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自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孔的51个硅藻样品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柱状样氧同位素曲线可划分为5期,记录了区内近112.5ka来的沉积,包括了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一个冰后期。间冰期的沉积速率高于冰期,推测这与间冰期(暖期)筏冰物质及生物硅质源的供应较冰期(冷期)更丰富所致。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冰期(阶)与间冰期(阶)旋回的不断细化,第四纪冰期系列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之间所反映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通过中国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结合分析气候旋回与构造运动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冰期(阶)或者间冰期(阶)发生的时段应尽可能对应于MIS的偶数或奇数阶段,有助于MIS框架下新的冰期(阶)的发现;②中更新世以来,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可能受控于100 ka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气候大背景,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川规模总体上与全球冰量变化一致。然而,末次冰期早、中期的冰川规模却与MIS所记录的全球冰量变化不尽一致,强烈显示气候与构造环境对冰川作用的影响;③目前在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方案中,存在着冰期系列由时间和地点双重命名的现象,建议用大理冰期、古乡冰期分别代替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第四纪以来的粉尘堆积,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但是,将黄土高原视为一个整体、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来定量分析粉尘堆积-侵蚀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遥感分析和地统计学中的克里格空间估值法,根据对具有代表性的84个实测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分析,计算出黄土高原250ka以来各冰期和间冰期的粉尘堆积量和平均堆积速率,为认识区域粉尘沉降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间冰期气候偏暖湿,粉尘堆积较慢;冰期气候偏干冷,粉尘堆积加快。结合黄土高原现代降尘观测数据,进一步估算出黄土高原250ka以来各冰期和间冰期的面状侵蚀速率。初步结果发现,自然背景下黄土高原就存在较强的侵蚀作用;冰期的面状侵蚀速率略强于间冰期。  相似文献   

4.
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14,他引:9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过程中,既有滞后也有超前的表现,很难单纯以成土作用来解释。由于黄土粒度主要反映粉尘源区环境和古风场强度的变化,而磁化率主要记录的是沉积区的成壤作用,反映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因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的不协调说明古风场和粉尘源区变化与粉尘沉积区气候变化之间不统一。这可能意味着控制夏季风强度变化和控制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2.5 Ma以来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在波动中向干旱方向发展。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然而,来自柴达木盆地新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冰期越来越干燥,间冰期干燥程度却存在减弱的趋势。并且这种变化是呈阶段性的。最明显的阶段划分应在0.8-0.6Ma前后。这种现象可以用青藏高原的隆升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通过增强冬季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使冬季风增强,使东亚季风区冰期气候更加干燥寒冷,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使夏季风增强、间冰期气候更加温暖湿润,从而使得中国季风区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差增大。可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我国西北内陆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弱,间冰期或者湿润期湿润程度的增大如何与高原隆升和季风系统的调整相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煌 《福建地理》2004,19(2):35-38,44
本文旨在揭示地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规律和银河系的自转与旋臂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关系。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对第四纪冰期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的深入了解和银河系旋臂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揭示地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规律和银河系的自转与旋臂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关系.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对第四纪冰期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的深入了解和银河系旋臂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气候不稳定性的重要发现:对国外冰芯研究进展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大河  李培基 《地理学报》1997,52(5):470-476
冰芯分析使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最近格陵兰冰盖顶部的一对冰芯证实了末次冰期出现过多次冷暖时段的快速转换。GRIP冰芯还发现未闪间冰期盛期也为冷期所打断。安第斯山注芯提示了末次冰期热带气候变化之谜。过去被广泛接受的气候稳定的间冰斯和气候多变的冰斯的结论,以及恒温式热带冰期气候运转模式都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
刘亚贤 《中国地名》2014,(12):73-74
还记得电影《冰河世纪》中那只大眼、尖牙、为了松果不要命的松鼠吗?它生活在北半球被大范围冰川覆盖的“冰期”,而目前人类生活在冰量较小的短暂“间冰期”。从260万年前开始,地球出现了这种剧烈的冷暖交互状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需要知道冰期如何开始。一旦冰期再次出现,人类要么学会在冰上生存,要么像电影中的小动物一样,集体迁徙。”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和研究了采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主体海槽中PC10孔(753cm长)的全部室内外资料:岩芯、粒度特征、矿物组分、生物尸体群和年代学等,指出了整个岩芯柱代表了区内112.5ka以来冰-海环境的沉积。沉积作用包括生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浊流沉积等。其中生物硅质沉积作用,不论在高水位/间冰期或低水位/冰期均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低水位/冰期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物含量低且矿物成分和岩屑成分较单一,而高水位/间冰期则相反,且前者沉积速率低于后一时期,这一沉积特点与中低纬度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第四纪经历了若干次冰期和间冰期。自首次在格陵兰西北部世纪营地打钻提取冰岩芯以来,又先后在南极洲伯德站、东方站、多姆C和格陵兰的戴依3四个地点打了五个穿透末次冰期层位的深钻孔。对这些冰岩芯中稳定同位素氧18含量及冰内杂质的化学成份分析研究结果,为地球的古气候及古环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榆林剖面的热释光测年及其对这一地区干旱事件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热释光测年方法对陕西榆林地区蔡家沟和石峁剖面的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中夹有三层古风成砂,由此反映了末次冰期中有三次沙漠扩大的气候干旱时期。根据年代测定结果最末一次干旱事件出现在12~<27kaB.P.之间,基本上与末次冰期极盛期相当,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2对应。第二次干旱期出现在48kaB.P.左右,大致与氧同位素阶段3的中期相当。最早的干旱期出现在55~<75kaB.P.之间,与阶段4对应。令人感兴趣的是虽然与阶段2、阶段4对应的干旱期在世界上其它地区同样有记录,但是大致相当于阶段3中期的这期干旱事件却以榆林剖面反映最好,表现为末次冰期的间冰段期间,毛乌素沙漠也曾经大规模扩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此外,热释光测年结果还表明了末次冰期的沉积由风成砂与黄土迭覆而成,而末次间冰期则由古土壤与黄土迭覆而成,因此,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气候条件都不是以持续的干冷或温暖为特点,而是叠加了更次一级的气候变化。毛乌素沙漠在第四纪时期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在气候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出现与固定的多次转变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海坛岛青峰老红砂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测年数据,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探讨了老红砂发育过程及其与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季风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QFS剖面沉积年龄为110~33 ka,起始发育年龄延伸到了末次间冰期。主要涵盖了MIS5c~MIS3阶段,其中存在4个快速堆积期。结合已发表的年代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前人得出的老红砂发育在末次冰期以来的结论需要得到修正。 华南老红砂发育过程与区域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均有发育,高海面(>-50 m)或较高海面(-50~-70 m)时期是老红砂普遍发育期。区域地壳运动叠加海平面变化造成闽南和闽东北老红砂的沉积差异:海退过程中的较高海面时期北部先发生快速堆积;海侵过程中的较高海面时期南部先发生快速堆积。LGM(海平面<-70 m)期,老红砂不发育。 老红砂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沉积速率体现了源区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老红砂物源输送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14.
用全铁含量作为黄土替代性气候指标推算古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铁含量的变化有四种机制,成壤作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分析了111个表土铁含量数据和880个黄土全铁量数据,发现临夏、洛川和西安三地的铁含量平均值在年均温——铁含量坐标上恰成一直线。但此平均值并非现代气候下的产物。现今年均温应与间冰期最高温和冰期最低温之间某一内分点的铁含量相关。按孢粉成果估计,间冰期最高温高出现今3℃。据北京出现的冰楔假型估计,冰期最冷时比现今低14℃。此内分点应在14:3处。内分点铁含量与现今年均温的相关方程为:t(℃)=5.614Fe-10.667。据此可以将铁含量曲线转换为气温曲线。  相似文献   

