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峡库区谢家包背斜与滑坡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库区作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有关构造特征与滑坡之间关系以及相同局部构造上多个个体滑坡之间的因果关 系研究很少。在应用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研究现状,以谢家包断层传播褶皱为研究重点,对局部构造与滑 坡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上盘断坡形态特征控制着长江流域和青干河流域滑坡群分布,使其在整体空间演化上表 现出从西向东滑坡体规模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长江流域滑坡群规模明显大于青干河流域滑坡群,这与断层传播褶皱两翼 倾角变化密切相关,南翼青干河流域岩层倾角明显大于北翼长江流域岩层倾角。研究表明大型滑坡发生与局部构造类型及 河流切割局部构造的部位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在对单个滑坡的控制,还在于对整体岸坡带演化规律、个体滑坡演化 之间因果关系的控制上。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作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有关构造特征与滑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相同局部构造上多个滑坡个体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很少。在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研究现状,以作辑托背斜和巴东断裂为研究重点,对局部构造与滑坡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滑坡发生与局部构造类型及河流切割局部构造的部位相关,不仅体现于对单个滑坡的控制,更体现在对整体岸坡演化规律、个体滑坡演化因果关系的控制上。对研究区而言,滑坡的形成与作辑托背斜构造样式和巴东断裂的反转活动相关,也与长江切割局部构造位置相联系,使滑坡类型在局部地段发生根本性转变,表现出岸坡破坏发展空间演化过程有很强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科学认识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科学防御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强度研究表明,虽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复杂耦合作用之结果,但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空间和强度分布具有主导控制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 2)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 3)断裂构造突发活动,即地震活动是诱发大规模区域滑坡群和崩塌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不应孤立地探讨其中单一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而应把它们放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统一认识,尤其是应把区域断裂格架、断裂带结构和断裂活动性作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环境地球科学之滑坡地震地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2018,26(1):207-222
本文提出滑坡地震地质学学科概念,属于环境地球科学学科范畴。滑坡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荷载下滑坡发生机理、分布与演化规律的学科;也是借助地震滑坡解决地震地质问题的学科。它是地质灾害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其也与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貌学、环境地质学、数值计算、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统计分析等学科密切相关。文章从科研层面与应用层面的分类大体构建了滑坡地震地质学的研究框架与体系。科研层面的目的是探索地震滑坡规律,应用层面的目的是地震滑坡防灾减灾。根据科研与应用层面的研究目的,将其研究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1)研究地震滑坡发生机制、分布样式、演化规律等;(2)建立地震滑坡与地震、发震构造、地震破裂过程等的关系式,进而利用地震滑坡解决地震地质问题,如地震问题(地震参数、地震动强度、地震烈度)、发震构造问题(性质、破裂过程)、地质问题(震区地貌演化)等。最后,从地震滑坡数据库,全球范围多震例的地震滑坡分析,地震滑坡与地震地质对象关联的机理研究,地震滑坡演化规律等方面对该学科进行了展望。总之,考虑到随着遥感与GIS等技术的发展成熟、地震滑坡防灾减灾的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多学科的融合交叉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滑坡地震地质学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唐古栋滑坡和雨日堆积体位于四川省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流域,正在规划设计的雅砻江楞古水电站中坝址下游1.5km处,对大坝的安全构成潜在危险。本文以局部构造为线索,从雨日堆积特征分析入手,建立其与唐古栋滑坡在成因演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雨日堆积体的深入解剖,了解了唐古栋滑坡的形成过程,建立了该段河谷岸坡总体地质演化过程以及阶段性特征:唐古栋滑坡、雨日堆积体作为同一局部构造中的不同个体,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存在必然的联系,代表不同演化阶段特征性产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小江断裂中北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地质与勘探》2018,54(3):623-633
小江断裂中北段作为金沙江下游重大水电工程库区内最重要的活动断裂构造,其沿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详细调查了小江断裂中北段沿线滑坡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岸坡结构、断裂构造等9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研究区滑坡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AHP-CF法建立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出了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通过检验曲线验证滑坡地质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AUC值为80%。  相似文献   

7.
滑坡灾害超前预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质构造控制论为理论核心,以地层、构造、地形等要素的系统分析为指导,以滑坡的形成、演化及特征为对象,首次提出了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的概念:滑坡灾害超前地质预判主要是指在各级勘察工作前期,不借助任何勘探手段,运用各种超前地质预判的方法,根据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确定滑坡的空间位置及滑坡类型,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技术方法。以此建立了该技术的基本体系、判别方法及工作程序,并在陕南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8.
