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特征波动 Ⅱ:谱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凤  张铭 《气象学报》2001,59(2):143-156
“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特征波动Ⅰ谱点分布”一文中分析了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谱点分布,这里又对其谱函数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当基流在垂直方向存在切变时,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的谱函数在垂直方向上均可出现临界层,临界层的高度随频率σ而变化,即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都存在连续谱,但涡旋波与重力惯性波连续谱的结构却不同;对天气尺度扰动,两支重力惯性波和1支涡旋波的连续谱不重叠,此时每支波动仅有1个临界层;而对次天气尺度的扰动,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的连续谱区会发生重叠,在连续谱的重叠区,重力惯性波仍只有1个临界层,但涡旋波则可以有2个或3个临界层。无论是涡旋波还是重力惯性波其连续谱的波包随时间都是衰减的,但涡旋波波包比重力惯性波波包衰减得慢。  相似文献   

2.
利用斜压两层模式研究了赤道平面近似下的低纬热带大气适应过程。指出低纬斜压大气适应过程主要受重力惯性内波控制。通过重力惯性内波对初始非地转能量的频散,使纬向运动达到地转平衡,而经向维持非地转运动,正压模式下称为半地转平衡,斜压模式下称为半热成风平衡。通过对垂直运动方程的求解,可知,垂直运动只与重力惯性内波相联系,其产生与初始斜压位涡度无关,而只与初始时刻的垂直运动和垂直运动倾向有关,半地转适应使运动趋向水平运动。讨论了半热成风平衡的建立及其物理机制,指出由于重力惯性内波激发出垂直运动,与垂直运动相联系的水平辐合辐散调整流场和温度场之间的关系,使温压场最终达到半热成风平衡。通过对适应过程终态的分析,指出平均温度场和切变流场之间的适应方向决定于初始非半地转扰动的尺度与斜压Rossby变形半径有关的特征尺度的比值,当比值大于1时,切变流场向平均温度场适应;当比值小于1时,平均温度场向切变流场适应  相似文献   

3.
非线性垂直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计算扰动的波谱和谱函数,对垂直非线性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不稳定作了数值研究,给出了不稳定谱函数的结构,讨论了不稳定的性质。主要结论有:在基流为非线性垂直切变时,对三支波动连续谱区互不重叠的天气尺度情况,此时出现的不稳定扰动其性质是准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即Rossby波的斜压不稳定。在中α尺度中高端,虽有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的部分重叠,但这时不稳定的性质仍是涡旋波的不稳定,即准平衡的斜压不稳定。在中α尺度低端,既有准平衡涡旋波的不稳定,又有非平衡的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的不稳定(第一类混合波不稳定)。中β尺度不稳定的性质则是非平衡的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的不稳定,包括第一类混合波不稳定和第二类混合波不稳定。上述情况与线性垂直切变基流的结论相一致,但这里因基流垂直分布较复杂,垂直方向会出现散涡比以1为界的多段交替分布。综上,对于横波型扰动,只要基流不是常数,且层结稳定,虽此时存在纯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但均无纯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只有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斜压气流的中尺度稳定性 Ⅱ.横波型不稳定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可苏 《气象学报》1988,46(4):385-392
本文是“斜压气流的中尺度稳定性”的第二部份,讨论基本流对横波型中尺度扰动的稳定性。 将f-平面的Eady模型推广到非地转情况,得到斜压基流的双模态不稳定谱:在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上出现Eady模态,在几十至几百公里的惯性尺度上出现非地转斜压中尺度模态。在垂直剖面上中尺度模态呈非对称“猫眼”流型,在水平方向上散度与涡度交替分布。对同一线性风速廓线,中尺度模态的发展率约为Eady模态的4倍,两种扰动发展的主要能源都是旋转基流中储存的斜压有效位能。  相似文献   

5.
切变东风基流和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扰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用斜压模式讨论了东风水平切变基流和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扰动的影响,指出:基本气流的切变有使西传波动加速,东传波动减速的倾向;切变会造成赤道Rossby波的不稳定发展;加热激发的赤道强迫波可以是垂直传播波.   相似文献   

