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5°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变化与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发展变化有关,但这些环流系统并非同时起同样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候平均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简称OLR)资料与850hPa风场资料(1979~1986年)对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与(夏季)越赤道气流有关的环流系统做相关分析和越赤道气流偏强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陆赤道缓冲区的对流上升运动(90°E~120°E,5°N~5°S)、澳州大陆冷性高压(10°S~30°S,120°E~155°E)的发展,都影响2~3候以后105°E夏季越赤道气流;澳洲大陆北部的冷性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端位置西伸或东缩造成的东中国海季风区上升运动的变化,又是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影响CEF变化的具体表现。南半球澳洲冷性高压北部(10°S~25°S,120°E~170°E)的辐散下沉气流对CEF加强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90—180°E热带地区的多种月平均资料及恢平均资料,对1985年7月弱辐合带和8月强辐合带的热带大气环流特点作了分析。得到:强辐合带时,对流层低层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范围广、强度强,南亚西南季风强,辐合带位置偏北且辐合强,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的主要地区海平面气压月距平为负值区及微弱正值区;对流层上部从北半球向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也强,且南风分量在垂直方向上自下而上递减,200hPa上强烈辐散处的下方为低空辐合带,对流层上部槽(以下简称TUTT)的位置较常年偏北、偏西。弱辐合带时的情况则相反或有着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亚洲季风区南北半球风场的相互作用与埃尔尼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埃尔尼诺发生前的北半球冬半年,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由北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强,澳大利亚地区的台风多;埃尔尼诺发生年的北半球夏半年,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由南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强,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台风日数多.这表明亚洲季风区南北半球的相互作用对埃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05°E越赤道气流与亚洲夏季风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北半球夏季105°E低空越赤道气流的若干气候特征及其与850 hPa风场、亚洲夏季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05°E越赤道气流具有显著的准二年和准双周周期,但30~60天周期并不明显。在105°E越赤道气流加强的同期和其后1候时,东亚热带夏季风发展,而印度热带夏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或中断。当这支气流加强之后2候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及其西侧(东海附近)的副热带夏季风趋于加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利用1973~1989年逐月全球热带200hPa及850hPa层经、纬向格点风及1980年以来1000,850,700,500,200,100,50hPa各层经纬向格点风,确定了热带对流层高、低(200,850hPa)层具有气候意义的越赤道气流通道,并分析了各越赤道气流通道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东半球比西半球越赤道气流强且稳定,季节变化也较明显。文章还指出,低层东半球向夏半球输送,高层夏半球向冬半球输送,且高、低层各相应通道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层与低层相比较,低层通道强且稳定,季节变化规律也较明显。文章还讨论了越赤道气流与大气环流系统的密切关系,指出各通道强度的年际变化是南、北两半球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越赤道气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锡贵 《海洋与湖沼》1990,21(4):328-336
本文综合分析了,有利于南半球气流越过赤道的天气形势;气流越过赤道后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基本规律;南半球气流与南海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受越赤道气流直接影响下,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环流形势、天气、气候、水文气象特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与'98长江流域暴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常规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及OLR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与长江流域暴雨的形成。结果指出:北半球TUTT偏南偏西,澳洲及其以东冷空气活动弱造成越赤道气流偏弱,导致西北太平洋副高异常强大和位置偏西以及ITCZ极弱。南半球印度洋冷空气活跃,越赤道气流强盛,加强了南亚季风,促使低纬度地区的水汽、热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副高西侧和北侧的长江流域,并与西北、华北南下弱冷空气汇合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9~2004年纬向风的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数值试验,考察了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ITCZ和台风的影响。研究发现:100°E~165°E向北越赤道气流与ITCZ的强度增强具有明显的关系;10~15 d前130°E~140°E与150°E~160°E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对145°E~170°E位置上ITCZ强度的增加具有指示意义。越赤道气流强度对同期110°E~140°E经度ITCZ位置的变化也有影响。数值试验表明:南半球澳大利亚冷空气的活动是造成越赤道气流加强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亚地区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易造成100°E~160°E经度带越赤道气流的加强,特别是140°E~165°E的越赤道气流有利于ITCZ强度增加,导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发生和加强。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的许多天气现象与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有关[1],尤其是南半球的气旋发展及其路径的变化[2-6],真实地反映了南半球大气环流的特征.对南半球气旋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对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研究有重要意义,对热带地区乃至北半球的气候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拟在分析南半球气旋发生频数特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与赤道太平洋水温和南方涛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最近三次埃尔尼诺及三次反埃尔尼诺年7月份850hPa风的资料分别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两类不同的海洋事件中,亚洲夏季风主要环流系统(低空越赤道气流、盛行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澳大利亚高压等)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北半球环流系统特征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澳大利亚高压则不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计算和对比分析,得到1991年春、夏江淮地区特大暴雨形成的五个基本特征:西北太平洋上副高显著偏西、偏北;较弱的西南季风与东南气流汇合成强西南气流伸向江淮地区;偏东风与强西南风形成的辐合带在江淮地区维持;江淮地区对流层中下部为强上升运动、上部为辐散;130°E附近南半球向北半球的较强越赤道气流持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计算和对比分析,得到1991年春、夏江淮地区特大暴雨形成的五个基本特征:西北太平洋上副高显著偏西、偏北;较弱的西南季风与东南气流汇合成强西南气流伸向江淮地区;偏东风与强西南风形成的辐合带在江淮地区维持;江淮地区对流层中下部为强上升运动、上部为辐散;130°E附近南半球向北半球的较强越赤道气流持续。  相似文献   

