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新疆地球物理场特征,包括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及航空磁力异常特征。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主要呈负异常,最高强度为-80×10~(-5)m/s~2,最低为-520×10~(-5)m/s~2。总的轮廓大体呈环状,中部为相对重力低,外部为重力高所环绕,最外部为重力低。航空磁力异常特征主要反映为两大片正磁异常及一大片负磁异常,其总的形态呈一个大的喇叭状,西部张开,东部收敛。作者根据重力及航空磁力资料的研究和初步地质解释,提出了对新疆区域地质构造划分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印度曾是盘古泛大陆的一部分,其南西海岸与马达加斯加及非洲相连,东面是澳大利亚。石炭-二叠纪冰川作用在印度中部的坳陷或断陷盆地内留下了广泛分布的冰-水沉积,即冈瓦纳岩系,其为本地主要的含煤岩系。印度煤炭资源丰富,黑煤主要位于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褐煤分布于南部地区,炼焦煤主要位于印度中东部达莫德尔-噪鹊谷。虽然印度煤炭行业的改革正在加速,私人投资也可能随之放开,但印度目前的投资环境总体欠佳,风险较高。建议在了解和掌握印度煤炭资源状况密切关注印度煤炭开放政策进程的同时,为今后择机进入印度煤炭市场做准备。  相似文献   

3.
广东田洋古玛珥湖TY2孔基底岩芯的年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洋玛珥湖是雷州半岛东南部的一个洼地状旱玛珥湖,其连续、高分辨率的湖泊沉积物记录对于热带地区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0年在湖盆中心钻取了长为224.82m(TY1孔)和22980m(TY2孔)的两个平行长钻,两孔相距约2m。除了最上部38m以内的冲-洪积沉积物及中部湖相沉积物外,222.4m(TY1)和224.4m(TY2)往下完全是湖盆基底玄武岩。因此,基底玄武岩的年龄就代表着火山喷发并随后开始形成田洋湖泊的极限年龄。  相似文献   

4.
<正>1印度铁矿资源概述铁矿是印度优势矿产之一,其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查明并生产开发的铁矿有44处。主要赋存于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中,中-上元古界基本上没有铁矿形成。铁矿容矿岩石主要有4种:麻粒岩相岩石、基性-超基性岩、绿岩带和绿片岩相岩石。其中,产于麻粒岩相岩石及基性-超基性岩石中的铁矿分布比较分散,主要在印度南部泰米尔德纳邦中部、安得拉邦、卡那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等地。矿床规模一般为小—中型,矿体多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品位在35%~40%,属于中—贫矿石,其储量占印度全国铁矿  相似文献   

5.
帕米尔造山带是印度-欧亚大陆会聚带的西构造结。木吉断层作为中-西帕米尔与东帕米尔的最北部边界转换断层,其运动性质和滑动速率的准确限定对于理解帕米尔现今应力状态和运动学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木吉断层东段布拉克村北位错特征显著的冰碛台地(39.2020°N,74.3910°E)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差分GPS测量和冰川漂砾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获得布拉克北冰碛台地形成(16.8±3.5 ka)以来木吉断层的累积右旋位错量、垂直位错量、南北向拉张量以及最小速率分别为约190 m、105±12 m、34±12 m和11.3±2.4 mm/a、6.3±1.5 mm/a、2.0±0.8 mm/a;三者的比值约为6:3:1,水平向的总滑动速率为11.5±2.3 mm/a。与位于断层中部近乎纯走滑的阿克萨依处相比,木吉断层在布拉克北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同时,具有明显的正断分量。断层在布拉克北的水平向总滑动速率11.5±2.3 mm/a与阿克萨依处右旋走滑速率的最大值(9.4±0.9 mm/a)大致相当;因此尽管断层沿走向的运动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水平向滑动速率大致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回剥技术,定量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构造沉降量,并探讨其沉积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组的构造沉降量为30~95m,具有中部构造沉降大、向南北两侧减小的趋势,北部构造沉降较南部的大。主沉降中心位于研究区中部,次级沉降中心位于西北部,构造沉降速率为(6~20m)/Ma,具有与构造沉降量一致的分布特征;下石盒子组的构造沉降量为75~110m,总体继承了山西组的沉降中心。但中部的沉降中心向东迁移,范围也有所扩大,构造沉降速率为(9~14.5m)/Ma,其分布特征与构造沉降量一致。在研究区南、北和中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类型,北部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规模比南部的大,湖盆范围对应着中部的构造沉降中心。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该地区构造沉降方面的认识,还为该时期沉积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印度拉贾斯坦邦北部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的一些乡村进行了地下水氟化物污染评价。分析了利用手压泵从深含水层采集的水样的氟化物含量。目前,研究区内记录在案的氟化物的浓度范围为1.01m4.78mg/L。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平均浓度为2.82mg/L。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或者印度标准办公署制定的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期望浓度(desirable limit)和最大容许浓度,研究区内约95%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在研究区,由于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浓度很高,目前氟斑牙和氟骨征患者正以惊人的速率增长。在印度最北部的哈努芒加尔县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地下水中氟化物的浓度相对较高(3-4mg/L),因此,可把这些地区列为氟中毒高风险地区。对本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评价后得出结论,在研究区采取改良措施来预防居民氟中毒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编制的1:200万重磁资料分析,中国北部深层存在东、中、西3个构造区,其东界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一线,西界在星星峡-若羌一线。由此可见,东部范围包括华北-东部地区;中部包括蒙甘青地区;西部为塔里木-准噶尔地区。东、西部由中国最古老的2个太古代-早元古代稳定地块组成,而中部是元古代地块区,因受青藏高原的推挤,活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新的沉积学研究指出在美国大陆中部宾夕法尼亚世海平面的变化范围为32~160m,但是,根据Moore,Heckel和Gerhard各自建立的模式得出其平均为75.5m,96.4m和86.0m。在美国伊利诺斯盆地,宾夕法尼亚世海平面变化为17.2~30.0m,在美国中阿巴拉契亚盆地,则为20~31.0m。在大陆中部,宾夕法尼亚世5%~20%的海平面变化是由构造沉降引起的,几乎70%是由60m(+/-15m,Growley和Baum,1991)的冰川性海平面升降产生的,长期气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泊钻孔近200m以上深处、形成于2.8Ma以来的沉积岩岩芯中Sr,Rb,Zr含量变化及Rb/Sr,Zr/Rb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分析了该地区2.8Ma来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的环境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在深约197-170m(2.8-2.5Ma)岩性段,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比揭示的是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反映了与当时强烈的高原隆升运动有关;在约170-38.5m(约2.5-0.8Ma)段,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比记录的是该流域较强的化学风化阶段,与高原在稳定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的结论吻合;在38.5-0m(约0.8-0Ma)段,总体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比相对较高,化学风化相对较弱,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高原整体已隆升到4000m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省勐腊县道班河铜矿床位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最南端,思茅-新山铜铅锌成矿带南部,为勐腊南坡铜矿床的南延部分(吕晓宏,2011;范昆琨,2013;李波等,2013a,2013b)。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曼宽河组(K2m)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为矿区铜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下第三系古新统勐野井组(E1m)地层出露较少,主要为钙质粉砂岩、泥岩与褐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该层产出有丰富的膏盐层。矿区构造主要有金厂河-尚勇背斜,呈南北向展布,中部被  相似文献   

