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浮锚杆是建筑工程中控制地下水浮力的重要技术。结合青岛星雨华府北区下沉广场基坑抗浮锚杆工程,基于现有抗浮锚杆设计理论进行了初步方案设计,并运用FLAC3D开展了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在结构荷载、地下水浮力和锚杆共同作用下基坑底板的受力和变形。在综合考虑受力和施工成本的情况下,得到了抗浮锚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沿海高地下水位地区,地下水浮力对建筑物作用往往比较强,因而这类地区建筑基础抗浮设计成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地下工程中通常采用设置抗拔桩来抵消地下水浮力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然而,实践证明并非一定要采用抗拔桩才能抵消地下水浮力的作用,应针对具体建设条件,采用更加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结合上海地区某工程实例,对基础设计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优化基础方案,以期对同类其他工程的基础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筏板基础地下车库上浮事故原因调查及补救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地下车库因受连续暴雨影响,水位猛涨,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不均匀上浮,造成地下室梁、板、柱出现宽度较大的规律性裂缝,地下车库受到严重破坏.针对该工程的现状,分析了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理论验算;介绍了对地下室结构进行抗浮加固处理的短期和长期措施;针对地下水的抗浮设计问题对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膨胀土地层透水性弱、渗透性低,一般被视为相对隔水层或隔水层,其抗浮设防水位需综合考虑场地渗流特性、肥槽填料特性、水-结构相互作用而确定,建筑工程抗浮设计问题素来棘手难解。本文依托成都膨胀土地区某商住楼地下室局部抗浮失效案例,通过地下室渗漏水水源调查、基底地下水流量监测、排水系统排泄能力评价等方法,认为地下室上浮属肥槽施工控制不当使高压水渗入抗水板底部进而导致水力学条件失衡造成的。基于此,结合FLAC3D有限差分法,详细探讨了地下水浮力及膨胀土膨胀力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力学行为特征。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种以“卸压”为主的地下室抗浮方法,其理念是在底板开设卸压孔使地下水流动,通过主动式泄排适量地下水来减小或消除水浮力,并辅以观测及自动控制措施,实现抗浮目的。工程监测结果表明,流量及水头可控,运行效果良好,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浮力作用机理模型试验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日趋紧缺,由此引发了地下空间开发的飞速发展,然而各类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营都无一例外地受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强烈制约,因地下水影响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岩土工程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地下结构物的抗浮评价问题。对此,现有的规范尚未给出较为明确的规定,人们对此的认识也相当不统一;理论及概念层面的探讨较多,系统的试验及测试研究较少。详细介绍了用于研究地下水浮力作用机理的模型试验整体构思、试验装置设计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车库等附属建筑物不得不对抗浮问题进行考虑,抗拔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程中。依据工程实例对抗拔桩设计荷载条件、抗浮桩单桩承载力设计、抗浮桩桩身结构设计、群桩地基整体稳定性、单位面积抗浮力、抗拔桩抗裂分别进行了阐述,以及抗拔桩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关于抗浮设防水位及浮力计算问题的分析讨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参阅了近10年来国内11篇文献和2本专著中有关抗浮问题和地下水渗流问题的论述,对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和浮力的计算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著译者:唐孟雄胡贺松张程林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05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标准书号:978-7-112-19191-8【内容简介】本书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工程设计、检测与监测有机结合,重点论述地下水设防水位、地下结构抗浮设计及抗浮结构试验。全书分为13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抗浮设防水位、抗浮设计、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等截面抗拔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抗拔(浮)桩——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浮)桩。该新型桩有效改善了抗拔桩的桩身结构,能充分发挥抗拔桩的承载力,改变了混凝土受拉时的受力性状,克服了普通抗拔桩容易产生裂缝的弊病。结合有关地下结构浮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现场实际的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桩荷载试验结果,对抗拔(浮)桩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建筑物基底处地下水水头压力大于基底荷载时,建筑物将会发生上浮事故。为保证建筑物不发生上浮事故,设计前必须确定保障建筑物安全的地下水水位高程,该高程一般被称为建筑物抗浮设防水位。以实例形式对当前几种确定建筑物抗浮设防水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确定建筑物抗浮设防水位设计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凌源—建昌一带是辽宁西部主要干旱少雨地区,研究这一地区基岩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具有重大经济意义。本文从综合分析辽宁西部水文地质调查资科入手,对该地区基岩地下水类型及岩石富水性和褶皱束、盆地、断裂及不整合接触带富水性以及该地区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特别是深入分析了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类岩石裂隙岩溶水、带状裂隙水、层状裂隙水的赋存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历时13年的长春市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对长春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潜水污染重,化学组合中Cl~-、SO_4~(2-)、NO_3~-、COD、总硬度、矿化度在很多地方出现高含量,且上升趋势明显;承压水在市中心集中开采地污染,其它地区尚未污染或污染较轻。并提出五点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张恒堂 《甘肃地质》1995,4(1):73-76
根据地下水与河水动态监测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方法,推算出黄河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滞后时间、补给速度以及黄河水位与地下水位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从而得出河水位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5.
线性规划在徐州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徐州地区中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线性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对徐州市西郊四个水源地地下水进行了水文地质计算。在规定水位允许降深的约束条件下,求得至2000年,该区地下水最大开采量为14万米~3/天及各水源地相应取水量的最佳分配。文中采用特定条件图解法计算多边界、多主井抽水干扰影响的方法,具有通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征翼 《岩土工程技术》2010,24(6):277-281,298
建议设立建设工程抗浮设防标准作为勘察设计的规范性技术依据,通过归纳抗浮设防水位推断计算公式,阐述了最不利条件下各影响因素的涵义,明确其中的地下水位最大年季节性变幅应采用统计分析的上限分位标准值,同时提出组合效应的分析思路;依据地层的水力连续性原理及实际的工程技术条件,分析了弱透水性土层中基础浮托力折减的风险性;强调抗浮分析和设计中应将结构重力按抗力条件取值,并对抗浮设防水位应发挥的功用给予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7.
西北内陆盆地平原地下水开采资源分区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京印 《甘肃地质》1996,5(2):86-90
针对西北干旱内陆盆地平原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某些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结合拟定市(县)年度可采总量和划定超采区与非超采区需要,对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允许降深概念的理解,提出了市(县)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分区评价的目的、原则及评价的方法、步骤等  相似文献   

18.
宁南深层岩溶地下水系统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南“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系统的储水空间以岩溶裂隙为主,岩溶水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南北向大型断裂构造控制。根据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特征,划分了3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子系统。通过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确定了马渠—洪河岩溶水子系统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为本区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环境同位素及其Tamers、IAEA模型应用研究表明,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补给源属性和数量密切相关,具有非均一性;东部以山区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为主,西部冰川雪融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是主要补给源,下游区依赖中游区河水下泄状况,蒸发特征明显。东部同位素较新且地下水更新较快,西部同位素较老且地下水更新较慢;祁连山前戈壁带地下水同位素与山区河水相近,细土平原带地下水补给河水;高台一带受酒泉低氚值地下水补给影响而河水和地下水氚值都偏低;近河道带地下水年龄较新,远离河道则较老。因此,充分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化规律,联合优化调控,有利于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着重对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的建设过程、成果以及井网试运行与考核运行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并对井网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内在质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井网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质量 ,不仅可为一定震级以上的水库诱发地震趋势预测提供地下水前兆依据 ,而且还可为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