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固着亚目的缘毛类纤毛虫是一类营共栖生活的原生动物,它们常大量附生在其它生物体表而直接或间接地给宿主带来危害。在对虾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过程中,由此所引起的病害是相当广泛而且严重的。对于此类海洋生纤毛虫,早在三十年代国内除有王家楫、倪达书做过厦门海域的分类学方面的报道外,近五十年来尚无人从事该领域的  相似文献   

2.
纤毛虫是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部分类群是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生物。该研究跟踪了2020年7~10月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多种环境因素对其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现场喷洒,发现改性粘土对纤毛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故结合室内实验,探究了改性粘土对水体中纤毛虫的去除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虾池内纤毛虫及2~5 µm微微藻的密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捕食-被捕食关系,后者可通过食物丰歉的方式上行控制纤毛虫;虾池水温为20~25 ℃时更易于纤毛虫生长;纤毛虫偏好较低盐度的环境。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改性粘土调控水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中的纤毛虫的密度;进而通过室内实验初步探讨了改性粘土对水体中的纤毛虫的去除作用及机制,发现氧化复合改性的硫酸铝改性粘土(MC II)可有效去除纤毛虫,该研究将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于1991年3 - 9月和1992年3 - 9月,在中国沿海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9个省市的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3种对虾标本,运用显微和亚显微观察方法,对养殖对虾的微型生物污着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该症的对虾其体表污着生物群落通常由微型生物组成,包括各种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主要类群是具柄的缘毛美纤毛虫;其他观察到的常见类群包括丝状和非丝状的细菌、附着性藻类和吸管虫类;在养成期偶尔发现有营薛虫和藤壶等大型污着生物。对育苗期和养成期中国对虾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某些对虾体表,污着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虾体表的不同污着程度与其体表污着群落的不同发育阶段有关。据此,认为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症可能是一种慢性的疾病综合症。  相似文献   

4.
作为系列报道的第二部分记述了黄渤海区共栖于对虾体表的3属15种缘毛类纤毛虫,其中包括8种国内新记录及聚缩虫属的一新种——拟钩虾聚缩虫。文中对所涉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做了概括性描述及图示,以期为对虾养殖中病原的调查鉴定及进一步的动物区系研究提供一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用取自中国对虾Penaeaschinensis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浓度增高。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可作为钟虫Vorticellasp.、聚缩虫Zoothamniumsp.、壶鞘虫Lagotiasp.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Chactoceros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蓝藻Synechococcussp.盐藻Dunaliellasp.)则不能;福尔马林、硫酸铜、孔雀绿、制霉菌素和茶粕均可刺激对虾蜕皮,但以目前推荐给现场使用的药物浓度均难以杀死附着性纤毛虫;在实验的几种药物中,茶粕是刺激中国对虾蜕皮、减少体表微型生物污着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用取自中国对虾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增高,等鞭金藻可作为钟虫、聚缩虫、壶鞘虫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  相似文献   

7.
在水产动物养殖尤其是海洋甲壳类动物及贝类的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缘毛类纤毛虫病害长期以来一直是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一大类病原生物。有关该类病原体的形态学作者在过去的一系列文章中曾有过较系统的报道[1~6]。但这些工作均为从纯专业分类学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且需借助特殊的研究方法。对于所有非专业人员尤其是从事病害防治工作以及基层养殖从业者来讲仍嫌过于生僻且不易掌握。因此对无条件开展实验室研究的人来讲,建立一个简洁明了的鉴别方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种需要,本文作者将迄今已知的海洋病害性缘毛类(属级)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共栖于对虾体表的致病性纤毛虫Ⅰ.(纤毛动物门,缘毛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代通行的蛋白银染色法及Foissner干银法对共栖在对虾体表的钟虫属11种致病性纤毛虫做了形态分类学研究。报道了5种国内新记录。对所涉种类的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首次揭示与描述,并列表对诸种的分类特征进行了统计学界定。  相似文献   

10.
陈皓文 《海洋科学》2004,28(2):75-76
对虾是全世界海水养殖国家、地区集约化规模养殖对象之一,其经济价值颇高,但连年来对虾养殖面临严重病害,这包括4类病毒、7种细菌、2属真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对对虾疾病病理学研究已做了许多工作,但就病原生物的寄主反应方面的研究仍相当有限。最近几年来发现了被命名为Penaeidins的对虾抗微生物肽类。  相似文献   