12.
西藏南部谢通门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冈底斯岩带中部,谢通门唐河电站花岗闪长岩中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5.1±1.7Ma(始新世),岩体的形成时代相当于印度和欧亚两个大陆碰撞的峰期时间,说明谢通门花岗闪长岩为同碰撞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以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为目标层,通过统计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对华北东部白云岩型储层品质、层位判别以及目标层储层预测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物性最佳(孔隙度平均值为6.73%,渗透率平均值为126.77×10-3 μm2),而冶里组(O1y)和亮甲山组(O1l)是下古生界中白云岩最发育的层位,其白云岩厚度分别占下古生界地层厚度的73.6%和64.9%,且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冶里组(O1y)5.34%和357×10-3 μm2;亮甲山组(O1l)5.89%和97×10-3 μm2,因此是重点预测层位.综合考虑白云岩有利的沉积环境、厚度规模、裂缝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认为,冶里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黄骅坳陷北部、济阳坳陷东北部、内黄隆起-东濮坳陷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亮甲山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冀中坳陷和沧县隆起北部(京津唐地区)、太行隆起中部-临清坳陷、内黄隆起-东濮坳陷、鲁西隆起区的济南-临沂地区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此项研究对前古近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欧亚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喜玛拉雅东构造结东侧的西南三江地区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变形,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样式。构造样式的时空变化可以有效限定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而近年发表的大量数据为揭示三江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样式时空变化提供了可能。通过综合前人研究数据,结合本文的新观察,提出三江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特点显示规律性变化:处于碰撞前缘位置的腾冲、保山地块在印度地块向北迁移过程中最早(50~45Ma)与印度大陆发生碰撞,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褶皱+逆断层组合,以及块体边界压扭性剪切变形;随着印度地块持续向北运动,该变形样式逐渐向东、北部扩展,并使兰坪-思茅地块、扬子地块西缘剑川盆地沉积环境发生改变,地块两侧发生剪切变形;其中兰坪-思茅地块东侧(30Ma)剪切带的启动时间晚于西侧(34Ma)。地块两侧剪切带均大致经历了纯剪(挤压)-简单剪切(走滑)-纯剪(伸展)变形历史;剪切带各阶段变形的启动时间均具有南早北晚之特点。发生塑性变形的下地壳物质的剥露过程同样表现出时空不均匀性,结合古地磁研究成果,这种现象可能与地块内部的不均匀旋转有关。各剪切带最北端不但变形启动时间最晚,而且基本没有记录走滑变形。这种变形样式的时空变化表明,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变形效应在三江构造带内主要表现为陆块内部的弥散状挤压变形与块体刚性旋转形成的剪切带,块体向南逃逸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15.
<正>金川东部含矿岩体(IV号岩体)以F23与II号岩体相接,地表均为疏松的岩块、砂砾石覆盖。岩体总体走向呈NWW向,倾向SW,倾角较其它岩体小,约在50°~60°之间,向下延深400~600 m即尖灭,中部深两端浅,岩体平面上呈不规则透镜状,中间宽两边窄,最宽处约230 m。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固阳地区发育高镁闪长岩(赞岐岩,sanukitoids)-角闪花岗岩类。其中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晚太古代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的sanukite(赞岐岩)。Sanukite以富MgO、Mg#、Cr和Ni为特征,在国外许多太古代地体中均有发现。本文报导了固阳地区高镁闪长岩(2556±14Ma)和角闪花岗岩(2520±9Ma)的SHRIMPU-Pb年龄。这一研究表明华北块的消减作用可能始于晚太古代晚期。国外报道的太古代sanukite出现在3.0-25Ga之间,最晚的为印度Dharv(?)ar克拉通的sanukites(2.51-2.55Ga)。因此,华北与印度可能是地球上板块构造发育时间最晚的。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变化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对区域水资源评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GIS分析方法, 利用三期卫星遥感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在2个时间段(1977-2001和2001-2010)的时空分布和变化, 并对比分析其在南坡和北坡变化速率趋势以及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1)2010年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面积为571.81±16.01 km2, 主要分布在5 500~6 200 m的高山区; (2)1977-2010年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退缩明显, 总面积减少22.42%±2.90%;(3)相比于1977-2001年时间段, 近十年来该区冰川退缩速率呈明显加剧趋势; (4)与前一个时段相比, 低于5 700 m海拔区域, 各海拔段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速率呈减缓趋势; 而在5 700~7 000 m海拔区域, 则呈加剧趋势; (5)北坡冰川退缩率(23.6%±2.88%)高于南坡(21.97%±2.90%), 且南北坡2001-2010年年均冰川面积减少最大的海拔段比1977-2001年都升高了200 m, 研究区冰川的持续退缩有向高海拔转移的趋势; (6)南坡拉萨河流域内的冰川年均减少面积最大的海拔段比北坡高100 m左右.气温升高是影响近十年以来研究区的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 将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有研究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西藏林周县中部出露的托龙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期进一步约束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托龙岩体内出露的石英二长斑岩呈岩株状侵入到帕那组中,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始新世(50.5±0.6 Ma),锆石εHf (t)值为-0.6~-0.5。石英二长斑岩具有较低的A/CNK值、较高的K2O含量和K2O/Na2O值,属于准铝质和钾玄岩系列。岩石普遍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P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 /Yb)N =15.3~16.3,Eu负异常较弱,δEu=0.56~0.69。托龙岩体较低的A/CNK值、P2O5与SiO2的负相关性以及Y含量与Rb含量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托龙石英二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综合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托龙石英二长斑岩可能是相对古老的变质中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俯冲板片断离环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应发生于50 Ma之前。  相似文献   

