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不同航天摄影测量传感器的摄影测量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光学框幅相机胶片摄影、光学相机CCD线阵摄影、微波雷达成像的摄影测量现状以及各自的摄影测量性能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天绘一号”传输型摄影测量与遥感卫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松明  李岩  李劲东 《遥感学报》2012,16(S1):10-16
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技术特点、研制历程和应用概况, 重点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 以便用户了解、熟悉“天绘一号”卫星, 更好使用其各种影像产品, 更好发挥卫星的应用效能。“天绘一号”卫星摄影定位与测图系统采用LMCCD(Line Matrix Charge Coupled Device)测绘体制, 由前视、正视和后视3台全色CCD相机, 3台星敏感器以及1台GPS接收机组成;其中正视相机焦平面上还设计有4个小面阵CCD器件, 用于提高摄影定位的高程精度。卫星摄影测量基高比为1。卫星通过一个高强度、高刚度和高稳定度的测绘光学平台, 将3台测绘相机、3台星敏感器和1台多光谱相机集成为一体, 满足了测绘任务对星敏感器与相机间几何角度关系的高精度及高稳定度要求。在轨测试结果表明, 卫星摄影定位精度优于任务指标要求, 可满足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测制全球1:50000比例尺地图要求。  相似文献   

3.
航天星地相机主光轴夹角的在轨动态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航天摄影测量中对星相机和地相机的主光轴间夹角进行在轨动态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成像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遥感和摄影测量领域。根据新型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系统主要特点及高分辨率卫星测图的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以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光学航天传感器几何建模与DEM生成”专题中的51篇文章为参考,总结了目前典型的光学卫星影像(主要是IRS—P5和ALOS/PRISM)的几何建模方法,影像匹配与DEM提取方法以及光学航天传感器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LMCCD相机卫星摄影测量的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LMCCD相机(线阵—面阵CCD组合相机)的概念和实现的基本条件,并以影像数字模拟方法显示LMCCD推扫摄影的影像,以及利用这些影像生成DEM和等高线。同时还利用数字模拟的方法生成LMCCD相机卫星摄影测量的数据,应用"等效框幅法(EFP)"平差,讨论了LMCCD影像在无地面控制的摄影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在卫星摄影测量中,目标定位和制图对高程精度要求不同,制图要求高程误差必须严格符合规范。本文以前方交会为基础,推演了框幅相机近似垂直摄影、交向摄影以及CCD线阵相机推扫摄影高程精度估算公式,可供卫星工程制订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线阵CCD航天摄影测量相机是国际上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一代传输型数字式航天光学遥感器,与常规的航天立体测绘相机在构像原理上有较大区别。本文简要介绍了三线阵CCD相机的成像原理和摄影测量处理技术,主要就三线阵CCD相机设计中应考虑的摄影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主要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卫星、深度相机等新型搭载平台及各类新式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摄影测量行业迅猛发展,传统的摄影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行业生产和实践需求。为此,结合传统摄影测量学与新技术,探讨了开放式摄影测量课程教学新思路,并引入了计算机视觉、卫星摄影测量学、激光雷达及相机融合等新课程内容,以期提高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内容,进而适应行业新发展的要求。这对《摄影测量学》的教学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与理论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线阵近景测量相机以大视场、高精度和高效率等优点,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Ko-dar公司KIL-14403线阵CCD作为线阵近景测量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具有像素多、灵敏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近景数字摄影测量相机的要求。因此,针对KIL-14403线阵CCD设计了线阵近景测量相机的数码机背电子电路,完成了原理样机研制。经过实际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为近景摄影测量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数字摄影测量相机的关键部件。  相似文献   

10.
“天绘一号”卫星工程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括“天绘一号”卫星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卫星系统的使命任务;介绍了卫星系统和相机载荷的能力与技术参数;重点阐述了“天绘一号”卫星无地面控制条件下的摄影测量关键技术, 包括LMCCD相机体制、航天摄影测量相机参数在轨标定技术以及无地面控制点条件的三线阵EFP影像平差技术等的运用, 通过工程实践, 达到了工程技术指标要求;最后介绍数据应用情况, 提出“天绘一号”卫星的发展设想, 为了解“天绘一号”卫星工程提供了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天文测量中减弱大气折射影响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折射是对天文测量精度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至今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只能尽量减弱。因此,处理好大气折射改正,是提高天文测量精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中分析了大气折射的特点.介绍了传统天文测量对大气折射的处理方法;研究并实现了新的处理大气折射的方法,给出了具体解算公式。新方法的应用,使天文测量的效率、精度都得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三角高程测量中大气折光改正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高程测量因大气折光影响而使精度受损。介绍从测定大气温度、压强入手,确定大气折射率、求出大气折光差角,从而消除大气折光对三角高程测量的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气湍流理论,严密推导出折射系数、折光角、折光曲率等折光公式。这些折光公式综合考虑了普热通量、云量、地面潮湿度等多种气象参数,更能贴切地反映大气折光的影响。最后,通过采集数据对公式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符合湍流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刘念  盛新蒲 《测绘科学》2012,37(6):26-28,36
大气折光是测绘领域数据采集时的主要误差来源之一。本文从大气折射率与大气密度的关系入手,论述了大气折光的两种形式,详细分析了大气折光对天顶距测量和光电测距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了在温度梯度逆转时刻进行观测可以有效地削弱大气折光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气传播延迟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主要误差源,特别是在低高度角的观测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此,大气折射改正的研究仍然是当代新空间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完善大气折射理论不仅可以改善新技术的归算精度,而且有希望降低仪器的观测截止角,提高仪器的使用效应。详细地综述了对流层大气折射延迟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探讨了对不同精度要求和不同高度截至角的VLBI观测可以采用的大气折射延迟模型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通过测定垂直温差进行光电边长大气折射改正的方法。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小光电边长中气象代表性误差的影响,它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大气折射改正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气传播延迟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在射电波段中性大气延迟的影响可从几米到几十米变化 ,即使通过目前某些模型的修正 ,也不能完全消除大气的影响 ,特别是湿大气部分由于变化随机性强 ,很难用模型估计。本文研究了在球对称大气模式下 ,与余误差函数形式相联系的中性大气折射延迟的母函数 ,讨论了与其有关的一些展开式 ,并对各种映射函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大气折光对水准测量的影响是目前最重要且很难消除的误差之一。由折光影响产生的系统闭合差可能超过随机观测误差,那么在沿相同水准路线作重复观测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同符号闭合差。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分析闭合环统计性质,从而提取出大气折光可能影响大的测段的方法。为了定量分析大气折光对水准观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不测温差的大气折光改正方法,对提取出的测段进行折光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折光对部分测环的水准环闭合差有系统性偏离影响,部分测段大气折光影响与地形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大气折射是角度测量的主要误差源,也是实现精密全站仪标称精度的主要障碍。文中通过分析大气对角度测量精度的影响,讨论了利用气象元素直接计算大气垂直折光角和利用对向EDM三角高程测量结果反演大气垂直折光角的方法,同时还讨论了观测垂直角的适宜时间问题。采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削减大气折射对垂直角观测结果的影响,保证垂直角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To facilitate the calculation of atmospheric refraction from radiometeorological sounding observations, the coefficients of refraction for light and microwaves have been expressed in the general form k=A.p+B.U+(C·p+D·U) dt/dz+E·dU/dz where p is total pressure, U is relative humidity and A, B, C, D and E are tabulated functions of temperature t. Three-place tables are given in metric units for the temperature range −10°C to +30°C. The paper includes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variation of refraction with weather, and outlines computation procedures for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 of long lines on the basis of radiosond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