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3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伊犁河流域农牧交错带防护林营建技术研究及生态建设示范成果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疆伊犁河流域草地类型特征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分析了伊犁河流域草地类型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河流域草地资源丰富,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88%以上,草地产草量及载畜能力均处于全疆最好水平,其中山地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27.91%。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200.47亿元,山地草甸类草地、温性草甸草原类以及温性草原类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达145.3亿元,占到全流域草地总生态服务价值的72.48%,是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主体部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总体看来,伊犁河流域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山间盆地、丘陵区较高;而平原区相对较低。草地存在退化现象,1985—2005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2009年1月14-15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报告暨学术年会在乌鲁木齐市吐哈大厦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现有试验研究科技成果为支撑.在安庆市大观区营建江河滩地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通过多种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试验示范林建设,为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科技示范,并针对工程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形成长期的科学试验基地、宣传教育基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定位观测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5.
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示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新疆棉花精准种植系统试验示范》为例,详细论述了棉花精准种植试验示范研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的基础条件与可操作性,并结合项目在试验示范区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具体实施的技术思想、方法、手段,分别介绍了GPS、RS、GIS技术在精准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和3S技术在新疆棉花精准种植中具体应用情况与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随机挖土壤剖面11个,依照土壤发生层分层取样,同时观察其颜色、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大小及植物根系的分布等生态特征,以此来鉴别土壤质地、土壤发育状况,并测定土壤中的盐分和养分。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共4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并分别在灌水前及灌水后不同日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剖面发育微弱;含盐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0.80%,全N、全P含量较少,全K含量较高,速效N、速效P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5~1.62 g/cm3和1.36~1.50 g/cm3之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普遍都有所提高,其中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灌水前增加了59.31%,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灌水前增加了37.74%、27.29%和6.36%。  相似文献   

7.
李一川 《自然资源》1995,(2):52-55,67
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现状提出了流域内林业发展方向即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并阐述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只有打破旧的林业模式,发展多效用林业;重视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从而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为全流域的经济综合开发提供巨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物质财富。在对林业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战略重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西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过程、前苏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模化的土地垦荒以及"十五"期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克拉玛依现代化综合农业开发模式的对比和利弊分析,总结了在过去一个世纪人类规模化土地开发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对伊犁河流域资源环境特点的分析,就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地理》2006,29(1):114-114
2006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的“新疆棉花高产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和“克拉玛依国家农业开发区土壤改良技术试验示范”两个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大生研究员、新疆分院周俊林研究员、新疆农科院钟新才研究员。新疆农垦科学院陈冠文研究员等七人组成。  相似文献   

10.
由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枣强县索泸河流域中低产田综合开发技术示范”项目按期完成予定任务,1992年5月29日,由省农业开发办主持,在河北省枣强县马屯中心试验区通过验收鉴定。领导与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示范符合当地实际;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突出重点的技术路线;实行领导、专家、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太行山区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和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行山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及林业资源特点,提出了该区生态林业的发展战略及开发模式。认为不同类型生态林业示范区的建立要有各自的特色,采取长短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一条龙运作方式,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整体流域开发和管理模式——以墨累-达令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相当代一段时期,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管理(TVA),一直被认为是成功的模式,而在全世界广泛推广应用,但由于其通过大坝控制河流的方法所带来的一些对河流生态的负面影响,而受到怀疑。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整体流域管理,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趋势下流域整体综合开发和协调管理的成功模式而备受推崇,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整体流域管理项目。通过对该流域基本情况,管理特征,机构发展以及成就等多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达拉特旗设立典型农户利用大棚,温室种植蔬菜的试验示范,从菜种,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施肥以及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适宜本地区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并通过产入与产出比为中国落后农区的菜农指出了一条发展经济达到小康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4月19-20日,全国林业血防试验示范科技支撑暨"十一五"科技支撑江河滩地生态修复课题交流会,在安徽太平召开。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教授主持会议,安徽省林业厅柏泉厅长亲临会议指导,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林科院以及中国林科院等有关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林业血防试验示范区建设成效、林业血防工作的初步经验,仔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于2013年5月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的国东半岛为例,探讨了日本tameike灌溉池塘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力。"tameike"是这个地区主要用来储存泉水或者短小急流的一种小型池塘。国东的tameike建造与当地的水稻种植和林业发展关系密切。许多现存的灌溉池塘均建于江户时期(1603–1867),直到战后这些池塘都是通过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管理。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这些灌溉池塘的用途和生态系统功能迅速减少。目前,灌溉池塘的总数只有明治维新前的近三分之一。GIAHS项目试图重新评估这些灌溉池塘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相关知识体系以振兴当地农业。本文基于文献调查和实地研究,提出合理管理灌溉池塘可以成功使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文化恢复生机,而这正是国东地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地理》2006,29(6):922-922
2006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与示范”,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为研究内容,通过五年的研究示范推广,获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前景广阔,能有效地解决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以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小雷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通过五年的科学研究,主要完成了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荒漠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土地利用的5种模式和适宜性评价体系;3、创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经济型植被的模式和结构优化配置方案;4、提出了6项绿洲灌溉农业节水节肥和棉花高产技术,获得了棉花节水65.3%、节肥46.7%、增产34.86%的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三工河流域农业需水量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新疆三工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以及农业用水现状,综合考虑该流域土地资源状况和农业发展方向,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流域三个水平年的农业需水量,分析了未来20年的农业需水态势.同时,结合该地区工业、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平衡分析了在满足未来农业需水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并提出从农业灌溉中节水,尽量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农业模式,这才是谋求三工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同时,这也为国家对该地区的国土开发、经济建设布局以及长远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林业正步入科技创新的发展轨道,各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异常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上、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过程的管理上、推广经费的投入上以及应用单位对技术的掌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有些地方的林业发展缓慢,甚至在推广应用中造成损失和浪费。因此,目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亟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9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研究员主持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加强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与饮水安全"新疆子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向尉犁县教育局捐赠了74套饮水设备,价值约42万元。这些饮水设备将分别安装在尉犁县的10所学校内,保证当地中小学生喝上合格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尉犁县学校近万名师生的安全饮水条件,提高师生抗疾病能力,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当日,尉犁县教育局在县一小举办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水资源管理项目新疆子项目办公室饮水设备捐赠仪式"。尉犁县教育局局长宋梅以及所有受赠学校的校长出席捐赠仪式,新疆生地  相似文献   

20.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以农林复合为特征,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单一板栗种植模式,复合种植具有更好的生态效益。但当前当地农户大多以单一板栗种植为主。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激励农户转变板栗经营方式,达到传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本文引入偏好系数修正机会成本,通过访谈及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获取宽城地区农户单一板栗种植、板栗–栗蘑复合种植、板栗–小米复合种植以及板栗–养鸡复合经营投入产出状况与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通过分析和测算,得到结果如下:(1)尽管三种复合模式的净收入较高,但其经济投入比单一板栗种植模式多,单位投资的回报率低;(2)宽城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平均收入高于当地种植业,因此当地板栗复合种植生产模式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3)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养鸡复合经营模式无需补偿,板栗–栗蘑复合种植模式至少需要补偿1608.5USD ha~(–1) yr~(–1),对板栗–小米复合种植模式最低需要补偿198.3 USD ha~(–1) yr~(–1),才可以保障农户获得其创造的全部价值,从而激励农户恢复传统的农林复合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并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