6.
斜压大气中尺度横波扰动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探索带状中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对深厚对流云团的启动和组织作用。本文利用准动量无辐散二维模式讨论了斜压切变基流上中尺度横波扰动的发展问题。首先导出波能密度和波作用量,然后利用WKB方法分析了波包的传播,建立波作用量方程,进而从波作用量方程出发,分别讨论了大气中各种层结下横波型扰动发展的物理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7.
袁娴  谈哲敏 《大气科学》2004,28(6):847-863
通过一个二维非线性斜压Eady波模式,讨论了斜压系统中初始扰动快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由于斜压切变气流存在,其对扰动位涡的平流作用可引起初始扰动位涡的"位涡非屏蔽"(potential vorticity unshielding),导致线性系统初始扰动的快速增长.摩擦作用主要通过耗散局地扰动位涡,改变扰动位涡异常结构,特别是水平方向的位涡异常分布,从而减弱初始扰动位涡的"位涡非屏蔽"作用,抑制系统初始扰动动能的快速增长.非线性作用可以抑制较大振幅扰动的增长,同时引起扰动位涡异常丰富的垂直结构产生,导致初始扰动位涡的"位涡非屏蔽"的减弱,从而抑制初始扰动的快速增长.不同的初始扰动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扰动位涡异常结构,相应存在不同的"位涡非屏蔽"作用,导致初始扰动的快速增长过程不同.位涡异常水平结构为"正负正"或"负正负"分布时,有利于初始扰动的快速增长,而上下层异号的扰动位涡异常在垂直方向间隔的距离越大,越有利于初始扰动的快速发展,这些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对"位涡非屏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垂直切变基流中非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立凤  王丽琼  张铭 《大气科学》2001,25(3):391-400
利用Boussinesq方程研究了扰动传播方向与垂直切变基流有一夹角时的不稳定问 题,即斜交型不稳定问题。当Richardson数不大时,在α中尺度波段其增长率最大,此时该斜交型不稳定的性质既不同于重力惯性波的对称不稳定,也与Rossby波的斜压不稳定有差异,而是非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李麦村  薛纪善 《大气科学》1984,8(2):143-152
本文从理论上证明斜压非静力平衡大气中飑线的形成与演变和正压大气中一样可以归结为一类由K-dV方程所描述的大气孤波.讨论了在具有垂直切变的基本气流中这类孤波的结构特征,并与观测事实作了对比.当沿着低空急流出现有限宽度的初始扰动时,这种孤波可以被激发出来.当扰动的强度与宽度达到一定值时,还将形成一种孤波队列.这正是大气中所观测到的飑线或雷雨列队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地形激发斜压波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用准地转和半地转两维模式研究了南北向长的山疹对过山斜压气流强迫产生扰动的过程,在扰动发展的初期,地形激发产生扰动占主要地位,扰动尺度也与地形宽度相当,在扰动发展后期,斜压不稳定起主要作用,扰动尺度为不稳定斜压波的尺度,最后把准地转模式和半地转模式的结果作了对比,并讨论了上述结果在实际天气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84,42(2):148-156
本文用分层两层模式研究了在一般非纬向基本气流情况下的斜压不稳定。通过比较分析,给出了基本气流对斜压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纬向基本气流情况下,更有利于出现斜压不稳定。 将非纬向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理论用于高纬度地区的大气运动,说明了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小扰动强烈发展,是切变基本气流所驱动的一种“涡旋波”的斜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把斜压气流中的短波槽看成波包,并把波包作为准地转模式的初值进行研究,发现波包的结构对其演变有重要影响,初始阶段急流轴下面向西倾斜的波包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向东倾斜的波包则是衰减的,这与WKBJ方法得出的结论[1]是一致的,但是无论西倾还是东倾的波包,除了其自身随时间的演变外,还会激发出斜压不稳定波动,而且随着扰动的发展,不稳定斜压波会逐步在扰动中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解释某些中纬度气旋的发生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台风暴雨作为台风引起的最主要灾害之一,一直被人们关注。台风常被认为是对称结构,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台风的非对称性非常明显,所以有必要研究斜压性涡度在台风中的表现。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斜压涡度的概念,分析和总结了斜压涡度在2009年台风“莫拉克”暴雨过程中的表现。通过模拟与分析得到如下的结果:斜压涡度和MPV对比,可以看出在登陆前和登陆后,明显低层斜压涡度有更强的异常信号,围绕台风内核呈现正负正的位相特点;从沿着台风中心时间剖面可以看出,登陆前斜压涡度低层多为负正负的位相,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斜压涡度有从大气的高层向台风的移动中心传递的趋势,即在台风即将到达时原先的正涡度被替换为负涡度,所以对其移动有一定指示意义;在台风“莫拉克”过台湾岛时,其斜压涡度表现为负涡度消失,在山地附近有正涡度生成,完成过岛,台风中心被替换;斜压涡度的异常值主要位于大气的低层时,一般会产生较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定义流场的斜压性度量参量,利用观测资料,对大气运动的斜压特征量与夏季风变动的联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季风流场具有较强的斜压性;纬向气流的斜压强弱的时间变动与夏季风进退相吻合;强斜压区的范围可反映夏季风活动的基本范围。经向斜压运动强弱的水平分布及时间-经度剖面上斜压运动动能的纬向传播都与亚洲季风体系中季风子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用正斜压分解法,对1998年发生在鄂霍茨克海的阻高进行涡度和涡度拟以分析,结果发现:在阻高的不同阶段,正压涡度和正压涡度拟能远大于斜压涡度和斜压涡度拟能且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在阻塞的酝酿阶段正压和斜压涡度和涡度拟能不稳定增长,且向西南传播;在维持阶段,正压和斜压涡度和涡度拟能的增长达到最大值,阻塞形势建立并维持在阻塞区域内;在消亡阶段,正压涡度和涡度拟能与斜压涡度拟能则呈现出不稳定减少,向东南传播,阻塞崩溃,然后又增长。  相似文献   

