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断层强地震动特性与远场地震动特性具有显著差别。关于近断层沉积盆地地震响应规律,目前尚未厘清。为此利用基于有限断层假定的动力学震源模型,采用谱元法,详细研究了不同沉积内外介质波速比、走滑断层倾角下近断层沉积盆地地表的地震动时程和峰值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近断层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幅值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在盆地内部,地震动持时明显延长以及空间分布更为复杂,同时出现多次长周期速度脉冲。断层倾角变化对地震动有着显著影响,在30°~90°范围内,整体上看:随倾角增大,盆地内部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逐渐减小,而位移峰值受倾角的影响相对要小。另外,随近断层沉积盆地内部介质波速降低,盆地内部地表的地震加速度和速度会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
活动断层几何形状的确定为评估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邢台老震区内构造背景复杂,前人对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丰富成果。通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得到邢台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其标准差,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求取发震断层面的平均解;结合区域地壳应力张量,估计该断层的滑动方向及其误差,分析该区域的地震活动危险性。结果表明:邢台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2.45°,倾角为79.44°,滑动角-153.96°,标准差为4.55°。该断层为走向NNE、倾向NWW的高倾角走滑型断层,而非正断性质的新河断裂。区域地壳应力场在断层面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83,相对正应力为0.59。该断层不是最大剪应力的断层面形状,但剪应力强度仍较大,表明该断层在地震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中仍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强震记录或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上盘效应分析,并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上盘效应随震源参数的变化规律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运用高精度谱元法模拟逆断层破裂模式下近断层区域地震动,对比上、下盘地震动差异进而分析近断层地震动上盘效应。通过改变单一震源参数,研究断层上界埋深、震级大小以及断层倾角对地震动上盘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的谱元法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反映近断层上盘效应;(2)上盘效应随测点到断层上界在地表投影的水平距离Rx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3)上盘效应随断层上界埋深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断层上界埋深的增加,上盘效应峰值区会向远离断层破裂迹线的方向扩展。(4)上盘效应受矩震级影响较小,但总体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上盘效应峰值区到断层破裂迹线的距离不随矩震级的变化而变化。(5)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加,上盘效应先增大后减小,当断层倾角为45°时上盘效应最为明显;随着断层倾角增加,上盘效应峰值区会向远离断层破裂迹线的方向扩展;当断层倾角为90°时不存在上盘效应。  相似文献   

4.
振动台试验模型地震反应的HHT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是一种新的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信号,且具有自适应性的数据处理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一座4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其振动台试验模型概况. 利用HHT分析了模型结构在不同烈度地震中的反应记录,得到了Hilbert时频幅值三维分布和Hilbert边际谱.Hilbert谱得到记录能量集中分布的频段与时间范围,捕捉到信号变化的主要特征. Hilbert边际谱曲线形状和峰值频率值随着地震烈度的升级而发生了相应变化,而且所有的结果图形体现出相同的规律性,预示着Hilbert边际谱在土木工程结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由地震分布丛集性给出断层参数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大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介质的非均匀性,发震断层面的几何形态一般十分复杂.如果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涉及多个断层的活动,则发震断层并非是单一断层平面,而是多个断层面的组合.利用地震空间位置分布丛集性,即震源点成丛位于断层面附近的假设,结合稳健扩充算法和主成分分析给出一种可以重构活断层网络三维空间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每次从震源点集中处开始,利用假设检验扩充子断层面,并得到多个子断层面.接着按震源点属于最近断层面的准则把各子断层面内的震源点进行竞争,并根据一定假设合并和删除一些子断层面,最后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每个子断层面参数.于是可根据地震事件目录给出一组矩形区域来描述断层面网络结构,其中每个矩形断层面由其位置、走向和倾角确定.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新方法可成功地重建模拟地震目录的断层面,最后用于南加州1992年6月28日发生的Landers地震部分余震目录中,得到各个子断层面参数与已知地质破裂或隐伏断层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6.
