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正>本刊讯记者郝莹报道为了更好地弘扬湖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文化精神,近日,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暨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武汉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出席会议并为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授牌。据了解,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是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工作委员会。王树平在讲话中强调,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和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  相似文献   

2.
正"以中华优秀建筑传统为主旨,以世界先进建筑科技为手段,古今相合,中西相融,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这是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在《大壮营造录·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作品集》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位从业47年,不仅潜心钻研传统建筑技艺,更加忧心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设计现状的古建专家,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积极思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建筑师的能量在难得的建筑历史机遇下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挥。伴随着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外国建筑师大量参与到中国的设计实践当中,这对中国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30年中,中国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师学习,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普遍的实用的建筑类型——民居建筑,它的造型美学及其附加艺术的美学与通用产品、器物的造型美学应该是共通的,但是它也表现出自己特有的规律。浅析如下: 一、历史性 建筑是一项最古老的产品,人们从穴居巢开始一直不断地努力改善营造自己的家园住居,也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民居建筑,大家竞相仿效建造,表现了自己的美学爱好。但什么是最好最美的民居呢?这点很难说清楚。原则在于时代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美学爱好不同。在历史建筑中始终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说它最好,也不过当时它最好。用今天的观点评价历史建筑及其美观问题往  相似文献   

5.
《中国勘察设计》2009,(8):I0001-I0002
在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之际,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于2009年7月11、12日在京召开。本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旨在宣传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建筑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影响,弘扬中国营造学社发掘与传承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功绩,宣传其营造理念和技术上的成就,从而为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本土化,保护民族建筑文化遗产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的浅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古代村镇不仅赋有极为宝贵的历史信息,同时具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精神及建筑技术发展历史的载体、实物的见证。在当今中国是社会及技术高速发展、理念急剧变化、生活空间不断扩展及变化的时代,历史痕迹到处经受着变革浪潮冲刷正面临被磨灭的危险,古代传统村落、集镇的保护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门理论的发展都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建筑理论也不例外。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建筑理论“是由过去的传统建筑理论发展而来,我们今天的“现代建筑理论“也终将被“传统化“,逐渐的成为未来建筑理论的发展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城市中修建深基坑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历史建筑产生影响。结合天津地区深基坑工程实例,分析了历史建筑受深基坑开挖影响的破坏机理,认为基坑周边土体不均匀沉降是引起历史建筑破坏的重要原因。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天津地区历史建筑的变形规律,探讨了减小建筑物变形的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外环境是人与自然交流的中介,纪念性建筑外环境更是人与历史、现在、未来、自然的相互交流。对于纪念性建筑而言,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场地地形的特点、面积的大小,创造性地使用景观元素,用物质形式表达某种空间情感应当考虑人们的观赏情绪,让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为月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管,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办,属全国性建筑科技期刊,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权威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0元/期,全年120元(含邮费)。本刊主要报道:各类门窗及门窗配套件、建筑幕墙、建筑钢结构、水暖设备及配套材料、建筑模板及脚手架等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全面反映我国建筑  相似文献   

11.
程泰宁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主持人,多年来,程泰宁坚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第一线,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之道,在设计中努力把现代建筑理念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建筑作品。最近,程泰宁建筑作品展暨论坛在京举办,展览及论坛通过对程泰宁作品及建筑理念的解读,从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她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中国的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的可取之处,承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式建筑文化,这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和新闻媒体共同的责任和课题。建筑文化的创新是个时代大课题。于志军博士,青岛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在首届青岛建筑设计文化节前夕接受采访时,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皖南山区地理环境、建筑材料、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精神意识和文化氛围,是徽派建筑形成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23日-25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在黄山隆重召开。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秘书长肖厚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顾问、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魏敏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张润莹,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李建,中共黄山市委常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倪玉平,黄山市建委副主任刘一举等领导到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论述了步入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其在功能、环保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作趋势。作者以中国电子工业建筑为你,叙述了电子工业建筑早期发展的状况,近期工业时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模式和相关问题,强调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下,到处是新的房子、新的街区、新的城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筑在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规模等方面都拥有了许多世界第一;"创新"之举频现,各种"高大奇异"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经历过建筑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兴奋与眩晕后,部分人逐渐冷静,开始反思在建筑创作与城市建设追求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建筑应该走怎样的再生之路?这是一个摆在当代建筑师面前的严肃问题。在近日举办的"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在传统建筑保护上投入却不够。"如今,"所谓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深圳、青岛、无锡等地开展了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并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  相似文献   

19.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20.
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本文说明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