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2年6月20-23日梧州市北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对各种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本次天气过程梧州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有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常规、新型观(探)测资料,对2010年6月13~16日广西梧州市出现的连续暴雨天气过程,特别是15日梧州北部强对流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及预报技术难点等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暴雨主要由一个中尺度雨团在梧州北部附近活动而造成,冷空气与低层切变辐合配合使得强回波带在梧州北部近似静止,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中小尺度系统分析判断为降水落区和预警预报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广西区气象台逐日上网的08时中低层物理量中小尺度分析场格点资料、卫星云图,结合天气环流形势、水文资料,对梧州“九八”特大洪灾进行分析研究,探讨6月16~26日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及梧州致洪的成因,找出一些致洪特征,提出梧州抗洪防灾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九八”梧州特大洪灾成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西区气象台逐日上网的08时中低层物理量中小尺度分析场格点资料,卫星云图,结合天气环流形势,水文资料,对梧州“九八”特大洪灾进行分析研究,探讨6月16-26日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及梧州致洪的成因,找出一些致洪特征,提出梧州抗洪防灾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环流背景与天气形势,及有关的一些物理量场,指出时间相隔不长的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形成的洪水相叠加是造成梧州6.23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洪峰水位还与致洪暴雨的落区和移向有关,致洪暴雨是副高在南海北部维持和低空急流在广西上空存在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采用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造成盆地连续出现突破气象历史记录的暴雨洪涝灾害的6月18~20日川西大暴雨、6月29日~7月2日持续性特大暴雨和7月8~11日川西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对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盆地持续性暴雨具有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大尺度环流背景的稳定少动,以及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稳定维持或发展,是形成持续性暴雨的关键之一;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是暴雨持续时间的原因之二;在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中层能量条件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持续性暴雨过程中,对流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长时间存在着强盛的垂直上升气流;冷空气的参与为暴雨的持续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暴雨是安康地区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持续性暴雨,常常引起山洪爆发和河流泛滥,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对持续性暴雨天气的研究和预报特别重要。1997—07—18日、19日连续两天,安康地区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天气,下面从能量天气学的角度进行分析。1环流形势演变特点从历史资料看,安康地区出现持续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多为:副热带高压增强西进和青藏高压加强东压,且稳定维持,我区处于两高之间切变线前的西南气流中。所以在持续性暴雨的预报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强弱和进退的预报尤为重要。在这次预报过程中,我台…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中期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与历史上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个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用建立暴雨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及数理统计与天气学相结合的方法,用相似分析原理和预报指标判别规则,作出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期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海南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持续性暴雨灾害。对该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天气特征以及大气准双周振荡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10月海南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都与热带辐合带的低压系统有关。10月上旬海南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东面的热带西太平洋,而10月中的暴雨过程的水汽除了来源于台湾-菲律宾东面的热带西太平洋外,还有源于印度洋经中南半岛南部再转向北上的水汽输送。海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与热带大气的准双周振荡有关。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南部附近地区的大气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产生及其西北向传播对海南岛的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2010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La Ni?a现象使得9、10月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对流活动异常活跃,有利于大气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天气学和物理量场角度,分析了1992年7月6日梧州地区一次全区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点和成因,证实了低空急流及地面例槽对暴雨的作用。得出了对梧州地区后汛期暴雨预报的一些粗略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台风登陆背景下宁夏北部出现的两次暴雨天气的降水特点、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尺度影响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T213数值模式的物理量预报产品对大气层结稳定度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利用银川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中尺度系统的活动进行了跟踪。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中,台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低空四股气流汇聚在宁夏北部产生暴雨天气。由于台风登陆后强度不同,台风外围东风转向形成的偏南风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差别,导致两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扣强度明显不同。两次过程中,形成触发条件的冷空气强度不同,对暴雨量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09年近十年的5月1日~8月31日micaps综合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方法,对桂东南持续性SL UT型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型暴雨天气的主要形势特点,并对其中一些典型个例具体分析,为今后更好地预报桂东南持续性暴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陕西2003年持续性暴雨高低空急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3,他引:7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T213格点资料,对造成2003年8月24日~9月7日陕西省持续性暴雨、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低空急流的天气学、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暴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高空急流及其南亚高压与低空偏南风或急流的有利配置是次级环流得以维持、对流持续和重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6.23梧州特大洪水气象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壮 《广西气象》2006,27(1):17-19
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环流背景与天气形势,及有关的一些物理量场,指出时间相隔不长的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形成的洪水相叠加是造成梧州6.23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洪峰水位还与致洪暴雨的落区和移向有关,致洪暴雨是副高在南海北部维持和低空急流在广西上空存在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2020年5月30日至6月10日广西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西江流域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及其衍生灾害.基于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持续性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稳定控制在华南及南海地区,青藏高原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概念模型及配料法的持续性暴雨短期预报技术探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统计学、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09年10年常规观测资料结合ECMWF 2.5°×2.5°初始场客观分析资料,对桂西北主汛期(5-8月)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桂西北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有明显的时间窗,主要发生在6 7月,重点在6月上旬;引起持续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高空槽、切变线、锋面、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减弱低压等;根据天气系统的相互配置可将持续性暴雨分为高空槽配合切变线或锋面型、副热带高压边缘配合深槽型、台风减弱低压型、中低空切变配合型4种天气模型,其中以台风减弱低压型的降雨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基于概念模型和配料法,建立了各天气型的概念模型和特定阈值的决策树.基于ECMWF和T639产品,建立了预报准确率(TS)达10%以上的桂西北持续性暴雨过程24小时短期客观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7.
2001-2010年辽宁区域性暴雨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辽宁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1°×1°NCEP资料,对2001-2010年汛期共25次辽宁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暴雨过程时间分布特征和典型影响系统.结果表明:25次辽宁暴雨过程中有7次为阶段性暴雨即两段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间有明显的降水减弱与天气系统转换,占总数的28%;辽宁暴雨过程高层(以200 hPa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地面逐时雨量、探空和713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8日发生在梧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特大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扰动及强对流特征,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团活动而造成,雨团在移到梧州市时发展并停留约9小时。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梧州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周围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梧州地区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梧州地区前汛期强对流天气个例南部明显多于北部,强对流天气呈逐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出现在四川盆地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理论机制探讨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指出,湿位势涡度水平和垂直分量的分布都能较好地指示降水落区,强降水中心的位置主要位于MPV1的正负过渡区域偏向于负值区和MPV2的弱正值区域。水平风速切变越大,越有利于切变波的存在和长时间维持。高原水平切变线上风切变的大小对于切变线上扰动的形成和维持以及西南低涡致灾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原地形对扰动的强度有促进作用。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是西南涡沿切变线东移、在四川盆地形成的典型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