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得出理查兹渗透方程近似精确解基础上,建立无时间差分变量的隐式差分计算格式。在该差分方程中,将渗透深度分为传导渗透与扩散渗透两部分深度。为了减少直接计算岩土含水量系数所产生的误差,将上述的两部分渗透深度函数表达式代入隐式差分格式,在节省大量计算时间的基础上,求得较为精确的计算结果。文中给出了该方法与普通隐式有限差分法对粘土、壤土渗透深度曲线计算结果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非饱和土壤渗透的快速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非饱和土壤渗透计算求解理查兹方程的有限差分法。该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这个方法使用了水土势双曲正弦变换的隐式差分格式。砂土、壤土及粘土范围内的渗透过程在微机上几十秒钟内即可被模拟出来,其误差很小。非饱和土壤的渗透特性可以划分为地表积水前、地表积水后及退水过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罗美芳  唐仲华  方琼  李杨 《地下水》2006,28(5):47-49
本文在对现有求解潜水含水层剖面二维流的多种方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的求解方法.提出的方法只需进行一次网格剖分,在网格节点编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把潜水面与单元相交的形状概化为五边形、任意四边形和三角形,按五边形、任意四边形和三角形子程序准确地求出潜水面穿越的单元的渗透矩阵.同时不用计算完全在潜水面之上的单元的渗透矩阵.本文给出具体的思路、算法步骤,计算潜水面的位置,通过比较数值解与解析解,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该方法总体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陆相薄互层地震沉积微相研究的基本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叙述地震沉积微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1)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富氏谱分析,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自然电位曲线的另一种手段;(2)由瞬时速度的基本概念出发,利用V进行了较稳定砂层的横向预测研究;(3)薄互层的层速度是微相研究的基础,提出了计算薄层层速度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其误差,得出关于误差分布的一系列有益的结论;(4)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建立了地震沉积微相判别系统,对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系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黄润秋  徐德敏 《岩土力学》2009,30(10):2961-2964
渗透性测试试验一般采用直接测渗流量的方法,难以对低渗透岩有效测定流量。利用新开发的高压渗透仪,采用“体变量法”进行渗透性测试,该法是通过精确计量渗透出水端水体积的变化量(最小有效测试精度可达0.03 mL)度量岩石(体)渗流量的大小。保持渗透水压差不变,当出水端水体积变化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时,即该时段渗透速度保持不变,则该时段试样渗透特性符合达西定律,可利用达西公式对试样渗透性指标进行分析计算。采用这种方式,即使是针对超低渗透性岩石(渗透系数小于10-9 cm/s),在整个渗透端面形成以后,某一条件下渗透性测试仅需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精度。试验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着重叙述地震沉积微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①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富氏谱分析,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自然电位曲线的另一种手段;②由瞬时速度的基本概念出发,利用V进行了较稳定砂层的横向预测研究;③薄互层的层速度是微相研究的基础,提出了计算薄层层速度的方法(WMOCB公式),详细研究了其误差,得出关于误差分布的一系列有益的结论;④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建立了地震沉积微相判别系统,对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系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因对初至旅行时层数的确定和拐点拾取存存不确定性.导致时间项反演方法在近地表复杂区建立的速度模型精度不高,静校正效果不理想。对此提出了利刚旅行时差值曲线方法进行层数确定和拐点拾取。理论分析认为,运用旅行时差值曲线方法时,应尽餐选择相邻的激发点。通过对三层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得到初至旅行时,根据其旅行时曲线初步判定层数,再运用旅行时差值曲线进一步确定层数。观察时间项反演速度模型,其与近地表速度模型较接近,经计算反演速度模型与设计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95m,可见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时间项反演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灵山县花岗岩风化壳表层土中的细粒部分(粉粒、粘粒)和粗粒部分(砾砂、粗砂)含量较多,而中粒部分(中砂、细砂)含量较少。其表层土的渗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表层土的渗透系数普遍偏高,在滑坡地段更甚。此外,滑坡地段的渗透曲线(渗透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还呈较大幅度的震荡现象,这与稳定地段的渗水曲线有明显的区别。分析认为:稳定斜坡段渗透系数的普遍偏高不仅与花岗岩风化壳表层土的颗粒级配有关,也与斜坡卸荷产生的拉张裂隙、降雨冲刷等多重因素有关;而滑坡地段渗透曲线呈现的剧变震荡则反映了在渗水试验过程中,表土中的大空隙不时地被冲刷下来的细粒短暂地堵塞,后又因细粒软化被冲蚀下坠,渗水通道再次疏通的反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煤层注水是防治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确定煤层渗透特征参数,是合理确定注水工艺参数、有效控制防灾效果的关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遗传算法是全局收敛的方法,用该算法对煤体导水、贮水等渗透特征参数反演,方法稳定可靠。以观测水分增值与计算结果的相对偏差作为最优搜索目标函数,建立GA反演适应度函数及迭代收敛准则;GA操作采用无条件保护最优个体、种群个体无死亡及每个体只有1次参与交换机会等规则。提出通过对已知参数正向问题结果(水分增值)的反演计算,验证遗传算法精度。算例结果表明,繁衍迭代至第41代时,反演参数结果与理论参数几乎完全拟合。达到最优解,精度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游某滑坡坝渗透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黄河上游某滑坡坝的渗透稳定性进行较深入研究,作者首先通过试验资料确定了坝体与湖底纹泥渗透稳定的可能破坏形式、临界水力坡降和允许水力坡降,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方法(Modflow程序)对滑坡坝在正常湖水位与极限湖水位两种工况进行了渗透稳定性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为,在每种工况下先评价计算范围内最大水力坡降方向每一格点(计算剖分网格)的渗透稳定性,进而评价整个坝体的渗透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湖水位与极限湖水位两种工况下,坝体均不会出现渗透稳定性问题,在极限湖水位下,坝体的渗漏量变化不大(由2775m^3/d增加为3138m^3/d)。说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堰塞湖已形成了很好的防渗铺盖,当水位高于溢洪道时,湖水主要通过溢洪道向外排泄。研究结果为下游某大型水电站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