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殷跃平博士等著的《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今年3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概要论述了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成因、演化历史和活动特征;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特别是地震发生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运动的GPS监测成果,以及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的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表破裂等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调查成果;系统介绍了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分布和33处滑坡堰塞湖的风险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全书共4篇18章。第1篇介绍了龙门山活动构造带现场调查、深部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前后GPS长期观测和构造应力场演化研究成果。第2篇介绍了汶川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分布、地震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震滑坡的地震断裂控制效  相似文献   

10.
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及其成生演化的基础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理论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与构造现象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二者的研究目的虽然不同 ,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即都是地质构造 ,所研究的又都是地球变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及其各类效应。文中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深部构造、浅部构造以及表层构造动力学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稳定性的关系 ;活动构造与工程建筑安全性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与崩滑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滑坡灾害形成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滑坡灾害是威胁黄土高原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城镇与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的重大地质问题。针对黄土高原滑坡灾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在大量的调查统计、试验与理论分析基础上,总结得出区域构造应力是黄土高原滑坡高发的主要驱动力,它是滑坡分区分带群发的控制因素,是黄土滑坡的"第一元凶";边坡构造应力既造就了结构面,又不断地改造和松动着结构面,持续地肢解着边坡的完整性,它是单体滑坡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是黄土滑坡的"第二元凶";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土,具有极强的水敏性,在土体应力驱动下极易灾变,黄土的这种易灾特性是土体灾变的内在原因,是黄土滑坡的"第三元凶";大量的滑坡发生都与水有关,地表水大量渗入黄土浅表部,会引起浅表崩塌和溜滑灾害,而当水沿着微、细、宏观优势通道进入黄土深部后,就可能引起深层滑坡,因此,动水渗透作用是黄土滑坡的"主凶";工程扰动既会改变边坡原有的应力状态,进而扩展和松动已有的结构面,现今,工程扰动已经成为一种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地质营力,是黄土滑坡的"帮凶"。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东麓地层结构特殊,断裂褶皱等构造发育,滑坡及其隐患点等不良地质灾害较多,特殊的地理、构造位置和潜在的孕震背景,致使该区具有产生大型滑坡的可能。本文依据新一轮以图幅带专题研究的地质灾害调查获取大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对六盘山东麓断裂带滑坡产生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及其滑坡特性等进行了剖析,将研究区滑坡归纳为红层软岩滑坡、断层影响型滑坡、堆积层滑坡、黄土型滑坡4种不同类型,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与研究,为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评价,提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建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发生的两次高位大型滑坡,形成堰塞体阻断金沙江,其溃决洪水对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与工程验证、遥感影像、倾斜摄影测量、岩体微观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格滑坡发育于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坡体属于河谷型构造破碎松散体;(2)坡体物质主要由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岩块和强变形错动带(糜棱岩带、碎裂岩带、断层泥)组成,镜下岩石结构破坏严重,岩石强度显著降低;(3)断层破碎带控制滑坡体两侧及后缘边界,为滑坡提供了侧向及后缘的切割面;(4)不连续错动带为白格滑坡的滑动层,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发生贯通,导致坡体发生多期次崩滑;(5)综合坡体失稳启动分析,白格滑坡为"推移式+牵引式"混合型滑坡;(6)白格滑坡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下促进形成,加之金沙江对坡脚掏蚀,松散体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剪切破坏致使滑坡发生.白格滑坡事件可为研究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中大型滑坡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域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内动力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熊炜  刘可  范文 《地质力学学报》2018,24(3):424-431
