持时间。下面着手于这三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秋季≥20.0mm 大—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搞好预报服务,我们通过普查历史资料,摸索本地区秋季大—暴雨的天气规律。先普查历史天气图,寻找有利于本地区产生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分型,确定大—暴雨的形势指标,各县站在此基础上找出单站指标。作预报时,地区台套上形势指标后给县站发讯号,然后县站套用本站指标。通过普查分析1960—1975年9月1日—10月15日○8时历史天气图(1974年未查,留作试报),初步归纳出产生大—暴雨的环流形势有“纬向”型和“东高西低”型两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2017年吉林省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基于EC数据通过配料法构建吉林省暴雨预报模型.研究表明:吉林省暴雨出现时段为每年的5—9月,集中时段为7—8月,7—8月降水站次占总数的79.1%;吉林省各站点暴雨年平均次数以2~5次为主,白城西部、长春北部地区暴雨<2次,东部暴雨次数稍多,尤其是长白山天池站3a内暴雨达到了13次;该预报模型的FY预报方法TS评分为22.34%,比EC模式预报的TS评分高5.02%;FF预报方法漏报率为36.65%,明显少于EC模式的75.16%;FF预报方法空报率偏高,FY和FF两种预报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对吉林省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气象科技》1974,(4):25-31
一、概述本文对上海地区1964、1966、1968—1972年4—7月(梅雨季结束前)出现的22次大—暴雨(日雨量≥30毫米)过程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并尝试用逐次回归统计方法,制作未来5—6天内大—暴雨的预报。毛主席指出:“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经过调查,上海地区4—7月出现的大—暴雨过程主要是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绥,即冷暖空气这对矛盾斗争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就着重分析冷暖空气的活动,同时也注意本站要素的变化。通过对大—暴雨与本站要素之间、大—暴雨与天气系统之间以及反映这些天气系统的某些特征区(站)的要素变化,寻求其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最后挑选出一些特征区、特征站的  相似文献   

10.
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期(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期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 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 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1.
薛家驹 《气象》1981,7(1):16-16
去年我站利用三点风法计算与本站有关的7个三角形的散度,试作暴雨预报,效果较好。我站去年6—7月份共出现三次暴雨,报准了两次,还报出一次大雨。 一、思路 从预报实践中我们体会到120°E副高脊线的位置与本站的暴雨关系比较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副高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能使它的边缘部份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江淮地区。起触发条件的高空槽、冷涡、台风与锋面等天气系统的扰动,使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反映上升运动的量是铅直速度,对于县站来说直接计算它,目前是有困难的。由于空气质量有守恒性,所以铅直速度与平均水平散度的关系可用数  相似文献   

12.
杨起华 《气象》1982,8(7):23-25
我区各县以14时九线图(本站资料)为主,以08时天气图上指标站资料为辅,建立了一套5—6月大—暴雨短期预报模式(包括十多则模式指标),自1975年投入业务使用至1980年已经六年了。为了分析其预报能力,我们于1980年下半年在全区范围内对这套模式指标进行了检验,并选了两个站进行重点、全面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指标的大—暴雨预报准确率仅19.4%,空报和漏报都比较严重,其中漏报问题更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1]提出的客观预报技术研制模式,以1990~1999年的42个探空站的常规3层高度资料为依据,研制了本站6月暴雨客观预报模型,并对2000~2005年的实时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暴雨客观预报模型与主观预报准确率相当,且无漏报(主观预报则有一次漏报)。  相似文献   

14.
今年5—7月,我站在省级经验完全预报(Epp)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地预报经验,从历史小天气图、指标站及本站地面资料中选取一些有天气学意义的经验因子,建立县站补充订正预报方程。使动力—天气一统计结合;上下结合;人、机结合,扬长避短,制作局地经验完全预报,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1]提出的客观预报技术研制模式,以1990~1999年的42个探空站的常规3层高度资料为依据,研制了本站6月暴雨客观预报模型,并对2000~2005年的实时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暴雨客观预报模型与主观预报准确率相当,且无漏报(主观预报则有一次漏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以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基础上,采用本站地面湿有效能量A_(mk)及其饱和能差A_(mk)~3—A_(mk),进行点面结合预报本站降水(暴雨)。结果发现,饱和能差逐日演变给判别未来降水的有无与估计降水起讫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饱和能差演变曲线峰谷点位相一般要超前于能量演变曲线,两者配合分析,对由晴转雨的转折性暴雨具有明显的预示性,经业务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一、思路: 近年来对大—暴雨分析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实验统计指出,造成大——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西风槽、副高、锋面、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低空急流。本文通过地区台统计分析历史天气图资料,以产生大—暴雨的500MB基本形势为背景,反映地面冷锋路径,在850MB高空图上分型,建立模式(地区台讯号),县站建立高空、地面指标站和单站资料(点上)结合的短期大—暴雨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8.
车淑兰 《黑龙江气象》1994,(4):22-22,28
通过大~暴雨单站配套模式的研制与使用,认为利用天气学模式型和本站模式方法来预报大~暴雨,反映了大尺度与中小尺度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四川境内加密自动站分钟雨量、风场、温度、本站气压、湿度等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四川境内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持续时间、强降水时段平均降水率和降水变率、强降水开始1小时特征、强降水中心雨量变化与本站气压、温度、湿度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段的强降水分钟级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针对本次过程而言,第一个强降水时段内发生的强降水具有降水率大,持续时间短,突变性强的特点,预报难度较大,而对于第二强降水时段内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率也较高,结合地面自动站的风场、温度、湿度和本站气压的资料能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   相似文献   

20.
梁永生 《气象》1982,8(12):11-11
我站于1979年底开始试用气象传真机,1980年初正式接收传真图。通过传真图的应用,扩大了我们的预报思路,增加了客观的预报依据,使我站的短期降水预报水平有了提高。现将我们接收日本的700毫巴垂直速度、500毫巴涡度实况分析图和700毫巴T—Td的24小时预告图这三个物理量场,用以制作降水预报;以及用700毫巴形势场与本站暴雨预报工具配合使用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