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养殖现状 日本紫(鱼师)鱼在50年代中期开始试养。该鱼种隶属于鲹科、(鱼师)属,在日本大量养殖的主要有三种即黄尾(鱼师)鱼、黄条(鱼师)鱼和紫(鱼师)。紫(鱼师)鱼的主要栖息海域,分布于南方的亚热带,在日本、越南及中国的南海、台湾水域。最大鱼体长为1.5米。体重达50公斤。一般养殖的商品鱼体重为2~3公斤,养殖期仅为1~2年。据日本  相似文献   

2.
日本黄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 (Temmick et Schlegel),俗称白 ,为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近海中下层鱼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1]。日本黄姑鱼生长迅速、病害少、易于养殖,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海水鱼网箱养殖诸多品种之佼佼者,倍受养殖业者欢迎。但其海区野生苗种来源有限,且规格不一,品种不纯,阻碍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因此,开展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已成为水产科研部门与养殖业者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日本黄姑鱼的人工孵化工作,日本在198…  相似文献   

3.
基因工程技术与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ENETICTECHNOLOGYANDCULTUREOFMARINEFISHESINCHINA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海水鱼类的养殖,其主要的目的在于:(1)增加海水鱼的产量,缩短其商品化的周期;(2)增强海水鱼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尤其要提高海水鱼的抗病性;(3)鱼类新品种的培育。本文拟就这一技术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现状给予概述,并着重介绍对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1转基因鱼技术1985年,朱作音等人将人生长激素基因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并检测到外源基因已整合到金鱼的基因组中,从而开始了转基因技术在…  相似文献   

4.
目前台湾虎河豚的养殖户约为15户,养殖面积12ha,多集中在宜兰县礁溪、头城及台北县贡■等地。只有位于贡乡的茂柏公司养殖场的虎河豚符合台湾省渔业局现行虎河豚养殖管理措施及日本“输入河豚检查指针”产地规定,能外销至日本。日本现行规定为在日本海、渤海、黄海及东海所捕获的河豚才可以输入日本。台湾养殖的虎河豚以人工饲料喂食,因此有别于捕获的虎河豚,属于无毒的虎河豚。其养殖期短、存活率高,人工较低廉。未来日方同意按照台湾建议放宽限制,养殖虎河豚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台湾养殖河豚约12ha渔业处协助业者开拓国内外…  相似文献   

5.
鱼类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免疫是通过胃肠粘膜系统进行抗原呈递.较传统的注射和浸浴免疫简易便捷.是更为理想的免疫途径。一般认为鱼的后肠是摄取抗原的主要部位,口服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以粘膜免疫为主.系统免疫应答并不是很强。在口服疫苗的研制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使得这种疫苗迄今无法问世。本文围绕鱼类口服免疫的意义.作用机理以及口服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日本黄姑鱼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宫崎县水产试验场为了稳定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1989~1991年间,对黄姑鱼进行了养殖技术的开发。 1 养殖目的 日本黄姑色广泛分布于千叶县铫子海域至东中国海,属石首鱼科的大型鱼种,体长可达1.5米,体重为20公斤以上。冬季黄姑鱼肉质洁白,是捕获食用的最佳期。在宫崎县门川地  相似文献   

7.
全雌牙鲆种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新成 《海洋科学》1994,18(6):63-64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etS.)是鲈形目中的重要经济鱼种之一,由于适宜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并能在3~4℃海水中越冬,尤其适合我国北方海域养殖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在试养,有的已形成规模生产。日本从90年代起养殖牙饵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目前每年养殖约10000t。牙鲆雌雄个体生长差异很大,依自然海产的牙鲆体重生长模式计算,雌性比雄性个体体重分别高出:2龄时16.2%,3龄时28.1%,4龄时49.4%。根据日本和我们的实验结果,正常人工育苗的牙鲆,由于在性转化期宜受育苗环境…  相似文献   

8.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虾夷扇贝的引种、育苗及试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二十年来,扇贝养殖发展迅速,特別是日本产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自六十年代开展养殖以来至1978年产量已达8万吨以上,其中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成为日本的主要海水养殖对象之一,引起沿海国家的注目。  相似文献   

