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陆地下垫面的能量储放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能源之一。对于全球大气而言,海洋下垫面当然最重要,但是对于陆地本身(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天气变化而言,它的影响甚至可以超过海洋。由于人类目前基本上还是生活在陆地上,故其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更为重要。为了做好我国境内的长期天气预报,我国国土之内下垫面的能量储放状况是必须了解的预报因子之一。 基于这种思想,我们从1975年开始对深层地温及其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发现0.8~3.2米深度的地温变化对未来几个月至2、3年的天气变化具有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温在春季降水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锋 《黑龙江气象》1997,(2):18-18,21
将地温作为影响长期天气过程的一个物理因子,讨论了不同层次的地温对未来降水的影响,发现前期整层地温或深层地温与春季降水之间有很好的关系,所建立的预报方程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在最近四年中,关于地球天气与太阳(或太阳风)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到加强。有关这方面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根据时间尺度可分为三类: (1)与太阳输出长期变化相关的几百年至几千年的气候变化; (2)与22年太阳周期相关的气候变化; (3)与太阳短期活动相关的时间尺度为几天的天气变化。不论哪一种时间尺度,都还没有定论性结果表明太阳-天气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进一步研究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有关气候长期变化方面的证据,这种长期气候变化可能与低于全部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 ,基层气象台站在进行短期气候预测 (长期天气趋势预报 )时 ,通常采用统计学方法。即从本站历史气象资料中筛选出能反映短期气候特征 (冷、暖、干、湿 )的气象因子 ,采用相关、相似统计方法 ,对未来天气趋势作出预报。在多年的预报实践中 ,笔者非常重视前期气象因子变化与后期长期天气趋势的关系 ,并将前期气象因子变化看作气候背景。而反映气候背景的气象因子 ,不仅其时间长度的选择可以不一样 ,而且其相关的统计方法也各异。如对上年雨量偏多而言 ,就可以用年雨量或某一个时段的雨量来描述。再如在进行相关统计时 ,蕲春县局多采用简单…  相似文献   

5.
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资料在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正兰 《贵州气象》1994,18(3):21-23
1前言80年代关于长期天气过程的研究成果揭示,大气环流存在着准半年回复现家(1),前期大气环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期大范围的天气气候.这不仅证明了长期天气的可预告性,同时也使农作物气象产量在播种前得到有依据的预报成为可能。本文以遵义地L水稻产量年是预报为例,采用9点及15点滑动平均法,由北半球500hPa月平均同格点高度场求得的单元区高度值为因子建立回归预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预报效果.水稻是遵义地区最主要粮食作物,对其产量作较精确的年是预报,对政府部门决策和计划有着重要意义.2产量资担处理水稻产量来自统计局公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上海16年(1970—1985年)逐日平均气压资料,用相空间延拓的方法,计算了它的关联维D和Kalmogorov熵的近似值二阶Renyi嫡K2。得到D=7.7~7.9,为分数值,K2约为0.1,是一正数值。证明我国季风区短期天气吸引子是一种浑沌运动。由K2数值直接估计可预报时间T=(1K2)约为十天,与早期动力统计学方法所得的可预报时间尺度相一致。 本文计算中,考察了相空间拓展时延滞τ的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关联维D和K2对τ均是收敛的。对本文所用上海逐日平均气压序列,用延滞τ=5延拓的相空间,各坐标分量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动力学特征量是稳定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徐群 《气象科技》1975,(6):44-44
长期预报的主要特点就是时间尺度长。半个月至一个月以上的,一年以下的一般为长期预报的范畴,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气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它们的空间尺度和维持的时间尺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中期过程一般是天气尺度—洲际尺度的天气系统形成的;长期天气过程一般和洲际一行星尺度的天气系  相似文献   

8.
王立生 《气象》1981,7(12):8-8
天气变化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尺度,长期天气预报的主要对象为数千公里到几万公里的超长波系统。在超长波系统异常的情况下会导致大范围的长期天气的异常。可见长期天气异常具有相当大的范围。气象台在作长期天气预报时,根据气候特点将所预报的范围划分为若干预报区域,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工作量,而且还可提高预报质量。本文以我地区夏季(6—8月)降水为例,说明区域划分的方法和一些体会。 一、划分预报区城的相关系数法 根据预报量逐年变化特点,把变化特点相似的各站点划为同一预报区域,这就是区域预报的基础。划分预报区域的方法很多,如: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等。本文采用了相关系数法,以诸站点间的相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来自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局(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IERS)的1900—2013年极移数据,计算其振幅和相位序列,基于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和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方法,分析了极移振幅和相位的长期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预测了极移的未来走向。结果表明:极移振幅变化在1900—2013年主要以增加趋势和6.2a的周期为主,而极移相位变化主要以趋势和低频变化为主;采用EMD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对得到的一系列分量进行LS-SVM建模预测,对极移振幅和相位的预测是有效的;未来极移振幅将进一步加大,地极存在向约68°W的长期漂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引言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第2~6天的5天预报已有多年。这些预报用的是平均环流法(Namias.1947)。这种方法使用物理-天气-统计法,预报高空环流及其高度距平,然后用这些流型预报地面温度和降水。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数值预报的进展不可避免地使气象科学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这样,1970年通过主观修改逐日的数值预报方案代替了平均环流法。每天制作第3、4和第5天的这种预报。由于70年代数值预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已可将预报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温变化与短期暴雨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期浅层地温变化与后期暴雨的实例分析 1980年6月28—30日受高空冷低压槽和地面冷锋影响,造成我县大暴雨天气,28日雨量为108.4毫米,过程雨量为171.0毫米。暴雨前本站15厘米深度平均地温由24.9℃上升到29.3℃,地面最低温度由19.4℃上升到24.7℃,14时水汽压由21.5毫巴上升到31.0毫巴。由于高空槽后不断有冷空气补充,使过程持续三天。从实例可以看出,浅层地温变化是影响短期暴雨天气的重要因子之一。根据汤懋苍等的研究:Z_s(?),K_s为土壤导热系数,它的变化范围大致是3×10~(-3)—7×10~(-3)厘米~2/秒,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可得到均幅深度(Z_s)与周期(T)的关系,见表1。当T为1—2天的天气变化时,其Z_s的变化大致在15厘米。结合历  相似文献   