以秦巴山区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淀沟浅层滑坡为例,通过区域宏观构造、边坡细观结构、岩石微观构造等多种尺度详细剖析浅层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内动力地质成因。研究表明:秦巴山区浅层滑坡的成因机理与内动力地质条件密不可分。滑坡多发育于软弱变质岩区,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褶皱、断层等宏观构造在区内连续、交错分布,造成岩石内部的矿物发生变形、拉长、剪断等,形成韧性剪切带,并产生大量微裂隙,多期次岩脉填充交切,使岩体性质更加劣化。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内部片层状结构发生弯曲、折断、压裂等一系列微观变形,是变质岩主要的变形破坏方式。区内断层与滑坡斜交,岩层及褶皱枢纽产状与滑坡坡向同向同倾,也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孕灾条件。这种相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再受到人类活动和降雨等外动力因素影响,极易引发浅层滑坡,进而对附近居民及建筑物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对象相同但评价内容有差异,即两者表达地质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信息各有不同。本文将崩塌滑坡易发性中的统计模型和危险性评价中的物理模型进行结合,综合统计模型客观预测空间位置信息的优点以及物理模型模拟包含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优势,弥补了区域统计模型无法预测灾害强度信息的不足,也对物理模型模拟的空间位置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修正,进而完成区域崩塌滑坡的易发性和危险性等级综合分析,实现对区域崩塌滑坡潜在高风险位置的精细评估。本文以福建省福鼎市龙山社区为例,利用野外获取的高清影像、地形、钻孔和地质灾害等数据,通过综合统计模型评价和物理模型危险性评估,完成潜在高风险位置的精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行重点排查治理的区域约占社区附近山体总面积的26.92%;研究区域内需要进行集中排查与治理的区域有5个,其中3个区域需要进行重点治理,其潜在高风险区域与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区域隐患点吻合;5个高风险区域直接对180幢左右楼房(约360余户居民)的安全构成威胁,该评估将野外调研中划定的大范围高风险区域精细化处理,并验证了该评价方法体系的可行性。该评价方法体系为区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精细化排查和治理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林松  王薇  邓小虎  查雁鸿  周红伟  程邈 《地球科学》2019,44(9):3135-3146
滑坡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查明滑坡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机制对于滑坡体稳定性分析、滑坡灾害风险管理和政府治理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滑坡形态及其形成机制较少结合地球物理实测方法,其工程地质剖面绘制多局限于点信息的获取方式,而结合地球物理实测方法有利于从线、面同时获取更丰富的滑坡体地质信息,更加准确量化滑移面埋深和透视滑床形态.鉴于此,以灾害频发的三峡库区万州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高密度电法实测区内不同深度地层的电阻率值,并以此生成二维电阻率剖面和构建滑床三维形态;同时,将剖面电性分布特征与钻孔资料及地质调查资料相结合,对滑坡区地层结构、滑移面埋深以及滑床形态等多个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开展网格高密度电法实测工作,可获取地层电性结构特征以及构建滑坡体三维形态;实测剖面显示四方碑滑坡属于古滑坡,且存在拉裂槽现象.将实测剖面获取的滑移面埋深和构建的三维滑床形态进行钻孔标定,可对滑坡体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进行“透视”,从而为滑坡形成机制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其他类似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预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通过高密度电法揭示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体三维形态特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成功引入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可为研究滑坡形成机制和理论提供新思路,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摩岗岭滑坡勘查为例,通过高密电法二维剖面反演,能够清晰地反映滑坡体各层位及其相应的深度,有效地确定滑带的深度及厚度,确定基岩面埋深,指导钻探的位置及深度。通过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可对不同(二维)切片进行分析,有效了解整个滑坡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低阻异常体的立体显示,更宏观地表达滑坡体的三维特征,可以对滑坡体规模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扩张进程中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青海省突发性、局地性地质灾害事件频发。为积极应对地质灾害严峻形势,保障人民生活生产安全、巩固防灾减灾成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文章以1990—2019年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了30年间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主要引发因素。结果表明:①灾害规模多为小型,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②时间上,多发生在5—10月;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地形复杂的青东地区西宁市和海东市。③降雨和开挖边坡是主要引发因素。④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增加趋势明显。研究结果对于今后一段时期青海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鲜水河断裂带是发育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该区新构造活动强烈且历史强震频发,一系列大型-巨型滑坡沿断裂带密集分布。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鲜水河断裂带两侧10 km区域内进行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建立数据库并对滑坡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滑坡区域发育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地面高程、平面曲率、地形湿度指数、活动断裂、工程地质岩组、年降雨量、河流、道路、植被覆盖指数等11个因素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在ArcGIS软件平台上,采用证据权模型开展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成功率曲线对评价结果的检验,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并将研究区的滑坡易发程度划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等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5个级别。滑坡的易发性受鲜水河断裂带影响显著,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东谷到道孚县沿鲜水河断裂带两侧,以及康定县城和磨西镇附近;中等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支流两岸及省道沿线;滑坡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少的高山地带以及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内滑坡发育分布现状,为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