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法兴 《浙江地质》2008,(12):17-18
当前。社会上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制约了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就拿我院来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问题,技术力量较为缺乏,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紧缺,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因此,我院把“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调研课题,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努力破解这一制约我院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新疆煤田地质局制定了《“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本文结合新疆煤田地质局156队人才队伍结构、整合利用及考评等现状,指出煤田地质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人为本.在关注人才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关注其精神需求,营建人才成长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与分配机制,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改变一线队伍不稳定的局面,实现该局人才发展规划和“3551”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地质科技管理》1999,(6):34-37
我们以事关学校建设,发展乃至兴衰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靠事业引进,培养人才,以科学管理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凭感情投入留住人才”的人才工程方针,并认真组织实施。一批年轻高层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已在学校科研,教学工作中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4.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  相似文献   

5.
丁华  丁辉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2-2022020002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2003年,正值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天津院")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时期,一批尖子人才被选派到美国纽海文大学进行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并参与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联合设计。这第一批赴美学习的业务骨干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工程总承包市场加速成熟,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企业积极思考如何加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推进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健康发展。工程总承包组织模式有事业部模式、事业管理部模式、管理部模式之分,企业要选择适宜的组织模式。对于工程总承包人才的培养,除了采取现场锻炼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外,企业还应同步采取打造标杆项目、形成经验复制、建立团队裂变机制、以团队补短板等措施;对于人才激励和保留,企业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人才职业发展机制,塑造重视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的文化氛围,以推动工程总承包业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文》2012,(4):32
<正>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加强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利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  相似文献   

9.
正"建议在继续加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工作的基础上,增设‘全国工程建造大师’的评选。"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德法建议表彰和激励工程建设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强化中国建造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通过中国建造领域人才的技术攻关和科学管理,高质量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主场馆、港珠澳大桥等众多世界级的标志性建筑,创造了建筑工程领域的一个个奇迹,彰显了中国建造的实力。  相似文献   

10.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5,61(2):6102306-6102306
<正>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1月27日通知,中国地质学会《地质论评》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章雨旭研究员等284人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四批领军人才"。通知指出,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行业人才队伍,是推动新闻出版业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升级,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升级的迫切需要,对于推动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按照《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  相似文献   

11.
煤炭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煤炭地勘单位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应树立“大地质、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管理体制下,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设备、资料等方面的主业优势,积极开展地质服务;建立并健全包括人事、资金、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为地勘单位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以人为本,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考评、质量技术考核、安全考核和党建及精神文明考核联动机制,以此推动煤炭地勘单位的改革,实现煤炭地质勘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陶潜毅  孙中义 《安徽地质》2006,16(4):315-318
要振兴地质工作,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关键靠地质人才。本文从分析安徽地质人才队伍现状和地勘单位人才需求出发,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地质教育,以解决当前地质人才青黄不接的困难,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许涛  许同周 《安徽地质》2010,20(2):157-160
在新的地质发展和找矿形势下,针对当前地质单位人才结构现状,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提出通过四个途径解决人才制约瓶颈,对现阶段地质人才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萍  沈舒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27-2024020027
中国地质图书馆可追溯到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科技专业图书馆机构。初创时期的负责人李学清、赵志新、卢祖荫致力于规范图书管理、建设独立馆舍、服务学术研究等,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地质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个人作为机构初创者和领域科学家,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与影响力,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几个问题的简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涉及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北京气象培训中心(原北京气象学院)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10所大学及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3个单位近10多年来的科技人才队伍(这里主要指本科学历以上)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摸清我国大气科学科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并与美国大气科学人才队伍进行比较,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对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专业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16.
浅析贵州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涤 《贵州地质》2003,20(3):150-153,144
本文研究认为,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配套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体系,形成有效、协调、创新的持续发展机制,使环境保护、资源保护、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绿色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人才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人才政策导向的制度体现,人才政策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只有正确选拔人才、有效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工程地质学科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助概况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至2007年工程地质学科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科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和资助数量与其研究队伍的状况是匹配的,申请经费基本得到了满足,但申请项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程地质学科在国家层面上的领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青领军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和比拼。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将是最后的胜者。本文通过对推行名人战略过程中的问题揭示与思考,表达名人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Natural disasters, like hurricanes, can damage propertie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ystems, degrade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in extreme situations can cause injuries and mortal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workforce disruptions in the aftermath of hurricanes. We extend the dynamic inoperability input?Coutput model (DIIM) by formulating a workforce recovery model to identify critical industry sectors. A decision analysis tool is utilized by integrating the economic loss and inoperability metrics to study the interdependent effects of various hurricane intensities on Virginia??s workforce sectors. The extended DIIM and available workforce survey data are incorporated in the decision support tool to simulate various hurricane scenarios. For a low-intensity hurricane scenario, the simulated total economic loss to Virginia??s industry sectors due to workforce absenteeism is around $410 million. Examples of critical sectors that suffer the highest losses for this scenario include: (1) miscellaneous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rvices; (2) federal general government; (3)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enterprises; (4) construction; and (5) administrative and support services.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inoperability metric, which describes the proportion in which a sector capacity is disrupted. The inoperability metric reveals a different ranking of critical sectors, such as: (1) social assistance; (2) hospitals and nursing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3) educational services; (4) federal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5) federal general governm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will help identify the critical workforce sectors and can ultimately provide insights into formulating preparedness decisions to expedite disaster recovery.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state of Virginia but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regions and other disaster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