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及变率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围绕大洋温盐环流的稳定性和变率,以三维原始方程大洋环流模式(OGCM)和海气耦合模式为重点,兼顾理想概念模式,总结了近年来模拟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几个主要前沿方向——大洋温盐环流的多平衡态现象、数十年/年代际变率以及百年到千年尺度的变率特性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2.
温盐环流是由海水温度、盐度差异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在气候系统中,它对全球热量输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亚轨道尺度(千年时间尺度)上,温盐环流的改变导致了一系列快速的气候变化,因此备受关注。在构造时间尺度(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古海洋记录和数值模拟揭示出,温盐环流的反转对新生代气候也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新生代,温盐环流由“南大洋深层水主控型”向“北大西洋深层水主控型”反转。这一反转改变了全球的热量输送,使得南半球强烈变冷,并有可能导致南极东部永久冰盖的形成。在这一反转事件中,热带海道的作用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气候学理论研究的十项成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20世纪气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世界三大涛动、高低指数、月平均环流、瓦克环流、温室效应、月平均环流预测、ENSO预测、时滞振子理论、温盐环流及季平均环流预测。另外,对可能成为21世纪初气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了分析,即气候预测、东亚季风、ENSO、年代际气候变率以及温室效应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受季风系统影响,热带印度洋的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在北印度洋尤其明显。但在气候平均态意义上,热带印度洋环流在赤道为东向流动,在赤道以南为西向流动,在东、西部边界分别向南、向北流动,从而与其他大洋类似,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热带环流圈,称之为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立足于此环流圈,从环流热盐输运及其气候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讨论了印度洋热带环流系统与温盐分布和区域主要气候模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情景下大西洋温盐环流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林  吴德星  周刚  陈学恩  马超 《地球科学》2007,32(1):141-146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以CO2为主)引起的温盐环流演变在未来气候系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利用基于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而最新发展的气候模式(ECHAM5/MPIOM),对3种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假设(B1,A1B,A2)进行了可靠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就大西洋温盐环流和北大西洋深层水形成的变化,以及北大西洋不同海区的温盐环流对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响应,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到21世纪末,在3种CO2排放情景下,温盐环流强度分别减弱了4Sv(1Sv=106m3/s)、5.1Sv、5.2Sv,大体相当于减弱了20%、25%、25.1%.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副极地海区表层海水变暖变淡,拉不拉多海(LabradorSea)和丹麦海峡(DenmarkStrait)以南区域的深层对流有所减弱.而在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INSea)的情况相反,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增强,通过法鲁海峡(Faro-BankChannel)进入GIN海域的高盐水增加,导致GIN海域上层盐度(密度)增加,进而深层对流加强.在A1B情景下,由于全球变暖北大西洋的深层水生成率从16.2Sv降到了12.9Sv.  相似文献   

6.
异重水在全球温盐合成环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深层对流有关。本文通过混合层低温脉冲与加入边界深洋流的异重水特性比较,提出了深层环流作用机理,并利用机理进行预测,与实测结果相符,证明了所提深层环流作用机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国外有关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近期国外有关年代际变率机制的诊断和模拟研究作了综合评述 ,着重介绍形成年代际变率的 5种主要机制 ,即热带海洋的强迫作用、中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温盐环流的作用、热带—中纬度的相互作用、海气之间的随机强迫作用机制 ,并简单阐述了作者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8.
国外有关海气系统气代际变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期国外有关年代际变率机制的诊断和模拟研究作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形成年代陆变的5种主要机制,即热带海洋的强迫作用,中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温盐环流的作用,热带一中纬度的相互作用,海气之间的随机强迫作用机制,并简单阐述了作用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9.