大地震发生后,大量余震在断层面及其附近发生.余震震源位置的空间分布可以较为精确地勾画出断层面的形状和位置.假定地震发震断层可以用一个平面来模拟,且设大多数余震发生在这个断层面的附近,则可以通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来求解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位置.本文首次采用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MS6.8地震后精确定位的小震资料反演了伽师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并以此为基础求得了该断层面上的滑动角.并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尝试用数学方法先对反演所采用的数据进行筛选再进行反演,所得的结果精确程度更高,验证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纵向非均匀、饱含液体多孔介质孕震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解法。为了考虑非弹性效应,对该方程组采用增量形式求解。提供了当存在垂直力源和纵向非均匀时,定量分析研究垂直剖面上的地震孕育过程及其前兆变化机制的方法和软件。选用了一个饱含液体的双层地壳模型,运用所研制的软件计算分析了介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壳水动力学性质对前兆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孕震介质孔隙度的大小对前兆场的分布可以产生显著影响。孔隙度较大时,非弹性体积膨胀(前兆)的出现和变化一开始仅局限于断层附近区域,同时非弹性膨胀(前兆)持续的时间(前兆持时)占总孕震时间的比率较大;孔隙度较小时,非弹性体积膨胀除在紧靠断层的区域内孕震早期会出现非弹性膨胀(前兆)外,在离断层较远的区域内早期也会出现前兆异常。介质渗透率对前兆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其它条件完全相同,仅介质渗透率不同时,较低的渗透率会推迟前兆异常的发生,同时使前兆异常首先在断层附近出现,然后向外扩展,并且使孕震过程变长;而当渗透率较高时,前兆异常一开始便会展布在断层周围及其远离断层的较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将跨断层场地的辅助测线应用于跨断层形变资料的数据处理中,引入谱减法对沿鲜水河断裂带的5个跨断层场地进行分析处理,试图将辅助测线与跨断层测线都包含的非构造因素的影响从跨断层数据中去除,从而突出与地震发生相关的断层活动信息。结果表明:利用谱减法处理过的跨断层测线在多数场地都表现出了时频成分上较明显的异常,异常出现时间与周期特点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由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性可得异常在时间上存在与后续地震活动性增加相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远震P和SH波反演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MW=7.9)的一系列有限破裂模型。使用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模拟退火非线性反演方法, 我们将主断层划分成若干个子断层, 在反演时同时确定每个子断层上的滑移量、 滑动角、 上升时间(rise time)以及平均破裂速度。我们首先根据一个假定的破裂模型生成理论地震图, 将该理论地震数据作为输入进行反演, 对该有限破裂反演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测试, 以验证反演对断层倾角、 平均破裂速度、 最大破裂深度等参数的敏感性。然后我们采用4个不同倾角的断层面来对汶川地震远震体波记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 若对只在一个断层面上模拟该地震, 30°倾角是个较为合适的值。反演的结果还表明, 此次地震有两个主要的能量释放区域, 并且主断层面存在倾角变化的可能性。在将来的研究中, 可以结合GPS, InSAR测地学以及强震等数据, 来对强震的破裂过程做更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断层衍射波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衍射波的物理定义出发,简化了Trorey提出的断层上Kirchhoff-Helmholtz衍射方程的解法;计算了不同深度、不同测线方向下的断层衍射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衍射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给出了利用衍射波求断层位置的公式;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通过人工地震测深与地震勘探的实例,对断层衍射波的特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本文的结果表明:断层衍射波发生在地球介质剧烈变化处;衍射点两侧的衍射波走时曲线呈双曲线状;波初动清晰且半周期小;其优势频率振幅谱与反射波的相同,在衍射波与反射波走时曲线相切处附近,记录图中出现衍射波最大振幅,且波反相;视断点与真实断点一般不重合。上述特点可能为判定衍射波并确定断层位置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11.
12.
耿冠世  俞言祥 《地震学报》2015,37(3):420-428
本文采用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四川省境内10个台站,计算了所有地震信号0.5—15 Hz的H/V谱比,分析了震级、震源距对H/V谱比的影响,并与各台站场地地脉动H/V谱比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震级对各台站地震信号的H/V谱比振幅值以及峰值频率几乎没有影响;震源距对谱峰明显的H/V谱比曲线的谱形和峰值频率影响不大,但对谱峰不明显的H/V谱比曲线的峰值频率有一定影响;H/V谱峰明显的台站,地震信号与地脉动信号的H/V谱比曲线的峰值频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H/V谱峰不明显的台站,二者的峰值频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衍射波的物理定义出发,简化了Trorey提出的断层上Kirchhoff-Helmholtz衍射方程的解法;计算了不同深度、不同测线方向下的断层衍射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衍射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给出了利用衍射波求断层位置的公式;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通过人工地震测深与地震勘探的实例,对断层衍射波的特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本文的结果表明:断层衍射波发生在地球介质剧烈变化处;衍射点两侧的衍射波走时曲线呈双曲线状;波初动清晰且半周期小;其优势频率振幅谱与反射波的相同,在衍射波与反射波走时曲线相切处附近,记录图中出现衍射波最大振幅,且波反相;视断点与真实断点一般不重合。上述特点可能为判定衍射波并确定断层位置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14.
多种岩石的Qp,Qs,Q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昭永  段永康 《地震研究》1996,19(2):192-198
本采用脉冲传播谱振幅比法、能量法、尾波法分别测多种岩样的P波Q值、S波Q值及尾波Q值。结果表明,能量法所得Qp、Qs较小。谱振幅比法所得Qp一般居中,Qs较大。尾波Qc有的偏大,有的偏小。  相似文献   

15.
