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声测管对钻孔灌注桩检测的各种影响,并结合试验,分析讨论声测管的选材。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以来,对处于高寒地区的永久冻土隧道之一的风火山隧道的质量状态首次进行了无损检测。风火山隧道处于高寒永久冻土区,隧道全部处于冻岩中,两端洞口主要为砂岩与泥岩,并且为富冰冻土。受到季节性冻融的影响,隧道病害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衬砌裂缝,漏水涌水,衬砌酥松剥落。为了准确地掌握风火山隧道衬砌结构质量状态,本文首次应用于风火山隧道衬砌结构的质量检测。该检测设备一改传统破坏式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捷、无损、灵活的特点。通过对现场数据处理分析,可以精确探测衬砌厚度,查明衬砌背后存在的空洞和回填不密实区域。检测结果表明,隧道在高寒恶劣环境中,衬砌总体外观质量尚好,但是在两端洞口段有渗水现象;衬砌背后空洞缺陷等级为严重地段测线长度为20m,等级为极严重地段测线长度为98m;衬砌背后回填不密实缺陷等级为严重地段测线长度为41m,等级为极严重地段测线长度为33m。检测结果与实际病害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吴侃  刘景龙  赵宏权 《世界地质》2003,22(3):274-278
钻井液粘度对气测录井影响较大。对不同钻井液体系在不同粘度下气体检测的实验研究分析,得到了不同钻井液体系的气测全烃检测对比关系。通过不同体系粘度使用范围的优化,确定最佳粘度值,以天然气检测解释标准为例建立了不同钻井液体系的录井气体检测解释标准。实际应用表明,不同钻井液体系的气测录井资料的校正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从反射波法小应变桩基检测过程中对最终测试结果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在应力波反射波测桩过程中,影响检测效果的几种因素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水泥土桩强度的影响因素和低应变动测与水泥土强度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就低应变动测法在水泥土桩质量检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对水泥土桩工程质量检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曾文伟 《铀矿地质》2003,19(4):252-254,241
本文对水泥土桩强度的影响因素和低应变动测与水泥土桩强度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低应变动测法在水泥土桩质量检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自平衡法是基于静载荷试验发展而来的建筑桩基检测方法,它可以快速检测隐蔽桩体的极限承载力。文章阐述了自平衡法测桩技术,并通过工程实例,论述了试验桩现场自平衡法实测效果,同时与预估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了自平衡法测桩技术中荷载箱位置的设置对于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文章还对自平衡法检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低应变动测法检测发现PHC管桩的缺陷波形特征,并结合静载荷试验情况分析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低应变动测法检测发现PHC管桩的缺陷波形特征,并结合静载荷试验情况分析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解生  屈超锋 《地下水》2018,(5):238-239
宝鸡峡灌区漆水河渡槽工程分别采用了静载荷法和高应变动测法对基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判定单桩极限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通过比对静载荷试验与高应变动测法检测结果,确定采用高应变动测法是可行的,能满足工程需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谢树成  罗根明  朱秀昌  王灿发  袁松虎  邱轩  纪建达  阮小燕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9-2022062039
“四深”微生物是指深海、深地、深空和深时环境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等。人们对“四深”微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是亟待突破的地球生物学前沿领域。“四深”微生物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生命起源、界定生物圈的边界条件、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行星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贡献。随着我国深海、深空、深地等重大工程计划的推进,一系列与“四深”微生物有关的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地质微生物参与的隐匿地质过程等。特别是,“四深”环境活性氧自由基对微生物的影响、地质病毒对生物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等前沿领域都亟待突破。活性氧自由基能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以及微生物地质作用都产生重要影响。病毒引发了现代和近代诸多全球性疫情爆发,地质病毒则可能对生物的背景灭绝和大灭绝以及一些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球化学基因是近两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本文选择北京怀柔云蒙山地区两个邻近的花岗岩风化剖面(编号为B和C)来分析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和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的属性特征.剖面B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变化为51.3~58.9,WIG的范围为89.4~68.6,属于初始风化程度;剖面C样品的CIA变化为52.4~78....  相似文献   

13.
