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届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于1985年11月17—21日在天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25省市自治区8个系统94个单位的154名代表。会议期间有106名同志发言共宣讲论文117篇,充分交流了我国近年来层控矿床和有关矿产资源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反映出自1981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后的四年时间内,我国在层控矿床的地质找矿、成矿理论、成矿机制、成矿物质来源、区域和矿区成矿规律与实验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较大进展。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青海省地质学会等9单位联合筹办的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于1989年9月12—16日在古城西宁市召开。到会的有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化工、建材、黄金、武警、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等系统的代表305人,地矿部夏国治副部长、青海省宋瑞祥省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收到论文657篇,其中大会报告11篇,分组会议交流152篇。会议的中心议  相似文献   

3.
第5届全国矿床会议在北京召开4年一届的我国矿床界的盛会──第5届全国矿床会议于1993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01人,他们分别来自国家各部委的地质部门、19所大专院校、北京市科委、科协及各新闻单位。代表中有我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从1981年底第一届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层控矿床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1984年全国第三届矿床会议上(成都)共提出了层控文章281篇(不包括散在火山矿床部分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1/3。1985年11月全国第二届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上(天津)又收到论文236篇,它涉及到层控概念、矿床特点及成矿机理等多方面内容。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层控矿床的研究工作目前仍在向广度及深度发展,现在将这一阶段的国内进展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八日在杭州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有近七百人参加。会议期间广泛地进行了矿床地质学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总结了自一九五八年第一届全国矿床会议以来我国矿床地质学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本学科的研究方向;通过了今后开展学术活动的三项提案,并就如何发展矿床地质工作向行政部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及所属的元素、矿床、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1981年12月25日—30日在贵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系统的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共约200人。会议收到论文160篇。在分组和大会上交流的论文约100篇。会议还组织了矿床地质野外考察活动一天。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主任,学会理事长涂光炽主持大会的开幕式并作了“层控矿床及沉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持的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于1984年4月30日—5月7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共486人。还有近百名在蜀工作的同志到会听了学术报告。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83篇,会上宣读了202篇。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地矿部、冶金部、中国有色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工部、建材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大专院校等八个系统。其中在矿床地质界长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科技人员、学部委员达150多  相似文献   

8.
1988年1月26日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常委会,到会同志对下列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讨论:一、决定召开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为总结矿床地质工作的新进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矿产的需求,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与会同志一致赞同拟于1989年9—10月间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学术议题以金、银、铜、非金属等矿种,以沉积-喷气类型矿床为主。请广大矿床地质工作者踊跃撰文,早作准备。  相似文献   

9.
陈毓川  孙延绵 《地质论评》1980,26(5):468-469
1980年4月29日至5月8日在杭州市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矿床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来自各方面的代表471人,浙  相似文献   

10.
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七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参加这届矿床会议的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和工作人员共计四百八十六人,还有近百名在川工作的地质同行到会听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1.
1989年9月12日至16日在高原古城西宁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这届全国矿床会议是在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下,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及青海省、甘肃省地质学会、冶金地质学会联合筹办的。出席这届会议的代表共305人,其中既有老一辈地质科学工作者,也有中年科技骨干和崭露头角、年青有为的青年地质工作者。青海省宋瑞祥省长、吴承志副省长、地质矿产部夏国治副部长以及省政府有关领导光临会议。夏国治副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全国层控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已于1988年10月10—14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生产、科研、教学等部门的代表近百人。收到论文155篇。会议期间进行了学术报告和讨论,并现场考察了昆阳群层控矿床和穿刺构造。会议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学术空气,讨论热烈,广泛地交流了经验和信息。代表的反映会议开得好。从会议论文和交流情况,大体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层控矿床研究的状况和水平。主要进展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矿床地质学界四年一次的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于四月三十日至五日七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地质、冶金、有色、建材、核工业、轻工业、科学院、大专院校等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地质系统及单位的论文作者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和工作人员共计四百八十六人,其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和水平较高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副教授、学部委员达一百五十多位。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一千○八十三篇,  相似文献   

14.
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于1989年9月12日至9月16日在青海西宁举行,会议代表300多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57篇,其中大会宣讲171篇。内容涉及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和区域规律,沉积——喷气矿床特点和成矿机理,隐伏矿床成矿予测和找矿方法,金、银矿床成矿理论及成矿模式,铜、铅、锌矿床成矿理论及成矿模式,钨锡钼铁锰铬铀稀有金属矿床及非金属矿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矿矿会议。这是我国矿床地质界继1980年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之后,又一次规模较大的重要学术会议。我国矿床地质研究队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一批数量可观,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各部门的研究院(所)和地质大专院校都设立了矿床研究室、教研室、并且装备了一批具有近代水平的仪器设备。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成矿实验室,同位素地质实验室、矿物包裹体实验室、岩矿测试室等,为矿床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1990年8月12—18日第八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科学讨论会在加拿大渥太华成功的召开了。会议是与矿床成矿模式国际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同时,也与IGCP-254、IGCP-247、IGCP-282、IGCP-226等国际对比项目的年度会议合并召开。参加会议的共计43个国家的代表约500人。会议宣读论文约420余篇,展示论文64篇,论文内容包括:成矿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为召开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正在积极筹备。我国矿床学家和广大矿床地质工作者踊跃撰写和提交论文。会议筹备组现已收到八百多篇论文摘要,内容丰富。目前征文工作已结束,正在汇编论文摘要。这届矿床会议,将专题交流、讨论花岗岩类成矿作用和火山成矿作用及有关矿床;斑岩矿床;层控矿床;我国环太平洋矿带区域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委员会和云南省地质学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层控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11至14日在云南昆明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地矿部、冶金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核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教委等系统的代表85人,提交论文(摘要)155篇。会议期问还对云南罗次—武定地区的昆阳群层控矿床进行了地质考察。论文涉及到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广东地质学会和韶关市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矿床构造学术交流会于1987年4月8日—13日在广东韶关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部门的117名矿床构造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汇集论文(摘要)共210篇(其中32篇在小组和大会下宣讲)。这是继1982年海南会议,1985年山东会议以来,全国矿床  相似文献   

20.
自一九八○年五月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通过编写《中国矿床》专著的决议以来,经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和秘书组的积极组织,准备工作现已就绪,并于一九八三年三月九日至十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矿床》专著编写工作会议。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矿床》专著编辑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编写工作计划。《中国矿床》专著将系统总结我国各主要矿种、矿组(除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