15.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气候演化的黄土记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渭河上游樊家台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地层的粒度与CaCO3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时,受夏季风影响较大,粒度较细,CaCO3有较强的淋溶与淀积,气候呈现较为暖湿的特点;末次冰期时,受冬季风影响较强,粒度较粗,CaCO3淋溶淀积微弱,气候较为干冷。间冰期早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5e阶段)由于夏季风较强,粉尘堆积较少,古土壤向下发育,并与下部土壤融合,导致粒度较5a、5c阶段粗;2阶段的早期,由于粉尘源区出现了高湖面,环境湿度大,造成此时段早期黄土粒度较晚期细;表现出区域气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岭南东江流域一级阶地网纹红土的时代及其粒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含一套总厚约4.35 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年龄为71.40±6.60 TL kaB.P.,近底部50 cm年龄为99.10±5.90 OSL kaB.P..粒度结果显示,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都为粉砂质粘土,但前者颗粒比后者要粗,前者含较多的砂(>50 μm),在粒度频率分布上呈显著双峰态;后者含较多粉砂和粘土,呈近似单峰态.以粘土或胶体粘土含量反映的强、弱网纹红土的风化程度与深海Specmap和Sulu sea氧同位素曲线指示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早期的全球冰量和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的趋势均颇为相似.这些证据表明,临江剖面网纹红土的形成时代应属晚更新世,即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期早期.  相似文献   

17.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品,130冬季风沙样品,60个夏季风沙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粒度测量显示冬季风沙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400μm、夏季风沙280μm,老红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300μm与冬季风沙不同。夏季风沙和冬季风沙以7∶3混合可拟合老红砂粒度分布,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期夏季风历时或强度远大于冬季风,对应于气候暖期,而不是末次冰期。老红砂剖面4个自然层光释光测年自下而上为122.5±6.7 ka B.P.、97.7±6.1 ka B.P.、83.1±4.2 ka B.P.、61.9±3.4 ka B.P.,对应末次间冰期,青峰老红砂是暖期气候的风沙响应。  相似文献   

18.
主要依据沉积柱状样的颜色、粒度、矿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对南海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期一间冰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一陆变迁、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等造成了南海南部陆坡区的古沉积环境曾一度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在末次冰期期间,由于海平面降低,搬运入海的陆源物质增加,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同时由于该区域水体相对较为封闭,水体交换减弱,陆坡区海底的沉积环境基本上为还原状态.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环境趋好,特别以全新世早期为最佳;并且由于水体的流通状况改善,该海区深层水的氧气补给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李潮流  康世昌 《地理学报》2006,16(3):337-345
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高原的独特性;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基本一致;全新世总体比较温暖;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近代温度有加速升高的趋势。总体上青藏高原各种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要早于我国其它地区.变化的幅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20.
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变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2,自引:18,他引:24  
王涛 《中国沙漠》1990,10(1):29-40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面积为49200km2,其产生至少始于中更新世早期,受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呈波动形式,经历发展与固定的变化过程;高大沙山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经过风的长期作用而形成;与沙山相间分布的湖泊之成因和演变主要受沙山形成和现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