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灾害的监测及监测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要介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监测系统的总体构思。即: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应具有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功能;将灾害发生前的特征信息通过传感器转化为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传输、数据库存储并提供使用。文中还介绍了位移传感器的实验研究和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预警和安全防治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保障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针对传统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不足,研究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以GNSS、智能全站仪、滑动式倾角仪和多源传感器自动化监测技术为核心,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展示4个子系统。结合某项目边坡监测应用实例,实现了地质灾害的自动化监测和实时预警功能,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个稳健的河网水情数据同化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河网水情动态系统的数据同化问题,将水情量测数据作为内边界条件,建立了一个基于误差最小二乘原理的河网水情数据同化耦合模型.同时,为了有效控制水情状态变量的校正程度,避免因校正过度而破坏河网系统的水量平衡关系,构建了一个能有效控制及平衡各量测变量校正程度的权重矩阵.通过模拟算例和实例应用,系统检验了模型在河网水情仿真与预报中的实时校正能力,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结果表明:模型理论完备、构建简便、数据同化可控性好,能够有效地进行河网水情动态系统的数据同化,提高河网水情仿真与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SL 323-2005)以及国家防总的要求,针对江苏省水情传输处理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一个从测站-分中心-省中心-水利部的一个完整水情传输处理的解决方案.在对报汛现状开展调查,以及需求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情信息传输处理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水情报文交换技术、异构的遥测系统集成技术、水情报文译电技术、系统监控与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为系统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证;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开展江苏省实时水情信息传输处理系统的方案设计、论证、开发、部署、测试、试运行等,最终形成的江苏省实时水情传榆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测站到分中心的语音报汛系统,以及分中心及省中心的报文接收、汇总、分拣、发送、翻译、系统管理子系统.  相似文献   

5.
《水文》2009,(2)
长春丰泽水文气象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由北京、南京、长春等一大批国人资深水文、水利、气象以及环境监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股份制企业。产品博采众长,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主要生产雨量、水位、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蒸发等传感器系列以及自动水情测报系统、山洪预警系统、自动气象站、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高速公路铁路环境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吴恒清 《水文》2004,24(1):35-38
通过分析常规报汛存在的问题、防汛指挥系统的设计思路,总结中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建设中的通信信道、测报方式、信息传输格式、水文资料收集、传感器和电源等设计方案选择建议,并以MOTOROLA遥测、遥控技术为例介绍了国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采用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文》2001,(3)
水情工作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水情测报质量和水文预报预测精度,建成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系统,为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达到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全面服务、精兵高效。 水情工作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标准化,水情分析科学化,水情服务多样化,水情管理规范化,水情队伍知识化。水情工作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标志  相似文献   

8.
上海华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灾系统,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结合多种传感器,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以分布式框架、跨平台理念设计的自动化监测解决方案,通过区域和现场监测预警形成天-地-空-地下多源立体监测体系。系统能够感知地质灾害变形过程中的状态,同时记录存储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预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水情遥测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洪水预警系统。为适应水电站自动化的需要,提高防洪及优化调度现代化管理水平,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已提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日程上来了。“系统”规模的设计和确定是影  相似文献   

10.
胡兴艺 《水文》2002,22(5):47-50
分析了防汛指挥系统中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可靠性,并从理论上对描述水情信息采集系统模型的可靠性有关特征量参数进行了推导,最后得出了定量分析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靠性的方法和结论性公式。  相似文献   

11.
浅析葫芦岛地区防汛抗旱系统水情数据传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秀梅 《地下水》2014,(6):173-173
水情、雨情信息是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选择合适的水情传输数据模式对于及时、准确的传输水情信息和领导科学决策至关重要。针对葫芦岛地区雨情观测站点多、分布广、流域汇流时间短等具体情况,采用现代水情数据传输模式,通过几次大暴雨洪水的应用效果很好。介绍葫芦岛地区防汛抗旱系统中水情数据传输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和管控城市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国家针对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各类传感器,用来感知和监测城市边坡等地质体的变化情况,以支持对地质灾害的预警.从边坡监测数据特点和时序数据分析技术出发,针对监测数据噪声混杂、模式分析困难、预警阈值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边坡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技术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要依靠群测群防,难以保证地质灾害准确、及时的预测预警。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首先阐述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平台架构,然后分层次介绍了前端监测系统、网络传输、数据库建设、物联网支撑平台及应用系统。最后介绍了研究成果,应用实例及效果,展示了原型系统相关界面并展望后续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盛吉 《广东地质》2012,(1):192-19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结合当代先进的GIS、MIS、OA技术的特点,集地质灾害信息输入、维护、数据处理及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系统。阐述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沂沭泗防汛水情信息系统是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系统的开放性、水情信息处理的自适应性、水情信息图形化、图形漫游、水情信息综合显示、多窗口结合、图形叠加、人机对话、历史资料检索以及屏幕绘图与绘图仪绘图相对应等主要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防汛实时水情信息传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欣金彪 《水科学进展》1997,8(3):288-291
详细介绍了淮河流域防汛实时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的形成,系统的信道、构成和功能,系统硬件配置及软件开发,运行情况和系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路效兴 《水文》1995,(2):1-3,10
碧口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一个短波1:8和超短波1:2的混合体制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践证明,以短波电台组网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由于在抗干扰和测报格式方面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使短波通信畅通率大为提高,满足了水情自动测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对强震区地质灾害进行精细调查,基于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能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时效的遥感影像且具有灵活性强和不受复杂地形影响等特点。本文将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应用到强震区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探讨了强震区地质灾害无人机遥感精细调查流程及成果应用。以老虎嘴滑坡所在区域的应用为例,阐述了无人机遥感像片的获取和DEM、DOM及三维真实空间场景的制作方法,重点介绍了利用三维真实场景对地质灾害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及精确描述。实践结果表明:(1)同常规的遥感调查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取更高分辨率和更高精度的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基础数据,而且还提高了其时效性及可靠性;(2)构建的地质灾害体三维真实空间场景突破了传统的二维地质灾害解译技术,提高了地质灾害解译的精度及准确度。本文较完整地阐述了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在强震区地质灾害精细调查的流程及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强震区地质灾害精细调查。  相似文献   

19.
淄博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基于MapGIS K9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以数据库和地理底图为基础,集成数据、图像于一体搭建起一个高度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管理平台。此系统的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淄博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该系统是进行预警分析、提前预报和及时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地质灾害风险、风险评价模型等有关概念。针对贵州岩溶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现象严重的特点,在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受威胁对象易损性的基础上,建立公路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并阐明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