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地球科学类课程教学在如何适应未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论文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导论》课程为例,对教学内容拓展、课程思政融入和课程教学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做了介绍,并对未来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分析指出,课程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夯实地球科学基础,拥抱新技术新方法,并面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许文良  任建国  章军锋 《地球科学》2022,47(8):2667-2678
实验地球科学是利用实验装置和技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开展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与地球内部过程研究.我国的实验地球科学在过去1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高温高压实验领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主要介绍了实验地球科学的定义与战略价值,简述了我国实验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薄弱环节,提出了未来学科发展的思路和重要举措,并展望了学科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欢迎投稿     
正《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地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发地质与资源、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原创论文,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提供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4.
欢迎投稿     
<正>《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地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发地质与资源、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原创论文,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提供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5.
欢迎投稿     
正《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地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发地质与资源、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原创论文,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提供交流平台。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GCGJ)、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重要期  相似文献   

6.
1 面向新世纪的地球科学 :挑战与呼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球科学正在以新的步伐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在 2 1世纪 ,地球科学肩负着协调人地关系、保证地球人类长治久安、保证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 ,地球科学将以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研究重点 ,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间大跨度相互渗透、创新性较强的交叉基础学科 ,以便更好地发挥地学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地球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并不令人乐观 ,亟待由地球科学解决的现实问题多种多样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自2004年第4期起开辟发展战略论坛专栏以来,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学科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刊登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自2004年第4期起开辟发展战略论坛专栏以来,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学科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刊登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地球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人类成功地解决了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问题,同时也给整个人类提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入21世纪,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科学——地球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围绕人类社会面临韵全球性危机和可持续发展地球观,地球科学领域将出现一系列崭新的前沿问题。这些前沿问题是本世纪固体地球科学有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欢迎投稿     
正《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地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发地质与资源、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原创论文,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提供交流平台。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GCGJ)、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重要期刊(CSCD)、中国学术期刊评价(2013-2014)权威期刊(RCCSE)。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政府基金机构,对促进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政策、方向遴选、评审程序、经费分配、管理机制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对其它国家的基础研究政府资助机构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在分析美国NSF近3年经费状况及其领域分配情况、近5年项目受理与批准情况、近12年项目评议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学学部(GEO)的近期重点资助领域、近3年按照NSF的整体优先领域和战略产出目标的经费分配情况、近10年按科学处的经费分配情况及变化趋势、各科学处2004—2006财政年度经费状况与重点资助领域、近10年项目的资助率与资助强度变化情况等。NSF地学学部是美国政府资助以大学为主的地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其经费约占美国政府资助地学基础研究经费的62%。对NSF的基金项目资助战略,特别是对其地学学部项目的资助情况予以全面分析,对我国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伦山 《地学前缘》2005,12(1):288-293
地球科学和地球化学的进展,不但加深和扩大了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论成果,同时也总结提炼出了全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复杂性理论和系统思维是科学认识论的一次飞跃。现代地球化学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给地质科学认知地球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作者论证了系统思维和逻辑演绎法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研究和认识地球复杂巨系统以及推动地球科学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运用现代地球化学理论构架和方法体系,综合地球科学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方向的地球化学认知模型,为深入研究地球物质能量系统的行为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赵波  张志强  郑军卫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71-1375
对科研成果产出的定量科学评价,可以了解科研队伍的现状和科研的影响力。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集了2000—2004年SCI数据库中中国学者发表的地球科学论文,统计分析中国地球科学SCI论文的产出和被引用情况,以了解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的现状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4年中国的国际地学研究论文数量以年均21.87%的速度递增,5年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2.57。地球科学二级学科领域SCI论文产出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在中国地学研究队伍中,中国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系统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论文数量合计占中国国际地学论文总数的83.58%。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人数在8 0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公众、政府、工业界对水资源质量及其脆弱性的觉醒,在过去的20年里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得到高度的重视。同时,水文地质这一专门地质学科迅速发展,现在已成为一门与许多基础分支学科、工程科学,甚至社会科学有关的高度交叉性学科。水地球化学家的参与及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水文地质学发展的两个明显趋势。对地下水污染物质成分、分布和化学行为的认识迫切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分析,而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定量研究流体及污染物在多孔介质和碎裂岩石中的迁移、分散过程。这些研究将减少预测亚地表中污染物质活动规律的不定性。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最后有效解决,除了加强多学科性科学研究外,还必须有公众及政府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 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steady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apers that apply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to problems in the earth sciences.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上地球系统综合研究的重大跨学科研究领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先后组织发起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四大科学计划WCRP、IGBP、IHDP、DIVERSITAS及其组成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开展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当前,全球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界、经济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科技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对SCIE和SSCI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变化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看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论文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以地球科学多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为主.中国自2000年以来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已进入国际前列,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尚缺少高影响力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Current Trends and Demands in Visualization in the Geoscien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sciences, along with many other disciplin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ces an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data generated from observation, experiment and large-scale, high-resolution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 this communication we describe the fundamentals of visualization necessary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We present several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such as 2D/3D feature extraction, segmentation methods, and flow topology, to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data. We use AMIRA from TGS to demonstrate our concepts. Examples are drawn from field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3-D mantle convection and seismic tomography. Finally, we present our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of visua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张仲石  李双林  王会军  郭正堂 《地球科学》2022,47(10):3569-3579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大气科学学科正步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学科交叉必然产生新的增长点.大气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测-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践行了“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的研究范式.然而,地质学具有更深远的时空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质学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由观测向理论和模型的转变.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将为这一转变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需要研究气候系统上边界(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和下边界(固体地球形态)变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响应.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发展同时统辖“分钟、小时”直至“地史”的时间尺度的大气科学理论的关键,也是未来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推动大气科学与地质学交叉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程地质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施斌 《工程地质学报》2005,13(4):433-436
本文就我国工程地质学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包括工程地质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的科学问题;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20.
成秋明 《地学前缘》2021,28(3):6-25
数学地质或者数学地球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学科定义,导致了学界对该门学科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甚至常常不把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发展。笔者曾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的执行主席、副主席、主席十余年,见证和领导了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从数学地质向数学地球科学的转变,以及学会相关的杂志、会议等名称和内容的更新。期间于2014年在学会年度报告中提出了数学地球科学的新定义和学科内涵,2018年在庆祝学会50周年的数学地球科学手册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地球科学学科的定义、内涵、贡献和前缘等。本文将在以上数学地球科学新的学科体系框架下探讨数学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科学进展、学科前缘和科普教育。在回顾学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学地球科学与数学地质学的差异,介绍了数学地球科学在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化学、沉积学、地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和能源预测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从国际地球科学前缘方向分析了数学地球科学的学科前缘,介绍了定量研究地球复杂性、大数据-深度机器学习与复杂人工智能等新的学科增长点。回答诸如什么是数学地球科学?数学地球科学家对地球科学的贡献?数学地球科学是否处在地学前缘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