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湖南生产力分布及其地域组合特点,结合省内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地域差异,遵循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采用地带、区两级等级单位,将湖南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和十个经济区,分析了各地带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各地带的基本建设方针。文章重点论证了基本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总方针,剖析了各经济区的现状特征、优势、限制因素以及各中心城市的特色,指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济区划,简单地说就是划分经济区域或称经济区。经济区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演变的;它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它是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特征的生产综合体。划分经济区是深入揭示自然、经济优势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客观规律,揭示各地区经济特点在全国或全省劳动地域分工中地位和作用,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各地自然、经济资源和劳力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潜力,合理地按地域组织或布局生产力,即拟定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经济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上具有专业化生产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具有客观性、区域性、全面性、层次性、阶段性等特性。经济区划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划分经济区。经济区划的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条:1、有统一的经济中心;2、区际专业化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3、适当照顾行政界线。中心城市与交通线路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经济区网络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经济区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但我国经济区一直未能正常、稳定地形成和发展,是认识和体制上的障碍。划分大经济区要着眼远景发展方向;照顾自然区域单元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协调性;考虑经济结构相对完整和专业化特点突出,要有大的经济中心和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适当照顾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等原则。对比众家方案,从而提出把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新疆、西藏九大经济区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5.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6.
分析秦岭—大别地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划分该区矿产资源经济区和测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提出该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秦岭-大别地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划分该区矿产资源经济区和测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提出该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区划是区域经济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传统聚类方法进行的经济区划不能兼顾区划单元的属性特征与空间邻接性。运用基于尺度空间理论的空间聚类方法、综合区划单元的属性特征与空间邻接性,对江西省县域单元经济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可划分为五类经济区,分别是昌九经济区、赣东北经济区、赣西北经济区、赣中南经济区和赣南经济区,区划结果与江西省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及集聚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以导致区域在许多特性上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综合法对区域的社会经济进行评价,并根据不均衡发展原理,利用Moran空间相关指数,对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空间集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淮海地区各地社会经济在数量上具有差异性,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近年来区域社会经济空间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区域非农经济发展已经体现出显著的社会经济空间分异格局。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综合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沿海地区和经济区位比较优越的地区,比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中部和南部。已经初步表现出4个非农社会经济集聚增长区,它们分别是京津冀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苏皖北部经济区。但是目前中原经济区和苏皖北部经济区核心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今后应加强其核心辐射带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和周边经济发展。文章最后根据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集聚发展战略模式,其实质就是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4,(6):76-76
<正>矿产资源是自然形成的、赋存在地下一定深度、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原料、能源的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产资源(如铁、铜、铅、锌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如金刚石、石墨等);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种类不同,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辉  彭萍 《地理科学》2008,28(2):169-172
根据江西省11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基于国内生产总产值GDP、人口规模及空间距离等因素,运用引力模型和0~1整数规划模型对江西省进行经济区划,区划结果表明,江西省可划分为4大经济区。同时就各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本文建立了城市经济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d△系和R_d链法,应用33个指标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的R型因子分析评价,并进行了不同层次d系的划分和Ⅰ、Ⅱ、Ⅲ级d△系和R_d链组建,提出了我国两大经济发展地带、三条经济开发轴线、九大城市经济区和3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的城市经济区区划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13.
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吴绍洪 《地理研究》1998,17(4):367-374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基础研究,以综合区分区域的特点。综合区划是一种自然区划的深入,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划分。文中在研究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的概念,用资源进行区域的划分,特别是对以往研究不充分的区划第四和第五级单位,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组和资源型进行合并,提出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区划。  相似文献   

14.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灰色关联度算法测度耦合状况,结合GM(1,1)模型预测演化趋势,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表明:2004~2013年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环境优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水资源条件对快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约束作用较为明显,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10 a间系统耦合度较高,处于较为协调发展的磨合耦合阶段,耦合度呈现大幅攀升后回落趋势,进一步对2014~2023年状况预测证实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呈现越来越显著的胁迫效应。研究表明,应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缓解水资源经济系统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部地区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 以形成高 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 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 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 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 发展潜力, 指出在现有人口- 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 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武汉 大都市经济区, 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 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杜湘红  张涛 《地理科学》2015,(9):1109-1115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灰色关联度算法测度耦合状况,结合GM(1,1)模型预测演化趋势,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表明:2004~2013年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环境优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水资源条件对快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约束作用较为明显,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10 a间系统耦合度较高,处于较为协调发展的磨合耦合阶段,耦合度呈现大幅攀升后回落趋势,进一步对2014~2023年状况预测证实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呈现越来越显著的胁迫效应。研究表明,应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缓解水资源经济系统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地带性差异明显,公路建设遇到的问题较多。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公路自然区划。通过区域自然环境和公路分布特点,与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问题分析,提出异同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等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细分、自下而上合并和GIS制图的方法,进行公路三级区域划分,结果是将新疆公路自然区域划分为20区及7个副区。各区公路建设的自然条件不同。鉴于自然条件复杂性及公路建设问题多样性,建议利用三级区划结果进一步划分公路建设工程的自然条件类型,使区划成果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跨越华北地台和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两大构造单元,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50多年来,全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了一批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柱产业的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也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作出了特殊贡献。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建立和谐社会的实施,资源型城市因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使用GDP、人均GDP、地均GDP作为测度因子,运用ESDA方法对2003~2013年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空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存在集聚分布,但空间差异性呈先缩小后扩大趋势,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局部差异方面,"高高"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市区为核心的中部地区;"低低"区主要集中在区内的东部、东南部并有向北部转移的趋势。集聚效应、区位条件、边界效应是影响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