11.
杨文川  石磊  李立伟 《台湾海峡》2001,20(4):515-518
近几年,在福建厦门西海域网箱养殖的高体Shi鱼锶部大量发现自然感染的日本轭联虫(Zeuxapta japonica),鱼群自然感染率达40.32%(25/62),病鱼死亡率10%-20%,此病还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同一渔区的其它养殖鱼种未见自然感染本虫。在同安渔区的养殖石斑鱼发现自然感染另一种单殖吸虫,经鉴定为石斑拟合片虫(Pseudorhabdosynochus epinepheli),鱼群自然感染率达100%(10/10),在该养殖渔区已引起患病石斑鱼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2.
卢明生 《海洋信息》2003,(1):27-27,16
世界渔业捕捞量已达顶峰,各国政府、科学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均将水产养殖视为全球鱼类增长的主要方式。全球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 美国的水产养殖,主要以淡水鲶科鱼为主,年产值约为10亿美元。海水养殖产量约占整个水产养殖总量的1/3。尽管海水鲑鱼及蛤类养殖增长很快,但海洋养殖总体上增长较慢。利用开阔的海域进行养殖有望成为未来的增长点。 海洋水产养殖会带来经济及其他方面收益,但若不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也会导致养殖  相似文献   

13.
养殖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世界牡蛎养殖产量约90万吨,其中,美国占35%,日本占25%,朝鲜占18%。日本牡蛎业庞大,1979年价值4800万英磅,在过去20年中产量稳定。日本水域中有17种牡蛎,其中只有5种长期作为食用。而在  相似文献   

14.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大规模增养殖的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随着牙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爆发也相继增多,由此给养殖业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其中,通过接种疫苗对鱼类病害进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最重要、有效和绿色环保的方法之一,许多针对鱼类病原的灭活、减毒和基因工程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这些疫苗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率。作者利用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注射免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养殖的日本鳗鲡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稀释滴种的定量方法,分别于甘露醇卵黄多黏菌素、马铃薯葡萄糖、伊红美蓝、链球菌琼脂、CDC厌氧琼脂和营养琼脂中分离计数不同饵料投喂阶段在饱食和空腹状态下养殖的日本鳗鲡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和组成.结果表明:在空腹状态下,其细菌数量约为10^4~10^7个/g;在饱食状态下约为10^4~10^8个/g.在空腹状态下其肠道菌群组成以厌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菌群,再者为芽孢杆菌,未分离到肠球菌.在饱食状态下其肠道菌群以厌氧菌为主,红虫投喂期其次为大肠菌群,而肠球菌占第三位;白仔料投喂期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相当;黑仔、幼鳗、成鳗期芽孢杆菌数量占第二,大肠杆菌数量占第三.在饱食和空腹状态下,其肠道菌群数量以红虫投喂期的为最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肠道菌群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隶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羊栖菜属,是我国东海沿海地区重要的创汇经济海藻,2004年的产量约为6000t(干重),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除了作为海藻食品以外,羊栖菜的抽提物被发现含有抗肿瘤活性物质,具有激发免疫系统的作用,因而是一种潜在的重要海洋药物原材料。由于羊栖菜是一种多年生海藻,传统的养殖方式是从潮间带收割自然种群作为种苗,进行海上的筏式养殖,以假根形式完成渡夏,次年从假根再生的植株构成被养殖的主体。这种养殖方式决定了需要每年从自然种群或养殖种群中采集或者保留成吨的生物量作为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Shi鱼的生物学特征;并从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设备的选择,苗种的培育以及Shi鱼的养成等几个方面介绍了Shi鱼的养殖技术,最后分析了Shi鱼养殖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虾夷扇贝育苗适温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属冷水性海产贝类,其生长最适水温为5—20℃,正常活动的温度上限为23℃,下限为0℃,主要产于日本北部沿岸及朝鲜北部日本海侧,为日本第二大养殖贝类。日本自六十年代中期开展人工养殖以来,扇贝产量迅速上升,从1967年的8000多吨上升至1980年的12—13万吨,占世界扇贝年产量的1/4左右,其中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栉孔扇贝(Chlamys for reri)人工增养殖的同时,辽宁和山东两省又先后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苗种和成贝,进行了采卵、育苗和  相似文献   

19.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系鲈形目,鲈亚目,鲡鱼科,罗非鱼属。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栖息于淡水和半淡半咸水域。在埃及已有两千年的养殖历史。尼罗罗非鱼生长快、产量高、食性杂、病害少,适应力和繁殖力强,养殖周期短,经济见效快;加上肉嫩,味美,刺少,肉多,深受人们的欢迎。为此,一九七六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日本东京都召开的水产增殖会上,把这种鱼作为“有希望的养殖鱼”向全世界推荐。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是世界上一门古老的事业,特别是在印度—太平洋区。世界上约有80%的养殖水产品是来自这个地区。过去对这一事业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支持,可能是由于另有廉价而高产的鱼产品来源和陆生食物可供利用之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