13.
基于探空资料,对不同纬度海区船载微波辐射计的反演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南半球热带地区与赤道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7.5km左右,高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6km)。(2)相比于采用单神经网络,依据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半球热带地区、赤道地区三类区域划分不同神经网络进行反演的结果取得一定优化效果,具体表现在南半球热带地区高空温度、低空相对湿度和赤道地区低空温度、相对湿度的反演误差的减小。(3)相关分析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温度的反演效果优于相对湿度,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相对湿度的反演优于南半球热带地区与赤道地区。  相似文献   

14.
1982年低空越赤道气流通道与台风发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文俊 《海洋学报》1987,9(1):115-120
近年来,在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研究中,人们愈来愈注意到两个半球之间的环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夏季西南季风主要来自南半球,而且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有它相对集中的通道.由于不同作者使用的资料以及研究方法和范围的不同,从印度向东直到中太平洋,低空越赤道气流通道的经度位置和支数,看法还很不一致,从两支到多支[1-8].  相似文献   

15.
引言 随着低纬度地区资料状况的改进,南北半球夏季台风的发生、发展机制,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早在30年代初期,李宪之教授就提出了南半球寒潮暴发对北半球台风生成的激发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北半球冷空气的暴发对南半球台风的生成也有类似的贡献。 在分析1973~1982年间热带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两半球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中,赤道两侧扰动近于同时加强为台风的热带环流特征。结果指出两个半球上,随着赤道西风的加强和向东推进,往往在南北半球低纬洋面上,几乎同时有扰动加强,并可达到台风强度。本文分析了1973~1979年间南北半球“同时”生成台风的11对个例,从中得到这一时期内的低纬环流特征。这一结果可作为在秋、冬季的台风生成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风生跨赤道输运是联系南北半球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物理过程。本文通过理想模式实验,分析了定常风强迫下理想海盆风生环流的跨赤道输运结构,发现在传统热带流胞之外,存在连接南北半球的非对称环流,影响赤道两侧上升流,使得在风应力较弱的北半球存在比风应力较强的南半球更强的上升流,同时赤道存在表层向南深层向北的经向流,赤道区域表层与下层经向流速辐散位置偏离赤道位于1°N左右的北半球。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发现在赤道区域纬向动量方程中非线性项在赤道区域与科氏力项量级相当,非线性作用的经向输运是造成赤道非对称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周学群 《海洋科学》1991,15(3):35-38
本文用东亚低纬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研究了1988年南沙海区夏季风期间西南大风成因及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原因有:1)东亚季风环流的准双周振荡;2)南半球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造成赤道105~110°E地区的过赤道气流加强,结果启动东亚季风环流并使其加强;3)北半球ITCZ上热带气旋移近南海时,也可启动季风环流并使其加强。预报着眼点主要是准双周振荡的时间、澳大利亚冷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北半球ITCZ上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对流层高层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厚度变化等。  相似文献   

18.
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维政  黄菲  冯伟  金华  费杰 《海洋通报》2000,19(6):17-23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5°×5°格点场南北半球6层位势高度场资料计算分析了南半球平流层100hPa平均地转西风随纬度的分布特点、平均地转西风季节变化特点、厄尔尼诺年前后西风廓线形态差异计算分析了南半球位势高度对纬向平均的偏差,分析了超长波的分布特征.以上结果均与北半球同期计算结果作了对比比较,指出了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在这几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Argo浮标的轨迹资料估算热带太平洋中层纬向流场的条带状结构以及其变化特征。相较于传统温盐地转流算法,基于Argo轨迹资料的反演算法的优势在于不受零参考面的选取以及赤道地转平衡失效的局限。结果表明:在赤道太平洋海域,中层(1000dbar)纬向流场在南北半球都具有条带状分布,强流分布在赤道附近海域;在远离赤道海域,北半球(9°N、13°N、18°N)有相对赤道较弱的东向流动,而南半球东向流动相对更弱,没有同北半球一样明显的东向急流。此外,热带太平洋中层流场的时间变化特征较为复杂:近赤道流的变化以季节尺度为主,而远离赤道的流则逐渐演变为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海洋Rossby波的调整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秋明 《海洋学报》2006,28(3):47-56
用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了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对全球500hPa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IOSD激发出极显著的南北半球环绕太平洋的波列结构(CP),其年际变化周期是2.0和6.5 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也有密切联系.北半球冬季异常峰值后的第二年春季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环流出现显著的EUP型低频流型持续异常,同时中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出现CPNP流型和澳大利亚南部的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呈现极显著的西南太平洋遥相关型(SWP).当冬季赤道南印度洋副热带呈极显著的西负东正海温距平分布时,后期春季欧亚中高纬地区负EUP型遥相关波列持续偏强,导致东亚大槽明显偏弱,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多雨.反之,春季东亚大槽加强且稳定,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少雨.它反映了南印度洋地区海气系统相互作用与东亚热带内外环流低频变化的联系.因此,上一年冬季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强度是预测春季华北地区旱涝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