Representation of near-fault pulse-type ground motions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with long-period puls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critical in the design of structures. To aid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is special type of motion, eight simple puls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effects of either the fling-step or forward-directivity are consider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lse amplitudes and velocity pulse period for different pulses are discussed. Representative ratios and peak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can exhibit distinctive features depending on variations in pulse duration, amplitude and the selected acceleration pulse shape. Additionally, respons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equivalent pulses are identified and compared in terms of fixed PGA and PGV, respectively. Response spectra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duration of pulses and the shape of the basic pulses. Finally, dynamic time history response features of a damped SDOF system subjected to pulse excitations are examined. These special aspects of pulse waveforms and their response spectra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stimation of ground motions for a project site close to a fault.  相似文献   

16.
徐洪伟  王伟君 《地震》2014,34(3):27-39
低速断层破碎带内传播的断层围陷波是断层内部信息的重要载体,研究其波场特征是反,演断层内部结构的关键。前人对围陷波的模拟主要针对垂直断层,但实际断层大部分是倾斜的。本文利用谱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在垂直和倾斜断层区域的传播,并分别单独改变断层破碎带或断层两盘速度差异等参数,对比分析地震动在时域和频域发生的变化,研究这些参数对波场特征的影响。对比研究表明,当存在一定宽度的低速破碎带时,倾斜断层对近断层区域波场的影响和垂直断层相比在幅值分布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当断层两盘同时还存在速度差异时;在倾斜和垂直断层破碎带上方,均能产生断层围陷波,其幅值特征差异不大,但在跨断层平面上的质点极化方式可能会存在差异:垂直断层围陷波质点极化方向表现为单一,而倾斜断层可能会出现多个方向。这些模拟结果有助于反演真实断层破碎带结构,也能够加深对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紧密相关,应用反射地震探测方法精细探测发震构造内部的结构特征,对研究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重要意义.5.12地震后在地表错断最剧烈的区域之一虹口乡白庙村穿过发震构造和深钻科研井WSFD-1和WSFD-2布置了兼顾浅中深层信息的反射地震探测剖面,该区域断裂带硬岩出露,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起伏剧烈,只能采取弯线地震测线布设方式采集二维反射地震数据,而且弯曲度大,造成CDP点分散严重.区域内构造复杂,褶皱逆推构造发育,地层和构造倾角大,采用常规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叠加处理时,易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叠加到同一反射层.弯线叠加剖面上侧面波,混波干扰严重,会显著地降低原本低信噪比数据的分辨率,或剖面可靠性低,容易在二维剖面中造成解释陷阱.本文利用弯线地震采集的三维特性,用拟三维地震叠加技术处理汶川地震科学钻井附近横跨北川-映秀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弥补常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不足,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分离归位到不同的三维叠加剖面上,解决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时混波干扰严重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选取合适的共中心点面元,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加剖面.相比于二维弯线叠加剖面,三维叠加剖面切片成像更真实,剔除了不同地层反射信息混叠的影响,能得到更准确的断点信息,并可以获得沿断层走向横向的信息,显著提高了构造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应用拟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处理龙门山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的构造信息,有利于断裂带内汶川地震发震机制和龙门山隆起机制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of a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astic and inelastic displacement spectral demand as a function of magnitude, source-to-site distance, and soil type are presented. The displacement spectra were computed for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s subjected to a large set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In the elastic case, design displacement spectra, modeled in a simplified way with a bilinear shape in the period range 0–4 s, are then propos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demand to structures located on different local soil condition, at different distance from the causative fault, an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magnitud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design displacement spectra, probabilistic displacement spectra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probability of non-exceedance were also carried out.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demand to elasto-plastic systems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ratio between inelastic and elastic spectral displacements. Simplified relationships of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are then proposed as a function of displacement ductility, soil condition and period of vibration. Finally, as a comparison,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s were also estimated considering other constitutive models.  相似文献   

19.
陶夏新  王国新 《地震学报》2003,25(2):191-198
为了模拟近场强地震动,采用了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一种随机合成方法.震源破裂面被剖分成一定数量的子源,总的地震矩分成数量更多的子震的矩.一给定子源中一次子震引起的场地地震动的傅氏谱,通过考虑点源的谱、随着距离的衰减、能量耗散及近地表效应等导出.据此幅值谱和一个随机相位谱,并与一个时程包络函数结合,合成一个子震时程.将各子源中各个子震引起的所有时程叠加,得出场地的地震动时程.叠加中,各子震时程之间的时滞,据子震发震时差和子源至场地的距离差别引起的时差确定.对一个设定地震,选用4个断层面倾角,计算了近场21个地点的地震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很好地表达破裂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为了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对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中3个近断层台站MCN,LV3和PCD模拟的地震动与实际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Possible effects of signal reception from different electrojet heights in a skewness of auroral coherent spectra are studied assuming that the “inherent” spectral line due to plasma turbulence is of type-2 and symmetrical. For reasonable ionospheric parameters, the altitude integrated spectra are expected to be skewed negatively for positive mean Doppler shift, in agreement with radar observations at small aspect angles. However, the spectra could be skewed positively if the turbulent layer or the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 is shifted to high altitudes of \sim120 km. This change of spectral shape will not be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if, at the same time, either the electron collision frequency is enhanced or the “inherent” spectral width is increased. Observational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view of the predictions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