Nitrate in groundwater and N circulation in eastern Botswa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trate pollution due to deep leaching from pit latrines has caused water supply wells in eastern Botswana to exceed health limits concerning nitrate. It was deduced from the estimated intake of salt and protein by the population that, as an average, about 10 percent of the human nitrogen excretion is leached to the groundwater. This fraction was also found in southern India, where on-the-ground excretion is customary. The nitrogen circulation in general in the savanna ecosystem is not appreciably affected in spite of a large livestock density. Overall nitrate leaching is in the order of 1.5 kg N/ha/y, similar to that in another semiarid area in southern India. However, in India, there seems to be a more diffuse areal leaching from agriculture as well as from villages.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nitrate leaching could be to plant deep-rooted trees adjacent to pit latrines or to use latrines that separate the urine from the faces for a more near-surface infiltration facilitating plant uptake. Measures to minimize leaching will also lessen the rick for bacterial poll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14.
Paul L. Younger 《Geoforum》2007,38(5):828-840
Pro-poor water engineering aims to deliver water services to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n a manner that yields obvious and significant net-benefits to the poorest peopl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field of pro-poor water engineering has too often been seen as one-way (north to south), with industrialised nations exporting their supposedly superior technologies and organisational priorities to the ‘grateful poor’ in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While north-to-south technology transfer can boast significant successes, failures are more numerous, arguably due to the contrast between technocratic (northern) and communitarian (southern) traditions of water management. There is much the northern countries might learn from the southern perspective. One concrete example illustrates how direct experience of community-based, NGO-fostered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water supplies in Bolivia led to the conscious adaptation of this model for application to problems of remediation of severe contamination of streams in a former mining district in the UK. This application was highly successful,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that have gone on to tackle othe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experience has in turn prompted the testing of the low-cost,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to acid drainage treatment developed in the UK case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similar problems in Bolivia. Following further ‘acclimatisation’ of the technology, field trials proved successful and led to plans for full-scale application of the approach with community-based NGOs in Bolivia. Lessons are drawn for furth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poor, participative strategies in water management in both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with brief critical analyses of Participación Popular in Bolivia, and of both policy and polity in relation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aspects of water management in Europe.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煤地质与勘探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煤炭资源量49000余亿t,实际探明储量6000余亿t,其中可供建并使用的精查储量390亿t。由于油气资源有限,加上近年煤炭在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方面取得进展,21世纪初可望成为廉价、洁净和可靠的能源,在能源构成中重居领先地位。煤炭在中国化石能源资源中约占95%,在能源构成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煤田地质工作直加速东部勘探,突出西部找水,提高勘探程度和煤矿地质研究精度,为煤炭开发、洁净煤技术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6.
西北气候环境转型信号在新疆河川径流变化中的反映   总被引:72,自引:31,他引:41  
