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观察涤痰醒神针刺法治疗痰热内扰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涤痰醒神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温胆汤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3周后测定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在治疗3周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与治疗1、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痰醒神针刺法和温胆汤均能提高痰热内扰型更年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涤痰醒神针刺法的早期效果优于温胆汤,但两者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朱琏新设穴反应点在项痹病患者中的表现形式,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该穴治疗项痹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将90例项痹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90例非项痹病患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双侧新设穴的形态学改变和痛阈改变,包括新设穴体表皮肤色泽改变、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皮下硬结、压痛等指标,统计2组阳性反应的例数,比较2组阳性反应出现率。结果:观察组两侧出现穴位皮肤隆起、皮下硬结、指按压痛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新设穴体表形态学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6.7%;新设穴痛阈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91.1%,对照组为11.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痹病患者新设穴体表阳性反应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抑郁水平及睡眠率的影响。方法:将围绝经期失眠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1、2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及睡眠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及睡眠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1、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抑郁情况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降足少阳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24 例。治疗组采用清降足少阳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定量表评分以及2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复发率。结果:2组各有1例未完成3次治疗,予以剔除。治疗3次后,痊愈率治疗组为92.68%(114/123),高于对照组的76.42%(94/123);治疗10次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16%(74/123),高于对照组的35.77%(44/12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颈性眩晕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痊愈患者复发率治疗组为24.32%(18/74),对照组为50.00%(22/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取胆经穴为主的清降足少阳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能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提高颈性眩晕量表评分,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针刺手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石氏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主穴取委中、肾俞、大肠俞、阿是穴,配穴取膈俞。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1周后复诊。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复诊时腰椎功能评分量表(JOA)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评价安全性和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37/40),对照组为77.5%(3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评分治疗后、复诊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氏针刺法针刺委中穴治疗血瘀型LDH急性发作,相对于常规针刺法,在提高腰椎功能、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六阳经首尾穴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六阳经首尾穴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量表(FMA)评分和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脑血流灌注参数(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高峰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2、4周后NIHSS、BI、FMA、OH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高峰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以及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针刺六阳经首尾穴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减轻残障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肩腰腿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结合药酒外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9.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随意饮水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1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 例)和对照组(35 例)。对照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吞咽随意饮水方案治疗。采用日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吞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体质量指数变化情况评价患者营养状态。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32/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体质量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吞咽随意饮水方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1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 例。治疗组采用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喷嚏、鼻塞、流涕、鼻痒)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67/72),对照组为76.06%(5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42/46),对照组为76.1%(35/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少,疗效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产后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 例产后肥胖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5 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2组取穴相同。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腰围、臀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35/35),对照组为88.6%(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质量、BMI值、腰围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2组臀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患者的体质量、腰围、BMI的改善程度明显,可获得理想的减肥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对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CE)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 例血虚风燥型C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例。治疗组予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65.0%(13/30),高于对照组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及IL-4、IL-6、IFN-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可降低血虚风燥型CE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 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予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头痛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脱落3 例(其中治疗组1 例、对照组2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30/31),对照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头痛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佳,可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和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8.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过程中2组均脱落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睡眠情况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6%(25/27),对照组为77.8%(21/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确切,并且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螺旋CT和医用扫描仪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颈托配合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70 例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旋转拔伸复位后佩戴普通颈托固定制动。治疗组在对照组手法整复的基础上,佩戴三维重建3D打印颈托。2组均手法整复,每周1次,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比较2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DI)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因不适中止2 例,失访1 例,完成本研究共32例患者。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因不适中止1 例,失访1 例,完成本研究共33 例患者。愈显率治疗组为78.12%(25/32),对照组为54.55%(1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NDI评分均减少,其中治疗后3个月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颈部僵硬疼痛、颈肩寒凉、头沉重、上肢麻木症状积分均减少,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及正坐位旋转拔伸复位后,配合基于螺旋CT三维重建的3D打印颈托固定制动,与普通颈托辅助治疗相比,短期疗效相似,远期疗效更佳,在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优,颈部稳定、舒适性更佳,依从性高,适合中长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电针八髎穴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SF-MPQ-2、SF-36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F-MPQ-2量表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F-36量表评分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除SF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P、BP、GH、RE、M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细火针围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中细火针围刺法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与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中疼痛、僵硬、日常活动3个方面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与WOMAC项得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各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细火针围刺法在改善髌骨软化症患者疼痛、僵硬及日常功能方面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为主配合十宣放血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麻木症状的变化。结果:麻木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indmark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疗法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肢体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