徐韵  陈星 《第四纪研究》2007,27(3):392-400
全新世暖湿气候背景下的代表性气候突变是发生在约8.2kaB.P. 和4.2kaB.P. 的气候突然变冷变干的事件。对于气候突变事件的出现,海洋环流被普遍认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进行过个例和机理模拟试验,但还未能对气候突变机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使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模式EMIC ( Earth-system Models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MPM-2,模拟研究了全新世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区域,淡水强迫机制作用对温盐环流以及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气候系统响应和恢复时间特征以及南北半球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海洋对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异常的强度响应敏感,海洋环流对热量和盐份的输送与淡水通量异常强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温盐环流能否对淡水强迫产生不可逆转变,当淡水通量异常达到某一阈值后可能引起海洋和气候平衡态的改变。同时还发现,在气候变化过程中,两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海洋和大气系统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首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气候平衡态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后的淡水通量异常。模拟结果还表明,北大西洋海洋的异常状况可以通过海洋、大气等各圈层相互作用传递到不同圈层和空间区域,在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响应特征。上述模拟结果对于认识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不同突变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现代气候的可能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6月26日,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在中更新世过渡期间温盐环流的危机和影响》(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crisis and impacts during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的文章指出,可能由于北半球冰盖扩张,世界各地的深海洋流热能移动减速或可能已经停止。该研究通过测量北大西洋海水中钕元素的比率来推断洋流推动水的流动距离。研究人员基于古代浮游生物的外壳吸收海水的时间信号,判断大约何时洋流会变得更  相似文献   

11.
北极海冰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培基 《冰川冻土》1996,18(1):72-80
最近有关北极海冰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的研究发现,北冰洋边缘海域大洋深水的形成与海冰发育有关,海冰冻融过程对盐度层结具有重要影响,海冰变化可引起盐度突变层的灾变和热盐环流的突然停止,热盐环流的变化与北大西洋海冰10年际变化相联系,北大西洋气候的不稳定性与热盐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北极海冰-海洋-大气间耦合作用,使北极海冰构成了北大西洋和全球气候反馈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极地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循环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从最初研究极地海冰的强度和承载力到目前海/冰/气相互作用全球气候耦合模型的建立,使海冰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研究领域主要有:海冰及其表层雪的物理特性和过程、海冰区域生态特征、海冰区与气候相关的反照率和物质平衡研究以及海冰气候耦合模型等大的领域.模拟显示,21世纪因为全球变暖,南北极海冰都将减少.海冰和全球气候系统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极地海冰的厚度季节性区域性分布问题、极地海冰边界及范围变化趋势问题、生消关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冰间湖的作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进展》2014,29(1):15-22
By illu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the scientific data, a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ata for the earth system research has been proposed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limate change studies.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for the recent 10 years have been reviewed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observation datasets and assimilated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pointed out. Furthermore,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sharing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4.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自中新世中期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大陆开始碰撞逐渐形成。上新世早期演化成为具有统一形变、运动和动力体系的构造。其与澳大利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连环式旋卷构造是一个构造整体,可以归入一个构造体系。探索认识这一巨型构造体系因其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的演变,全球大洋温盐环流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其导致了区域乃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环境剧变。认识李四光教授的科学思想和构造体系需要沿着其思想脉络,从更广阔的范围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发展与模式比较计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国际大型外场观测试验的成功实施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气候模式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复杂程度和模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目前已成为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形成及变异、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化等的有力工具。对气候模式(包括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以及区域气候模式)的主要发展进行综合评述,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模式比较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6.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ch fields currently, which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cience, in this paper we took the SSCI and SCI databases as data sources, collect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since 1900 based on the key word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made som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 of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research topics and hot sp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began in the late 18 th century and early 19 th century, and the academic debate about global warming and global cooling started in the early 1970s.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s and projects led by a rang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governmental bodies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have long been the core countries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papers has risen rapidly in the last decade. The intensity and scop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climate model/modeling, climate simulation, climate policy, climate sensitivity, climate change impact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rate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地区特殊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格局和变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东亚、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环流形势和异常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于2010年9月启动了"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旨在开展青藏高原环境、地表过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综合交叉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机制,提出前瞻性的应对气候变化与异常的策略,减少其导致的区域自然灾害的损失。项目实施近3年来,开展了青藏高原首次"星—机—地"综合立体协同观测试验和大规模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试验。在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和能量通量方法,高原地区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结构,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及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和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青藏高原春季感热源减弱及其对亚洲夏季风和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以及极高海拔地区土地覆被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18.
马浩  李春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2):140-146
南大洋淡水通量在古气候演变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南极融冰事件使南大洋淡水通量成为气候学家关注的焦点。从南大洋淡水通量异常对热盐环流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以及异常信号传播路径等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各种海洋—大气耦合数值模式的已有研究结果,总结了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对目前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全球变暖背景下这一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