对新疆不同区域、不同补给类型的26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河流年径流量从1987年起出现增加趋势,天山山区增加尤其明显,其它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昆仑山北坡略微有减少.从径流变化来分析,天山山区的气候变化已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其它地区也正处在转型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全国范围内的678个气象站1951-1998年长系列逐月降水资料, 用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同时结合长江、黄河和松花江主要控制水文站同期的径流资料, 研究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降水的年内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区域特性, 最显著的变化特点是秋冬季 (8~12月) 东部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 1~3月江南地区降水有增加趋势. 气候的上述变化趋势对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有利, 该区河流径流量有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 夏季降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洪水事件的濒发, 与此同时, 降水量的年内不均匀变化, 特别是在 8~12月长时间的降水减少趋势, 导致枯水期径流的减少, 从而加剧秋冬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长江、黄河和松花江主要控制水文站6个站1~4月径流基本上表现为增加趋势, 而6~12月大多表现为减少趋势, 只有黄河上游唐乃亥站6月, 长江下游大通站7月和松花江哈尔滨站8月径流为增加; 另外, 气候变暖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宜昌站3、 4月)和黄河上游(唐乃亥站4~6月)的春季的融雪过程提前, 融雪期径流增加.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武广  王国瑞  刘军  周振华  李铁刚  吴昊 《矿床地质》2014,33(6):1127-1150
文章以大兴安岭北部内生金属矿床、海相火山岩型硫铁矿矿床和砂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其划分为7个矿床成矿系列,即:多宝山地区与加里东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钼矿床成矿系列,呼玛地区与华力西期辉长岩和花岗岩有关的铁、钛、金矿床成矿系列,伊尔施_黑河地区与华力西期花岗岩和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牙克石地区与华力西期海相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铁、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得尔布干地区与印支期_燕山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伊尔施_呼玛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铁、锌、铜、钼、钨矿床成矿系列和黑龙江流域与第四纪冲积沉积作用有关的砂金矿床成矿系列。大兴安岭北部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表明,从奥陶纪到新生代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7个主要的构造演化及成矿时期,依次出现奥陶纪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泥盆纪陆块边缘拉张环境的岩浆型和热液脉型矿床、泥盆纪—石炭纪俯冲_碰撞环境的海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石炭纪弧后盆地环境的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俯冲_碰撞_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早侏罗世—早白垩世俯冲环境的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和新生代地壳差异运动带砂金矿床。大兴安岭北部优势矿种为铜、钼、金、银、铅、锌,主攻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热液脉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冲积型和海相火山岩型。  相似文献   

19.
地层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及中国地层学可能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鸿祯 《地层学杂志》2006,30(2):97-102
对地层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地层分类、国际地层表的建立、全球地层标准剖面及剖面点进行了讨论。在各种地层分类体系中,年代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是分类中的主体,其他系统都居于补充或从属的地位。国际地层表是地质学的基本文件和地学研究的主要参照,其建立的基础应是地史上关键性地质事件的记录,其方法应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划分的建立标准应是一致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制订的GSSP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所定点位不够稳定,点位以外无法对比,在实践上和认知上都有不足。可考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寻觅接近等时的物理界面取代剖面点作为地层界面。在中国地层研究方面,以三次全国地层会议为准,分阶段概括论述了半世纪以来做出的主要成果。对今后中国地层研究的可能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是:应从系统论、整体观和复杂性观点的高度开展多学科的融合,共同解决地层的时空关系和划分对比等复杂问题;应当扩大服务面和扩展研究面,着重开展以古环境和古气候为中心的地层研究,协助解决与经济建设中的资源与环境两大主题有关的地质课题;制订2008年后的中、长期规划,改进GSSP程序,持续完善《国际地层表》这一永恒任务;开展高分辨率、高精度地层学研究,建立融合及协调多种分支学科的综合地层学;扩大地层学对整个地球科学的服务,使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南疆近60 a来冰雹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冰雹是新疆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利用新疆南疆各地州1949-2008年发生的冰雹频次及其造成的受灾农田面积、 经济损失、 死亡牲畜等资料, 分析了南疆冰雹频次时空变化特征及各县市雹灾灾情.结果表明: 南疆冰雹发生频次近60 a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发生频次较低, 1986年开始发生频次显著上升, 至1991年达最高值, 由1996年起又减少到2003年谷底.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3-10月, 其中6月频次最多, 年均3.6次, 其次5月为3.1次. 巴州、 阿克苏、 喀什和克州以春末到夏季型降雹为主, 和田以春季型降雹为主.冰雹一天之内多发生在白天到傍晚时段, 持续时间多为1~20min. 南疆冰雹空间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山脉的背风坡多于迎风坡, 山间盆地多于开阔平原.对各地州而言, 阿克苏冰雹发生频次最多, 属于严重雹灾区; 喀什和巴州次于阿克苏, 属于重雹灾区; 克州与和田冰雹发生频次较少, 属于中雹灾区. 冰雹受灾农田面积和经济损失随着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加, 而且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 建议加大防雹投入力度, 建立人工防雹系统, 以减少雹灾损失, 遏制工农业发达地区雹灾损失严重和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雹灾损失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