12.
在吸引子上演变的天气和气候变量(局地地面气压和δ_(18)O-记录),从其相空间轨迹能演绎出可预报性。可预报性可由初始彼此接近的相轨迹之散度来定义,并且可由单一变量轨迹上扩展着的点对的累积距离分布估计出来,e倍膨胀率表征了可预报性的时间尺度。作为第一估计,我们得到了天气变量的可预报性时间尺度约为两周而气候变量的则为1.0~1.5万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南海区气象站2010年1、2和12月有冷空气影响和无冷空气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对地温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地温的日变化及垂直结构的日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在冬季没有冷空气影响的各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均呈正弦曲线变化,只是振幅不同、位相不同、周期不同。浅层地温在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或雨天不呈正弦曲线变化。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和雨天,地温的日变化特征较相似。在各天气条件下80 cm以下土壤深度的地温日变化很小。在晴天或阴天的天气条件下,40 cm以下的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雨天的情况下,清晨时段深层地温不再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是在80 cm土壤深度处有一个低值区。  相似文献   

14.
深层地温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汤懋苍等在1975年就开始用深层地温做降水量分布预报。经多年的深入研究,深层地温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沈阳市气象台从1988年开始用深层地温做盛夏7月份降水量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深层地温做大田播种—出苗期(4~5月)和小麦收获期(7月)的连阴雨预报。  相似文献   

15.
长期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大气可预报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们有的是从数值预报模式初值场误差探讨,即讨论计算过程中的误差增长使得预报与实况差异太大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为两周,它称为大气可预报的时间。这是短期天气过程可预报性问题。长期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大多是从天气变化稳定性进行探讨。短期天气过程与长期天气过程的关系以及长期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一直是近十余年来气象学者十分关心的研究课题,本文将着重介绍有关长期天气过程可预报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时空尺度的扰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不同时效的预报,必须恰当地选取预报量和预报因子的时空尺度。在统计预报中,很多作者强调预报因子的物理意义,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预报量和预报因子之间的时空尺度的“统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时空尺度”影响的事实和分析 天气系统的时间尺度往往是就其生命史长短而言,而空间尺度则泛指其水平和垂直方向范围的大小。研究表明,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主要是以分析判别长、中、短期天气过程的演变为依据的。以长期预报为例,它的预报对象是长期天气过程变化的产物,因此和一种大范围、长时间的大型天气过程相联系。湖南省气象台发现,当9月和9—11月乌拉尔山地区500毫巴为高值区时,来年雨季结束早,否则迟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率不仅起因于复杂的大气动力学特征,而且也由于大气、海洋、生物圈、冰雪圈等的反馈作用。一些外部因素,例如太阳变化,火山爆发和人为产生的污染也会影响气候。观测到的变化在时间尺度上从每天的天气波动直到温度、降水和大气坏流的十年期变化。长期变化包括平均状况和变率两方面的变化,如果不考虑全球状况,除对非常短的时间尺度外,是不能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局地和区域变化的。本文用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一些例子来阐述上述看法,讨论了气候预报的可能性。对地球复杂气候系统认识的改进是进行实用的气候预报的先决条件,而且,显然需要更进一步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各种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天气现象和过程都具有其不同程度的随机性.从四十年代开始,统计气象学得到蓬勃发展,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分支——统计天气预报方法也应运而起,五十年代后期,在台站预报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台站技术人员所熟悉.统计预报就是依据现在和过去观测到的天气事实,利用和构思一些公式、图型、表格或算法,给出未来各个时刻某种天气事件将要发生的概率,或者某种天气要素的期望值.在统计预报中,既要根据不同的预报对象选取合适的数字模型来分析寻找内在的统计规律或进行统计推断,又要十分注意选择有物理意义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1.线性外推给出趋势预报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用线性外推方法,即假定由最新分析所得的线性趋势是连续的.图1 a是影响某些预报量(即气象要素)的某种天气过程的一般性图解.在此无固定的时间尺度.线性外推的局限性明显地随时间增加,且其界限是最终获得可用预报所必须考虑的(图1 b).有效线性外推的时段对同一类天气过程的不同问题有所不同.考虑同一类天气过程形势的大量样  相似文献   

20.
用地温做年度降水预报的一种改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亚军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89,8(3):228-242
本文设计了一个使用3.2m以上各层月地温距平(T'_(3.2))资料做全国范围的降水年度预报的定性方法,其基本点是考虑土壤导热系数K_s的年际变化,应用公式计算预报时段的相应变化。这样对同一年度的降水预报,利用其前期不同时段的T'_(3.2)值填在同一张图上,再分析高温和低温轴线,它们分别与预报年度的多雨少雨轴线相对应。根据1982—1987年的结果,T'_(3.2)与降水距平符号的同号率,对全国范围来讲为0.71,如果不计东北地区,则两者距平符号的同号率是0.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