16.
吕克利  徐亚梅 《气象学报》1995,53(3):328-336
利用三维半地转模式讨论了春夏秋冬四季基本气流上非线性斜压扰动的发展过程和锋面形成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四季基本气流上,斜压扰动的发展能产生冷暖锋,扰动的发展以冬季为最强,春季次之,秋季和夏季最弱,相应地,形成的锋也以冬季最强,春季次之,秋夏季最弱,与实际观测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NONLINEAR BAROCLINIC HAURWITZ WAV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A family of nonlinear wave solutions, with Haurwitz waves as their zero-order approximations, to the baroclinic primitive equations is deri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ing system is present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two-level global model developed by ourselves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to a great extent.  相似文献   

18.
A family of nonlinear wave solutions, with Haurwitz waves as their zero-order approximations, to the baroclinic primitive equations is deri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ing system is present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two-level global model developed by ourselves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to a great extent.  相似文献   

19.
斜压模,正压模和异常海温时间变化的位相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兆勇  周铁汉 《气象科学》2000,21(3):376-388
利用1958-1997共40年NEC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和GISST海表温度资料集,研究了大气斜压模、正压模与海表温度变化这三者之间位相关系,并从大气动力学方程组解释了这些位相关系。指出:大气了斜压西风异常时间变化的位相落略微后于SSTA的变化位相,而正压西风异常的变化位相超前于SS-TA变化位相。斜压纬向风异常的变化又超前于正压异常纬向风的变化。斜压纬向风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关  相似文献   

20.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MOIST BAROCLINIC ATMOSP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the main scientific conclusions of a national wide project of heavy summer rainstorms are presented. The active role of the moisture in the large scale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is stressed when the water vapour is saturated. The concept of moist baroclinity is introduced, and moist baroclinic processes are studied. Theoretical results, i. e., moist solenoid, moist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moist jet, moist baroclinic instability, etc. are presented. Some observational and numerically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lso sh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