11.
孙庆军 《海洋科学》1994,18(1):15-15
随着人工养殖对虾企业化的发展,对虾病害亦日益严重,尤其1993年暴发性的流行疾病,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对虾病害免疫防治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研究项目“海湾、湖泊水产农牧化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着重提高养殖对虾的品质,增强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对虾免疫系统的特点及作用方式研究、天然药物的抑菌实验、中国对虾血淋巴免疫因子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及血淋巴中抗菌、溶菌活力的研究等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洁尔灭和高锰酸钾治疗对虾聚缩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附着生物病害,发病率高,养虾场都有发生,尤以每年7—10月为多。其危害在于:当聚缩虫大量附着于虾鳃和体表时,会妨碍对虾的呼吸、游泳、食觅和蜕壳机能,严重的还会导致对虾死亡。 对聚缩虫病害的防治,目前国内外通常的  相似文献   

13.
1     
1985年以来,在美国的一个研究所协会已经研究出一套与美国的商业机会与约束相一致的新的对虾养殖技术。在美国,土地和劳动力是很贵的,环境保护规则是很严格并且是强制执行的,因此,市场要求高质量产品的稳定供应。在美国已经建立海捕健康亲虾及遗传改良的健康亲虾培育系统。并建立起先进的对虾病害诊断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例如新的对虾饲料及对虾养殖技术。但是近年来对虾病害在世界范围控制不住的传播,要求人们把病害排除在对虾养殖过程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的水交换已导致由进水而造成的污染,并使虾场暴露在进水中已存在致病的情况。使用高质量的对虾种苗及优质饲料,有证据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减少换水量,甚至不换水。文中介绍了支持生物安全性的不换水对虾性成熟与繁殖及育苗与养殖的对虾养殖技术概念的一些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4.
1985年以来,在美国的一个研究所协会已经研究出一套与美国的商业机会与约束相一致的新的对虾养殖技术。在美国,土地和劳动力是很贵的,环境保护规则是很严格并且是强制执行的,因此,市场要求高质量产品的稳定供应。在美国已经建立海捕健康亲虾及遗传改良的健康亲虾培育系统。并建立起先进的对虾病害诊断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例如新的对虾饲料及对虾养殖技术。但是近年来对虾病害在世界范围控制不住的传播,要求人们把病害排除在对虾养殖过程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的水交换已导致由进水而造成的污染,并使虾场暴露在进水中已存在致病的情况。使用高质量的对虾种苗及优质饲料,有证据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减少换水量,甚至不换水。文中介绍了支持生物安全性的不换水对虾性成熟与繁殖及育苗与养殖的对虾养殖技术概念的一些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16.
对虾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虾(Penaeidshrimp)底节肢动物门(Arthronoda)甲壳纲(Crustrace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近二十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已遍及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则是对虾养殖大户,产量居世界之冠。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失控,养殖环境逐年恶化,各种对虾病害随之而来。先是细菌性病害居多,此起彼伏,近几年来又以病毒性病害成灾,危害严重,已给养殖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为此,进行病毒病的研究,提高防治措施已是刻不容缓。而发展对虾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对深入研究对虾病毒病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对虾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育苗池和养成池11项水质参数(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对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附着性纤毛虫附着量变动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与虾池化学需氧量(COD)之间存在着直线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内,R1=0.002+0.260COD(r=0.711,p<0.05),在养成池,R2=0.553+0.098COD(r=0.668,p<0.05)。R与水质其他因子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虾体表纤毛虫的附着量(M)与虾池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之间存在着指数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M=0.512e4.01R(r=0.692,p<0.05);在养成池,M=0.409e8.21R(r=0.671,p<0.05)。说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纤毛虫附着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虾池COD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但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病害频发和防控手段缺乏等问题,往往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使对虾养殖业成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针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危害因子如病原微生物、真菌毒素和环境胁迫等,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多年来从对虾免疫反应和生长代谢调控角度,探讨了对虾应对外界刺激的内在机制。同时,研究开发了水产专用的微生物制剂、抗病功能蛋白以及生物饲料等新型的安全投入品,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对虾病害防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所与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签订的关于对虾养成期间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试验的技术合同要求,1990年我们在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开展了该海洋联合计划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亦是我省虾病防治研究的试点之一,经双方的共同努力,已达到了合同的预期要求,对虾的单产及经济效益都创该场历年的首位。现将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海洋纤毛虫—新种——对虾聚缩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对采自江苏赣榆青浦养殖场对虾体表的纤毛虫研究中,发现一大型共栖种,经鉴定系一新种,定名为对虾聚缩虫Zoothamnium penaei nov.sp.。本种特征为:虫体呈Tan状,具有双层的田围缘,表膜无明显环纹而常为细菌及碎屑物所覆盖,群体中个员大小相差显著,柄为不规则对称式双叉形分枝。模式标本存放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