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l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期观测数据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布设、基准站和基本站首期观测情况。利用GAMIT和GLOBK软件对首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归算到ITRF97框架上。单天整体解结果表明:基线重复性NS向分量为2.28+0.87×10-9×S,EW向分量为3.67+0.82×10-9×S,高程分量为6.84+1.29×10-9×S(S为GPS站间距离,以mm为单位)。对基准网和基本网的整体平差结果表明:点位精度水平分量为2~3 mm,高程分量为3~5 mm,基准网和基本网首期观测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最新GAMIT软件,对福建省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厦门、福州、泉州、龙岩、南平5个GPS基准站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3月6日的观测资料在ITRF2000全球坐标系统框架下,使用IGS精密星历数据及其核心观测站的坐标和运动速率为控制参数进行了统一解算,并利用GLOBK软件进行联合平差,得到了5个测站的观测精度。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形变南强北弱、东强西弱,且该地区随中国大陆较均匀地向SE(SEE)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3.
地电场观测方法与观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场,以地球表层天然电场及其随时间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概要分析国内外地电场观测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20多年来地电场观测实践,对地电场观测对象、观测方法、观测技术和观测数据等要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阐述;同时,对中国地电场观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自然电场(又称自然电位)是由地下矿体、电解质与周围介质之间、以及地下岩石结构体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包括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接触-扩散电场等.一般情况下,自然电场具有局部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也会由于局部性的地下水系、裂隙的变化,产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剧烈变化等.自然电场的物理意义比较明确,变化(孕震)机理相对明晰,在唐山7.8级地震、海城7.3级地震、松潘7.2级等中强以上地震前后,记录到了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库尔勒断层氡气观测及观测资料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艳  李德成 《内陆地震》1998,12(1):73-77
简要介绍了库尔勒断层氡气测孔周围的地质构造条件及仪器设置,并对两年多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认为A道较好地记录到1995年3月19日和硕Ms5.1级地震及5月2日乌苏Ms5.8级地震前的突跳异常;同时利用B道氡资料与气温,气压作了多元回归分析,认为B道连续两年多出现的长时间,大幅度变化的异常现象主要是受气温,气压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方法和观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电场是一种物理意义比较明确, 变化(孕震)机理相对明晰的地球物理场, 在矿产资源勘探、 水文地质勘测等领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 在地震监测领域也有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在初步研究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方法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基于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技术, 包括一种Pb-PbCl2不极化电极、 多测道高精度数据测量、 网络控制与数据通信等组件和模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实现方法, 便携式设计和环境温度适应能力的技术实现途径等, 并对天津市静海地震台的自然电场试验观测系统及观测数据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讨论. 结果表明: ① 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方法能够捕捉到各个方向自然电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② 自然电场观测技术系统能够配合全方位自然电场观测方法, 在360°范围内开展自然电场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化测量, 具有较高的观测精度、 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观测环境适应能力; ③ 天津市静海地震台的试验观测系统记录到了可能与周边水系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的自然电场全方位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叙述了哨声定向观测的原理、观测设备和观测结果。我们于1982年3月11日在北京怀柔成功地实现了群哨的定向观测,平均入射角为13°,方位角为32°,平均场强为270微伏/米。  相似文献   

9.
1 地磁观测的基本问题人类对地球磁场的认识是很早的,但对地球磁场的本质认识,却是在19世纪中叶由麦克斯韦尔所确立的现代电磁场理论之后,并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的。高斯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地球表面地磁场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地球内部液体地核和地壳,来自地球外部的仅占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有时可达百分之几,它们是由太阳、行星际空间、磁层及电离层活动所形成高空电流体系的变化及其在地下的感应变化所引起的,而且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只随时间缓慢变化,是基本稳定的,构成地磁场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多数地电台站自“九五”数字化改造后使用Z08B地电仪进行观测,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但在观测数据的后期处理,尤其是报表制作以及简单图件的绘制方面,仍然采用半人工半机器的方法,数据录入由人工进行,没有很好地利用新仪器本身具备的通信与数据传输功能,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错。本文重点讨论了Z08B地电仪观测数据的后期处理方面的一些方法,针对当前地电报表及图件的制作需要,用EXCEL办公处理软件制作了一套电子表格文档模板,并加以详细说明,供地电台站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正>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台网,观测数据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地球电磁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并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展现了良好前景。然而,由于我国数字化地电场观测起步晚,观  相似文献   

13.
东海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仪器设置与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东海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是我国开展深井地震学观测研究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地面干扰,取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项目组开展的深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研究项目在4 000m深井的不同深度处设置了多种观测仪器(Chavarria et al,2003),进行震源过程及地震预报等研究(Schleicher et al,2009;Tembe et al,2009;Jeppson,Tobin,2015).日本已建  相似文献   

14.
钻孔应变观测系指通过安装于钻孔中的钻孔型仪器进行的应变(含倾斜)观测。洞室形变观测则在深山洞或矿井巷道的观测室内,使用较大尺度的形变观测仪器进行。 大约十年前,我们即已开展洞室形变观测。近几年来,钻孔应变观测日益风行。后者与近年来刚生产出和引进了钻孔型仪器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16.
<正>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东海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是我国开展深井地震学观测研究迈出的第一步。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地球物理学界开始从地面观测向地下深井发展,前苏联等国相继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科学钻探。1995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组织成立,中国为其成员国之一。此后随着项目的进行与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家规划建设了多个深井钻孔与观测台站,组建了区域深井观测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16年以来信阳地震台GM4型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受到干扰情况,将干扰类型分为内观测环境干扰和外观测环境干扰.分析表明:内观测环境干扰主要为观测室内温湿度变化和仪器本身背景噪声的影响;外观测环境干扰主要为高压直流输电和台站附近车辆干扰;内、外观测环境干扰都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其干扰影响,从而提高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分层介质井间物理模型的实验现象:在接收井所得到的波形中,在分层位置管波幅度明显衰减,离开分层界面一段距离以后,管波开始加强.  相似文献   

19.
超高频地震信号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次地震包含很多信息,其频率范围很宽。迄今为止,地震记录观测的主要频率范围在100Hz以下,超高频地震信息少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高频微震活动却是反映断层微动态过程的重要信息。文中介绍了新研发的100kHz超高频地震仪,并对该仪器在云南大理地区观测所记录到的地震信号进行了震源及信号频谱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壳运动产生的高频微震信号真实存在并且可以被仪器所记录。这次观测每天记录到上百次-3~-1级的微地震信号,最大震源距为4.87km。信号的主频带范围为100~300Hz,还包含了达800Hz的高频信号成分。超高频微震观测有可能成为研究小区域构造活动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现有水化学观测仪器设备对某些灵敏气体进行观测,比如使用水氡、水质、气体观测仪器设备进行断层土壤气氡、二氧化碳、气体观测的实验研究,并且给出了集气、采气装置的构成方式.氡气和气体观测采用真空负压采样法,使用水氡观测仪器和气相色谱仪.而土壤二氧化碳观测方法可采用碱溶液吸收法,采样时采用真空负压采样法或常压自然吸收法两种方式,还提出了氡气观测中设计采样装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