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Pion Flat观测点的Gladwin钻孔张量应变仪(BTSM)进行固体潮标定得到的应变数据,我们对地应变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小尺度地质上的不均匀性是通过远场面应变/剪应变的交互耦合方法考察面应变/剪应变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一种将交互耦合引入应变仪标定的方法由此而生。以同一位置激光应变仪(LSM)观测的固体潮应变为参考,我们发现用交互耦合方法对BTSM标定消除了钻孔固体潮观测值应变中近30%的系统误差。这种标定将钻孔应变和激光应变的测量精度(大约1km)准确地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标定技术为短基线应变测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构造应变不能表征小尺度的非均匀性)提供了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在断层滑移的残余应变测量中可能减少50%甚至更高的误差,并允许增加滑移机制的约束条件。我们发现就目前仪器而得出的固体潮应变的理论估计值来进行交互耦合标定还不够精确。将理论固体潮与激光应变仪(LSM)观测的固体潮进行比照发现,至少有一半的误差产生于对海洋负荷潮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南京台位于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见图1。现有体应变、短水准测量、地磁、地电、大地电场、测震等观测手段。体应变观测项目是“九五”数字化改造项目,于1998年4月lO日安装观测,仪器型号:TJ-2B型体积式应变仪,灵敏度:2.30mV/10^-8,钻孔岩性是石英砂岩,钻孔深度为62.3m。2004年度仪器工作正常,全年M2波潮汐因子平均值为0.8654、潮汐因子中误差为0.0173、相对中误差为0.0199,记录固体潮较为清晰稳定。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我国自行研制的TJ-1型钻孔式体应变仪,已取得一批实测资料,其中包括地球的固体潮。观测系统对固体潮的响应与测区岩体的力学性质有关。岩性不同,其响应程度亦不同;岩性改变,响应程度也会改变。当地震孕育到一定阶段后,孕震区的微裂隙出现扩展串通,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球对潮汐力的响应也会发生变化,高精度测量系统记录的固体潮就会发生畸变。通常只在一定范围波动的潮汐振幅因子(即实测应变潮汐振幅与理论潮汐振幅之比),此时便会出现偏离基值的下降型异常变化。二、固体潮调和分析固体潮就是地球固体部分在太阳和月亮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内部应力或应变。对应变固体潮资料作调和分析,是提取地震信息、预报地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蔡剑华 《地质与勘探》2021,57(6):1383-1390
针对油气勘探中大地电磁(MT)数据易受各类干扰的污染,且信噪难以分离的问题,把基于广义S变换的时频滤波技术应用于MT数据处理中来,得到MT数据的S域时频分布,分析受噪MT数据在S域的时频分布特征,再在S变换时频域进行时频阈值去噪,并对滤波后的S域时频谱进行逆变换重构,分离得到去噪后的MT数据。给出了基于广义S域时频滤波的方法原理与应用步骤,对被污染的仿真和实测MT数据进行了时频阈值滤波,并与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S变换的时频滤波方法可有效抑制MT数据中的干扰,从噪声信号中分离出有效的大地电磁数据,且减少了人为参与,提高了MT勘测的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5.
去噪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目前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方法及应用技术。通过对原始地震记录中普遍存在的噪声进行了分析。对于无规则噪声,应采用f-x域随机噪声衰减或多项式拟合的办法;对于有规则噪声,倾角滤波或FK滤波手段则更为有效。强调了在去噪过程中选择去噪参数的重要性。阐明了同相叠加技术也是一种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手段。总之。针对不同的噪声,应采用不同的去噪方法。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表明,上述几种去噪方法对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这里参照图像去噪方法[1~4],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分类的自适应混合滤波去噪方法。由于传统均值滤波[5]和中值滤波[6]对高斯型噪声和椒盐型噪声(脉冲噪声)有着不同的滤波特性,而在野外采集的原始高密度数据中,可能同时存在高斯型噪声和椒盐型噪声。因此,单独采用中值滤波或均值滤波都不会达到最好的去噪效果。为了能有效滤除这对二种不同性质的噪声,现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滤波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局部阈值把受高斯型噪声污染的数据点和受脉冲型噪声污染的数据点区别开来,然后对前者采用均值滤波算法,而对后者则采用带自适应的改进中值滤波算法进行去除。  相似文献   

