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利用T639、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213号强台风“启德”后期快速移动以及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启德”强度强、移速快、风雨大的主要原因是:(1)副热带高压处于加强之中,脊线稳定维持在30°N附近,面积指数、前度指数大,边缘覆盖至桂北,抑制了“启德”的北抬,副高南侧偏东风引导“启德”的西行;(2)“启德”进入北部湾及第二、三次登陆前后,其环流中的东西风分量差≥12m.s-1,南北分量相当,强大东风导致其快速的向偏西方向移动;(3)热带辐合带在20°N附近呈东西向分布,并与孟加拉季风低压相连,西南季风爆发处于活跃期,季风急流输送的不稳定能量和充足水汽对生成于热带辐合带之中“启德”有加强作用,并有利其沿辐合带向西移动;(4)较小的垂直风切变和较大的水汽辐合为“启德”产生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
针对1213台风“启德”影响期间造成钦州的大风及强降水天气,利用MICAPS资料分别分析了500hPa环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因素.结果表明:500hPa副高稳定强盛,且脊线位置偏南,造成了“启德”沿着20°N附近西偏北移,对我市南部及西部的强降水落区和大风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2年8月15-17日自动站、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和物理场等资料,分析台风“启德”在乐东县造成强降水的原因,发现降水起始时间与风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戴雨菡 《贵州气象》2013,37(Z1):47-50
该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背景对台风"启德"的路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并对"启德"造成桂西暴雨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后期移动加快,路径稳定,主要与副高加强西伸后南侧强劲的偏东引导气流有关。"启德"环流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桂西强降雨天气。台风登陆西移的过程中,其水汽通量、涡度、散度及湿位涡等各物理量场均表现出有利于桂西强降水出现的特征,并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从低层环境场、雷达回波特征、湿位涡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路径相似的"启德"(1213号)和"纳沙"(1117号)台风造成广西降水条件的差异。结果表明:"启德"东侧的东南风急流强,水汽强辐合中心偏于台风中心附近,降水强度大,而"纳沙"水汽辐合主要位于东北气流与东南气流的汇合区,降水范围大;两者在越南北部登陆后其后部均存在窄长带状的中尺度强回波特征,但"纳沙"的螺旋回波雨带伸展范围更宽、持续时间更长;"纳沙"因有冷空气侵入,近地面层气流出现多个分支,更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涡旋和气流汇合带,是其比"启德"产生较大范围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两者的降水分布与低层湿位涡负值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湿正压项(VMPV1)负值区和斜压项(VMPV2)正值区相叠加的区域,而"启德"的VMPV1负值比"纳沙"小,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6.
冷空气侵入对启德台风降水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晶  张丰启 《山东气象》2002,22(3):19-21
利用常规观测和HLAFS客观分析资料 ,用诊断分析方法对启德台风快速减弱及北上过程中降雨突然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启德台风快速减弱是因为来自北部的干冷空气从台风西南象限进入 ,使台风云系消散 ,台风中心南部附近的螺旋云系明显减弱。启德台风北上过程中外围降雨突然增幅是西风槽及其配置的冷空气与台风西北象限发生作用 ,使高空辐散、地面辐合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气象资料、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数据,以1208台风韦森特和1213台风启德2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文山降水为例,通过对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生成地、移动路径、最大降水落区相同,其东北侧均有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但"韦森特"影响前,文山州本地动力和能量条件较为有利,且其移动速度慢,对文山州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大,造成的灾害程度强于"启德"。2个热带气旋登陆后副高外侧没有偏南风急流配置,无水汽和能量输入,所以2个西行热带低压仅给文山州局部地区带来强降水。多普勒雷达回波显示,台风低压有明显较大尺度的气旋式螺旋带状回波结构,并伴有多条强回波短带的出现及合并;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持续的大风区和暖平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8.