19.
林子宗群火山岩广泛分布在冈底斯带上,其岩石学特征及所代表的区域不整合事件被认为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转变有关。对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林子宗群火山岩帕那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6.08±0.47Ma、49.00±1.30Ma,对比冈底斯带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年龄数据,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西藏南部)的时间,东部可能依次早于中部和西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碰撞后地壳加厚背景下产生的弧火山岩特征,应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郑州邙山马兰黄土的光释光(OSL)测年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郑州市西北邙山黄土塬赵下峪(34°58'N,113°22'E)剖面上部马兰黄土(厚约87m)不同层位的24个样品作了细颗粒(4-11μm)组分红外释光(IRSL)测年,其中8个样品同时进行了细颗粒组分绿光释光(GLSL)测年。样品的IRSL和GLSL信号强度都在Daybreak1100TL/OSL检测系统中测量。该系统的本底计数为70-80光子/秒。被检测的IRSL和GLSL波长分别为340-480nm和340±25nm;激发光束波长分别为880±80nm和514±14nm,功率为18mW和15-16mW。所有样品的等效剂量都用再生释光法测定;环境剂量率是通过测定样品的铀、钍和钾含量,按Aitken(1985)的转换系数确定的,考虑了含水量的影响及宇宙射线的贡献。从这批样品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可得以下初步认识:
(1)8个样品细颗粒组分的IRSL和GLSL测定的等效剂量和年龄值,除1个样品外,都在1-2σ范围内一致。这可能提供了沉积物光释光测年可靠性的一种自检方法。(2)邙山剖面马兰黄土不同层位段的沉积速率变化十分显著,从0.4m/ka到5.6m/ka,并与剖面上质量磁化率测定值的变化大致相吻合。该剖面马兰黄土至少有4个快速堆积层(沉积速率>3m/ka),其磁化率低而变化小;3个缓慢堆积层(沉积速率<0.5m/ka),其磁化率大或变化显著,它们之间有一系列过渡层。(3)邙山马兰黄土大体可三分即上部(L1-1)埋深2.7-27.5m,中部(L1-2)埋深27.5-57.9m)和下部(L1-3)埋深57.9-87.9m。它们的形成年代分别为10.8-36.2ka B P,36.2-70.3ka B P和70.3-80.2ka B P。较详细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年代表将在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