7.
由地震波引起的地下水位振荡和持久性变化特征被广泛探讨,然而水位对S和Love波的响应及敞口自流井井孔储积效应的校正未得到定量化研究。以理想孔隙弹性介质线性孔隙弹性理论为基础,探究了井-含水层系统孔隙压力变化与体应变和偏应变之间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 0地震引起的北京昌平地震台地下水观测井实测水位变化与曲线拟合得到的计算值对比,肯定了孔隙压力的影响因素并求解岩石线弹性系数BKu。与潮汐分析方法对比,验证了由地震方法推算的岩石弹性特性代表实际的含水层特征。此外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水位振荡同时受到体应力和偏应力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潜水位进行气压和潮汐改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衡水市旱作节水农业实验站(旱作所)H5观测资料为例,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对气压、理论固体潮和浅层地下水位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结合小波方差分析确定了气压、固体潮和地下水位等水文时间序列的主要周期(或频率)成分和能量分布;再运用连续小波逆变换在主要周期尺度上重构了气压、固体潮和地下水位时间序列,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了水位对不同频率气压和固体潮的敏感程度(即响应系数),依此消除气压和固体潮对观测水位的影响;最后通过极差和标准差评判改正效果。结果表明:旱作所H5观测孔水位受气压影响较大,气压系数为0.799~0.881cm/HPa;对固体潮的响应较小,固体潮系数均接近于0cm/μGal;响应系数的频率效应不明显;与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方法和快速Mallat离散小波变换算法相比,CWT方法所得气压系数和固体潮系数的地球物理意义更明确;3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水位改正结果显示,CWT方法与Mallat算法接近,优于一般线性回归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过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1]以后,将应变观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拟合,使得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发现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相位差。通过计算得出了相位差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即时间滞后。我们计算了佘山、江宁、攀枝花、乐都、格尔木、湟源和门源7个台站的滞后时间,发现靠海较近的佘山和江宁台的体应变时间滞后分别为0.37和0.80小时,而其他5个内陆台站的体应变滞后时间大约在1.2~1.5小时以内,这可能说明海洋负荷潮对佘山和江宁的体应变影响较明显。各台站之间的差应变以及同一台站不同方向上的差应变都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台站的差应变出现相位超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泰安地震台孔应变观测概况泰安地震台共有三个钻孔,安装了两种型号的钻孔应变仪并行观测,一种是地壳应力研究所研制的J-2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安装在T-2孔内,探头埋深-69.9m,膨胀水泥耦合。另一种是河南省鹤壁市地震局的YRY-2型压容式差应变仪,安装在T-3孔内,探头埋深-28.5m,用石英砂掩埋(沉砂法)。这两种应变仪运行正常,均有清晰的固体潮显示,漂移很小。T-2和T-3两个孔内均安装了水位  相似文献   

11.
12.
13.
数据预处理技术在地学大数据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在带来可供研究的海量数据的同时,也带来巨量的噪声和冗余数据。在地学领域,由于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产生了数据量巨大和类型众多的地学数据集合。在地学信息的研究过程中,经常碰到地学信息孤岛,分图幅地学数据边界系统误差和地学文档的非结构化问题。在对地学数据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挖掘之前,必须根据研究目的对地学大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冗余、复杂的大数据转为结构化、准确、可用的数据。本文以地学大数据的预处理技术为切入点,从地学数据交互标准与语义、数据调平、地质图接边和文本结构化等四个研究方面,分析阐述目前地学大数据挖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解决手段,同时也对多元数据融合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本文对地学大数据预处理技术的探讨,能对地学大数据的挖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资料,具有可被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功能。然而,因地质资料的分散式管理,使得地质资料信息存储分散,“孤岛”式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资料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手段,制约着地质资料信息潜在价值的有效发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旨在通过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对地质资料进行集成集群和深度开发,将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进行分布式汇集,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展现、挖掘地质资料信息,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长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形成了多专业、数据格式多样的海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集群化必将面临地质大数据相关的技术问题。介绍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模式,分析了CitusDB软件的分布式大数据运行机理,探讨了基于CitusDB软件的地质资料集群和大数据服务架构,可为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Stratigraphic, geomorphologic and isoleucine epimerization studies at 15 sites in Mallorca define four aminozones (A, C, E and F-G) of increasing age that are related to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marine cycles from the Holocene to the mid Pleistocene. Calibration of aminozone E (Glycymeris aIle/Ile mean from all sites = 0.41 ± 0.03 (n=38)) is provided by a 129 ± 7 ka U-series coral age on Cladocora caespitosa from Son Grauet. Of the younger aminozones, A relates to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and aminozone C to a mid to late isotopic stage 5 event (90 ± 15 ka) revealed only by supralittoral eolianites. Assigning an age to the older, poorly resolved aminozones F and G (called F-G in this case) is uncertain without supporting radiometric data. But an age of > 180 ka can be assigned to these aminozone (s) F-G based on a kinetic model and other examples in the Mediterranean.Several deposits, previously dated (U-series, molluscs) between 75 and > 300 ka appear to belong to the last interglacial complex (Stage 5) and aminozone E. A proposed revision of the positive sea level history of Mallorca shows multiple minor oscillations during the major last interglacial cycle (Stage 5) and two mid Pleistocene sea levels, one lower than present and the other at about 14 m a.s.l.  相似文献   

19.
The high-dimensionality of many compositional data sets has caused geologists to look for insights into the observed patterns of variability through two dimension-reducing procedures: (i)the selection of a few subcompositions for particular study, and (ii)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fter a brief critical review of the unsatisfactory state of current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for these two procedures, this paper take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solution of persisting difficulties a recent approach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rough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ovariance structure of a composition. This approach is first applied for expository purposes to a small illustrative compositional data set and then to a number of larger published geochemical data sets. The new approach then leads naturally to a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extent to which a subcomposition retains the pattern of variability of the whole composition and so provides a criter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subcompositions. Such a selection process is illustrated by application to geochemical data se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