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由六角形冰晶粒子组成的冰云的14种冰晶尺度分布,分别用等效球Mie理论和射线光学理论计算了它们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谱区的17个波长上的散射特性参量。并利用由等效球Mie理论获得的散射参数及冰晶尺度分布特征参量re(有效半径)建立了冰云光学特性的参数化公式。这些参数化公式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2.
利用射线光学理论和等效球Mic理论,计算了卷云中六棱状冰晶和六角片状冰晶及两种假设冰晶谱的单次散射参数,并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平流层气溶胶的光学常数在不同温度下取值时,用Mie散射理论对不同浓度的平流层气溶胶红外波段的辐射特性进行的计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卫星遥感中,由温度引起的平流层气溶胶光学常数的变化对某些红外波段的平流层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用有限长圆柱状模拟小冰晶的非球形性,用T-矩阵理论研究了随机取向小圆柱状冰晶多色粒子光散射的线偏振特征,强调了在红外谱区波长从大气红外短波窗区(λ=3.979μm)到远红外λ=30μm的光散射,考虑了31种粒子的谱分布和10种圆柱状纵横比。广泛的计算结果表明,圆柱状小冰粒在红外谱区的线偏振强烈地依赖于波长和折射指数、粒子的纵横比和谱分布。与文献中类似的工作比较,获得了一些新的和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Mie散射理论计算了分别由7种不同谱分布构成的四种降水层状水云的单次散射反照率、不对称因子和削弱系数,给出它们的参数化公式,考虑的波长范围是0.3μm~4.7μm的太阳辐射。对光学厚度参数化公式用Stephons的列表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拟合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6.
地表温度反演及真实性检验必须考虑大气下行辐射效应,其简化计算通常假设地表为朗伯体以及大气下行辐射各向同性。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上分析了大气下行辐射简化计算公式,提出了以某个最佳角度下行辐射值作为半球方向下行辐亮度的平均值来估算大气下行辐射的方法,研究了地表朗伯假设对大气下行辐射效应及传感器入瞳处总辐射的影响,给出了朗伯假设导致的最大可能相对误差的表达式。研究以TERRA-MODIS热红外通道31和32为例,以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草场为研究区,输入2004年的探空资料和地温数据到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进行实验论证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下初步结论:①对于二连浩特这样的典型内陆地区,忽略大气下行辐射效应最多能引起4K的误差,且随着卫星扫描角增加大气下行辐射效应在增加;②半球空间大气下行辐亮度为各向同性假设不是很合适,但可以获取某个最佳角度的下行辐射作为半球方向下行辐射平均值,以简化计算大气下行辐照度,对于二连浩特地区最佳角度取57°;③地表朗伯假设对大气下行辐射效应计算有影响,最大可能相对误差可达33.3%,随着卫星扫描角增加误差随之减少,综合考虑大气下行辐射效应占总辐射的比重,地表朗伯假设对总辐射影响不大,其带来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观测资料缺乏,遥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对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和反射特性分析表明,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因气溶胶的成分和入射光波长的不同而不同,利用这些光谱差异,可以通过遥感方法进行光学厚度的反演,进而研究气溶胶的运动及分布、气候效应等特征。气溶胶中不同的粒子尺度及组成使其散射光学特性有较大的差异,2.1μm(或2.2μm)波段处的光谱反射率受尘粒气溶胶的影响较大;气溶胶具有时空变异特征;气溶胶在大气层上界(TDA)的辐射强迫表现为正效应,在单粒子反射率(SSA)的某一区间,其净效应因云状大小、表面反射率以及垂直气溶胶和云的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它通过影响云的凝聚核和半向效应而具有间接辐射强迫效应,另外它与臭氧的含量具有密切关系;在气溶胶信息的获取中,太阳光度计观测是一种重要手段,遥感正成为研究气溶胶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地观测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即敦煌场)位于中国敦煌市西戈壁沙漠的西北角。整个敦煌场地面比较均匀、平坦,面积为30×40km2;测试区(标定区)面积为400×400m2,位于场区的中心位置。2000年8月底至9月初,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安徽光机所在敦煌场地进行了一次CBERS-1CCD传感器飞行绝对辐射标定试验。地表反射率和大气光学特性地面同步测量结果显示:敦煌场地的地面均匀性好,各个通道反射率的变化系数(即相对变化百分比)均小于3%。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地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增加逐步增大,例如,在485nm波长处的地面反射率值约为0.18,在830nm波长处的反射率值约为0.26。大气光学特性测量结果显示:0.55μm波长处的大气总光学厚度(≈0.34)和气溶胶光学厚度(≈0.26)相对较小,大气水汽含量也较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黑体辐射定律和四色光学测温原理,在3000K~33000K的温度范围和20nm~56nm的真空紫外波段计算了非理想辐射体在四个波长处辐射强度的比率.并从测温灵敏度、测温范围和测温精度等方面对各测温参数的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扼要地介绍了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按广义球函数展开的基本理论,以及球形粒子散射矩阵元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计算展开系数的方法以及在程序研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对非球形的Chebyshev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的展开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技术和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扼要阐明了突变理论的基本思想,介绍了突变理论的A3尖点突变模型。建立了断层运动过程中的势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平衡曲面方程的Taylor级数展开,求取了其标准形式,结合Thom的A3类尖点突变,讨论了在不同情况下断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地图学特点及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传统地图学特点及学科体系、综合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新成就在地图学研究中应用的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现代地图学的新特点 ,提出了面向 2 1世纪的地图学学科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完整地讨论了循环独异的分类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了塑性松动压力的统一解,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的围岩类型,Caquot(卡柯)公式为其特例。当不同程度地考虑σ2的影响时,可得出一系列的围岩松动压力。  相似文献   

15.
�봨8.0������ͬ���������α�ЧӦģ��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λ??????????е???????????????????Ms8.0???????????????????仯?????????????????????λ????????????????????????α?仯?????????????????????????????????????????仯????,????????????????????????????????????α?????????????????????????????仯?????10??10 -8 ms -2???£??????????仯??????????50??10 -8 ms -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编制区域性1:300万“青藏高原板块构造图”和1:50万“柴达木北缘板块构造地质图”的体会,并结合国内学者对这两份图件的审查意见及建议,重点讨论有关区域性板块构造图编制的理论与方法,供区域地质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ؿǷֲ�͵ؿǺ�ȶ��봨����ͬ��ЧӦ��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λ???????USGS???????????????????о?????????????????????????????????????????PSGRN/PSCMP?????????????????????????????α???????仯??????????????????????????????Ч?????????????????????????λ???й??????????????????????????Ч????????????????????????????Ч?????????????????????????????????????10%~20%????????????????????30%?????г????????????????????????λ???γ??λ??????λ????????仯???????????18.4????18.0%??15.8%??16.2??????????40 km?????????????λ???γ??λ??????λ????????仯???????????4.6%??5.3%??3.8%??3.8%???????70 km??????????????3.5%??4.6%??3.0%??2.5%??  相似文献   

18.
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作为应用实例.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邻近地区M≥6.0地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根据模型检验精度、模型的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小误差概率P等项指标说明所建模型可靠、精确.灰色系统理论用于地震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传统越流理论导出了第一类越流系统井涌水量组成计算式。通过实例对该式进行了机上验算,并绘制出了相关曲线。该式表明,第一类越流系统井涌水量由含水层弹性释放补给量和补给层越流补给量两部分组成;此两种补给量随抽水时间的延续而变化,前者逐渐减少,后者逐渐增大;含水层的导水系数、释水系数和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厚度是影响井涌水量的两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