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地震模拟振动台受到系统和试件非线性等因素影响,导致波形再现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幂指数法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频域前馈补偿方法以提高振动台的控制效果,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际振动台试验对该方法的控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幂指数法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频域前馈补偿方法能够快速收敛,迭代次数较少,可以大幅提高振动台的波形复现精度,能够提高振动台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2.
井间地震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间地震资料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但是,其波场十分复杂,特别是有效一次反射波场能量较弱,且往往被管波等强相干干扰淹没,波场的识别与分离难度较大.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是认识复杂地震波场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单一地质体模型、复杂地质体模型和真实井间模拟模型等多种逼真地质模型的物理模拟,揭示了井间地震观测下直达波、透射波、反射波、折射波,多次波和导波等各类波型的特征.物理模拟试验表明,在炮检域平面上分析直达波的信噪比与能量分布,可以使处理人员对旅行时的误差有更直观的认识.所以识别初至与拾取旅行时间时,不仅要在共震源点道集(CSG)上分析拾取,而且还要在共炮检距道集(COG)上分析拾取,这样就提高了直达波识别的可靠性与拾取时间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李发国 《华南地震》1997,17(1):58-62
分析了地震加速度时程模拟的常规方法,指出初始加速度时程的选取十分重要,对常规方法构造初始加速度时程的方法作了改进,并建议直接使用真实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作国初始时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改进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震动数据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将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到地震动模拟中有重要意义。以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为例,利用主成分析方法从前震及余震地震动记录中提取特征母波时程,将地震动三要素作为模拟误差约束,在求解母波的线性组合系数时使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寻优,最终找到帕累托最优解作为模拟目标台站记录时的组合系数,得到模拟地震动时程。结果表明:主成分析法在对实际地震动记录进行特征提取后,得到的特征母波时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考虑幅值、频谱和持时这三要素的角度去控制模拟误差,可以使得模拟的地震动时程更加接近真实记录。提出的基于特征提取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可以为基于小震数据合成大震地震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地震加速度时程模拟的常规方法,指出初始加速度时程的选取十分重要。对常规方法构造初始加速度时程的方法作了改进,并建议直接使用真实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作为初始时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改进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蔡永恩  赵志栋 《地震学报》2008,30(6):594-604
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过程在力学上是一个流固耦合问题。地震引起的海底变形会影响流体的运动,流体运动会影响地震引起的海底变形。海啸的数值模拟,通常采用浅水波控制方程,把地震引起的海底变形作为海啸波动的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势流体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地震和海啸的全过程。地震过程的模拟与地震位错模型不同,在位错模型中,断层的位错是事先指定的;而在本文中,首先形成自重作用下的初始应力场,然后通过断层材料的突然软化引起的错动,模拟地震震源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海面除了可以看到大振幅的海啸波外,还可以发现体波震相和面波震相。在600 km的海面震中距上,它们要比海啸波早到48分钟,在此处面波的最大平均振幅可达0.55 m,是相同震中距海底面波最大平均振幅的2倍。因此,海啸预警信息在海面可以比在地表更早地得到。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在水深3 km的开阔海面是175.8 m/s,它要比理想长波理论预测的大,其平均振幅为2 m,波长可达32 km. 到达大陆架后其速度、波长都减小,在岸边可以激起10 m高的巨浪,水平方向深入陆地达53 m。震中附近海面和地震断层上的最大垂直加速度分别为5.9 m/s2和16.3 m/s2,后者是前者的2.8倍。由此看来,海水是很好的减震器。海啸波的加速度到达岸边会衰减10倍。与加速度不同,海面震中处的振动速度为3.2 m/s, 是海底震源处的1.4倍。震源处的最大位移小于震中海面的最大位移, 其差就是海啸波源的振幅。值得注意的是,海底地震的最大位错在震后23 s达到,不是发生在断层滑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位移控制的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地震模拟振动台承载能力及台面尺寸对大型结构试验的限制,扩展振动台的功能,提出了位移控制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方法,包括试验原理、试验过程及数值积分方法,并给出了2种子结构边界条件的模拟形式.通过1个简单框架结构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子结构混合加载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了该试验方法的主要技术问题.混合试验方法通过子结构技术和振动台试验相结合,解决了目前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拟动力试验在设备规模和加载速度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影响地震属性的岩石物理特性及其在地震响应上的特征,获得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振幅、层速度与裂缝层密度、泊松比、纵横波速度、孔隙度、压力的关系。同时,结合地震属性的分析技术,利用地震正演模拟的方法提高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结果精确度和可信度,为高分辨率的活断层地震勘探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手段,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处理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9.