ATMS微波资料特征及其对台风路径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2012年8月1—30日ATMS(Advanced Technology Microwave Sounder)卫星微波资料,在WRFDA系统中进行资料特征统计分析以及偏差订正试验。针对2012年8月第13号台风“启德”、第14号台风“天秤”和第15号台风“布拉万”,检验同化ATMS卫星微波资料对台风路径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差订正前,ATMS除个别窗区通道和湿度通道偏差大于对应AMSUA/MHS通道外,其余通道偏差均小于后者;与AMSUA/MHS相比,ATMS偏差随扫描位置的变化较小且平滑,ATMS96个扫描点的资料均可用;ATMS窗区通道偏差最大,温度中层通道偏差最小;使用ATM S资料导出的偏差订正系数,可减小温度和湿度通道偏差,相比于直接使用NOAA-18偏差订正系数,可改善台风路径和最低气压预报;个例研究表明,同化中加入ATMS资料后可使台风路径预报偏差降低31%。  相似文献   

9.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11年17号台风“纳沙”的路径,环流形势,结合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等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暴雨过程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第二阶段则是冷空气渗入后与台风减弱后的环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爱华  周泓  赵付竹  杨素雨  严直慧 《气象》2015,41(4):409-417
运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定位数据、云南省124个国家气象站降水实况和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时间分辨率逐6 h),对比分析了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影响云南的路径、环流场、云图、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特征。结果表明:“启德”影响云南期间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热带气旋(TC)位于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风到偏东风中,引导气流有利于台风取偏西路径影响云南。而“飞燕”影响时青藏高压位置偏东,副热带高压呈块状,TC位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风中,引导气流有利于热带低压取西北路径影响云南,从而使得“飞燕”影响时云南中部处于气旋性风场中,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气流两支气流汇集在此,在云南中部也产生了较强降水。两个TC影响云南时对流层中低层保持了较大的水汽输送。水汽主要来自于其本身、南海洋面和孟加拉湾。水汽辐合中心处于低压倒槽的槽前,随着系统自东向西影响云南的中部及以南地区。强降水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机制,释放了不稳定能量。因此,做好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态、位置的预报有利于把握登陆后热带低压的移动路径,从而准确预报降水强度和落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山神”和“海燕”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台风后期东折路径不同,台风“山神”先后受孟湾槽东移以及西风槽加深东移及高原槽移出致副高减弱东退南落引起,“海燕”则是孟湾槽东移副高减弱东南斜造成;“山神”停编前在广西是单一的暖云降水,停编后其残余环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互影响引起桂东强降雨,“海燕”影响广西时恰好冷空气南下,两者结合降雨增幅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天气;散度场涡度场表明“海燕”抽吸作用比“山神”强得多,水汽辐合量两者相当,但辐合高度“海燕”更高;水平风垂直切变“海燕”比“山神”小得多,小的垂直切变有利于雨区集中,使降雨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2017年6月24日和2019年9月30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出现了两次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灾害的天气诱因。结果表明:“6.24”滑坡灾害发生在夏季主汛期,是由冷暖空气长时间交汇造成的持续性降水天气导致,期间伴有几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雷达回波以大范围层积混合云回波特征为主,对流性暴雨特征不明显。“9.30”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大气环流突变的秋季,冷暖空气势力较弱,天气尺度系统造成的区域降水强度不大,而由局地热力作用造成的单点对流性强降水才是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及引发江西降水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江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路径与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台风移动方向与风场结构中强风速的风向一致。台风在海上强度减弱主要与水汽来源不足有关,登陆后还与冷空气侵入暖中心有关。由于强度减弱且西南季风不强,造成水汽来源不足,从而导致“风神”没有给江西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的局地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台风环流高能梯度锋区,这主要是由于干侵入引发对流性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年8月12~13日(简称“8·12”过程)和2012年8月16~17日(简称“8·16”过程)青藏高原东坡发生的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探讨两次暖区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异同条件。结果表明:两次暖区强降水发生前及过程中均受副高的影响,地面有热低压发展和维持,利于能量的积累、不稳定层结和非绝热加热形成,进而引起上升运动;过程期间低层均有垂直于青藏高原东坡的偏东南气流的建立与增强,地形强迫上升运动和低层暖平流引起的上升运动增大和维持。主要差异在于,“8·16”过程中台风“启德”外围的偏东南风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区域更偏北,其降水持续时间更长,累计雨量更大。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显示,低层垂直于青藏高原东坡地形的偏东南气流的建立、增强、持续及减弱在此类暖区强降水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起中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于MICAPS资料、NCEP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海南岛特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强盛的西南季风为其提高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双重“列车效应”是造成海南岛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暖平流上叠加辐合风场有利于强降水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与强降水中心一致;地形对降水起到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资料等,对0605号台风“格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格美”登陆后虽然强度迅速减弱,但由于其减弱后的低气压环流在江西逗留时间长,所携带的水汽和造成的辐合上升条件足以造成江西出现暴雨天气。通过分析探空、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等资料进一步指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流不稳定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加剧了赣西南局地降雨的强度。由于前期台风“碧利斯”已造成赣州市出现较强降水,赣南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和江河湖库水位均较高,使得“格美”造成的短时强降雨迅速产生有效径流和汇流,导致局地山洪暴发而致灾。  相似文献   

18.
台风"派比安"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0606号台风“派比安”的物理量场,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派比安”台风的运动路径、长时间大风以及暴雨特点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过程后期华北大槽减弱北收,副高迅速加强西伸,同时“派比安”旋转风结构中始终存在向西北偏西方向偏转的倾向,副高与台风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引导了“派比安”向偏西北方向移动;2强散度柱与强涡度柱形成耦合机制,促成了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使台风登陆后中心气压填塞缓慢。台风环流没有出现某一部位突然衰减或增强,是造成大风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3“派比安”生成于热带辐合带中,台风结构对称,登陆后,一直处在小于10m·s-1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之中,水汽源源不断的输入台风环流中,是造成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登陆减弱成的低压进入广西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中低层低压环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为降水云团不断发生和发展提供“燃料”;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异常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绍兴市7—9月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大多由台风、台风倒槽或东风波等东向影响系统造成,统称为“东向暴雨”。此类暴雨往往来势较猛,加之海上资料缺乏,给分析预报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这类暴雨的预报能力仍比较低。日本数值预报图对大量级降水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在梅汛期大—暴雨预报中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