黄超  董良国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1):2870-2878
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方法是一种在保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弹性波模拟精度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可变空间网格与变化的时间步长技术引入到交错网格高阶差分弹性波模拟中,提出一种空间网格可任意奇数倍变化与时间步长任意变化的交错网格高阶差分弹性波模拟方法.一系列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同时,通过有效降低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过采样来显著提高弹性波模拟的效率.同时,该方法还能够精细刻画含孔缝洞介质以及横向变化剧烈介质的局部细微结构,减小弹性波模拟误差,提高介质细微结构处的弹性波传播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振动台子结构试验数值仿真验证了圆柱形调谐液体阻尼器(CTLD)控制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性能。振动台子结构试验将结构模型作为数值子结构在计算机中计算,将CTLD作为试验子结构进行物理试验。在CTLD和振动台之间安装剪切力检测装置,将测得的剪切力和地震波输入到数值子结构中,采用实时子结构中心差分法进行数值子结构运动方程的求解,计算得到了结构顶层的绝对加速度。再将加速度由振动台实时加载到试验子结构上,实现了结构和CTLD的相互作用。对一个单自由度结构有CTLD控制和无CTLD控制时的加速度响应进行了精确数值求解,结果验证了CTLD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用振动台子结构试验对CTLD与结构耦合系统进行仿真,得到的加速度响应与精确数值求解的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CTLD的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线估计对象DARMA参数模型,引入一步超前最小预测方差控制,实现了对参考地震波的渐近无差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控制精度较高,在线估计参数能迅速收敛,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该方法能一次性模拟地震波,克服了传统地震波形再现需要多次迭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地震学的快速发展,重复地震在地震学的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重复地震的定义和识别方法,然后基于此研制了重复地震识别与分析软件,最后给出了重复地震在地震预测中的一个实际应用例子。结果表明基于该软件工具可充分利用数字地震波形开展相对高精度的地壳介质动态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地震波形及频谱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对湖南涟源ML 3.8事件类型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显示:本次事件波形与天然地震特征相似;频带分布较宽,集中在0—10 Hz,具有天然地震的频谱特征;主破裂面走向与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及附近断裂走向大体一致。此次事件处于华南地区新增粤闽赣湘NW向地震条带内边缘,故判定为天然地震。事件类型的正确判定,对湖南乃至华南地区的地震研究及地震活动趋势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15年4月15日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利用内蒙古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2015年1月1日至4月15日震前频谱特征,意在判断震前是否存在低频异常信号。结果显示:①在5.8级地震前,东升庙、石嘴山及乌海地震台的地震波形低频信号存在相同现象;②低频信号在震前10天开始出现,并间断持续至发震;③低频信号出现的时间不连续,且持续时间间隔逐步缩短。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台网的近震震相自动识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提出了数字化台网对于近震震相自动识别的“波形变化值增长”算法和“无后续震相”判据 .前者根据波形变化值来描述近震波形的变化 ,用该值的增长捕捉地震波振幅或频率的突变 ;后者在识别到初动后考察后续波形的变化情况 ,如果没有其它震相 ,初动识别无效 .该判据使算法在初动震相振幅过小识别不清时 ,不会误将后续振幅较大的震相识别为初动震相 .该方法经实例检验表明精度符合地震速报的要求 ,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  相似文献   

16.
强烈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信息非常丰富,高频信息能量部分会在小范围短时间内迅速衰减,而低频信息特别是较低频信息能量部分则衰减较慢,会绕地球很多圈后才会消耗殆尽,从而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虽然地球自由振荡的固有频率不变,但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率成分会随着震级、震源机制、方位等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本文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7.8)地震这两个能量震级相当但震源机制不同的地震,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考虑横向各向同性PREM地球模型并融合Crust2.0地壳模型、S20RTS地幔模型及PREM径向衰减模型,利用谱元法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这两次强烈地震激发的全球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它们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谱特征差异.计算结果显示了汶川地震的逆冲-走滑特性及昆仑山地震的水平左旋走滑特征.利用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波动记录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强烈地震释放的低频信息能量大小相当,但总体上看昆仑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略小于汶川地震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模式在同一台站处的发育程度不同;同一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不同台站处记录到的振型频率成分也有很大差异.对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有一些频率成分共同出现,表现为地球自由振荡功率谱能量均较大;也有一些振型由于相长干涉,仅在某些地震中被激发而得以良好发育,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较大;而一些振型由于相消干涉,在一些地震激发方式下被压制,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很小,甚至接近于0.计算结果清楚地显示了不同地震激发方式下地球振荡模式丰富而复杂的特性,需要对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振荡信息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才能对地球内部结构尤其横向不均匀特性给予全面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然地震震源和人工爆破震源之间信号能量分布的差异,结合RBF神经网络技术,对2类事件进行分类,具体步骤如下:使用8个带通滤波器对事件波形进行滤波,并划分为4个波形段:P波、P波尾波、S波和S波尾波,分别计算每个滤波器信道和波形段的能量特征值,以所得32个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向量,利用RBF神经网络,对地震和爆破事件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地震事件识别方法,识别率为88.1%,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地震与爆破事件识别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Conclusions When the aseismic test of large scale structure is performed, it is a major performance that the actual response waveform is identical to the input signal wavefor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alog control, especially when the damping of the structure tested is small. The rotational motions of the simulator are induced due to the structure inertia, so that it is a key technique for the simulator design that realizes independent control of the simulator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and suppresses the rotational motions. In the design, the modern control techniques are applied and a high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earthquake simulator is developed successfully. The simulator can simulate actual earthquake load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est device for aseismic research. This paper is a main project of the Eighth Five Plan,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相似文献   

19.
描述六安市地震台DPDC-2低频电磁扰动仪观测原理及运行环境,以2014年金寨震群、2015年3月14日安徽省阜阳市4.3级地震和2015年2月14日中国台湾台东县6.2级地震为例,分析该台电磁扰动仪映震能力。结果发现,六安地震台DPDC-2低频电磁观测扰动仪对金寨震群及阜阳M_S 4.3地震有一定映震能力,对国内6.5级以下远震未表现出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地震波形记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测震图分析是地震预报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随着地震预报工作的发展,对地震图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总结了小浪底水库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用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的特征,以及地震、爆破和塌陷波形的区别,发现小浪底水库地震台网波形记录有其特定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