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以阜新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冶  张哲  修春亮 《地理科学》2011,31(7):850-857
作为煤炭工业城市,阜新市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中,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及演变特征与国内外通常关注的综合性中心城市的案例均有所不同。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得到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即贫困人口、"体制内"就业人员、(原)矿业人口、私营及个体从业者以及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居民等;利用改进的区位商方法结合GIS制图,展示了5个主因子的空间集聚状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提取出"体制内"就业人员聚集区、原矿业人口他转移地区、原矿业人口自转移地区(私营及个体从业者聚集区)、待改造棚户区、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区等5类社会区;最后根据这5类社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抽象出了转型中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简化模型。探讨了阜新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认为原矿业人口的转移、铁路的分隔作用、资源开发的阶段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煤炭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职业分化的体制因素等是促使阜新市独特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微博数据的北京市热点区域意象感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谢永俊  彭霞  黄舟  刘瑜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9):1099-1110
“城市意象”研究对城市文化感知、城市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产生了大量城市内包含有文本和地理位置等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涉及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开展城市意象的综合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2016年北京市带位置签到的新浪微博数据为例,在空间聚类发现热点区域的基础上,采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与文档主题生成模型LDA两类典型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挖掘城市不同热点区域的主题,以感知北京市不同热点区域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人群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热点区域高频主题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深度挖掘北京市的总体意象。研究表明,运用文本挖掘及地理大数据分析的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能及时感知人群在城市不同场所的活动、态度、偏好,从而揭示城市的社会文化及功能特征,是对刻画城市物质形态的城市意象五要素模型的重要补充。此外,以北京市热点区域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对现实中的城市特色传承与空间品质塑造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厘清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发展脉络,论文基于多种类型资料,梳理了1980—2021年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的专业、沿革、停办数据,从类型、增长、分布3个层面讨论其发展过程,并探讨其当前主要问题。研究发现,近40余年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发展有如下特征:① 主要分布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且高校涉及综合、师范、工程与矿业等11类高校;② 地理学专业数量及其在机构中地位的差异使之有必要区分学科机构与专业机构;③ 数量增长包括1980—1998年稳定增长、1999—2009年快速增长、2010—2021年波动增长3个阶段,并主要受高校地理院系增长的影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高校地理院系增长又有差异;④ 分布演变可分为与数量增长时段相一致的省级稳定扩展、省级与地市级双轨快速扩展、省级与地市级双轨缓慢扩展3个阶段,不同类型机构空间分布及扩展态势也存在差异。当前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机构已形成学科机构为主体、专业机构为扩展翼的发展态势,但有必要加强学科认同和学科共同体建设,以避免多样化发展可能引起的误解,改变仍然存在的高校学科院系“名实不符”现象,降低高校专业院系停办风险。  相似文献   

4.
柯文前  陈伟  杨青 《地理研究》2018,37(9):1832-1847
在“流空间”理论的影响下,强调要素连接性和空间关联性的城市网络成为指示区域空间关系的核心视角,探讨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将能为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苏省2014年日平均的高速公路流数据为依托,刻画城市网络的宏观格局与层级特征,利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城市网络进行空间剖分并挖掘潜在的关联结构。研究发现:① 江苏城市网络宏观格局的空间构造呈现出类似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分散性特征,可大致辨别内部发育出多个不同的子网络系统;② 城市节点和联系轴线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城市等级的重要性与节点本身的社会经济属性、地理区位等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轴线层级与地理距离具有明显的空间交互叠加作用;③ 社区发现算法对网络的空间剖分共识别出包括苏锡常社区、宁镇扬泰社区、通盐社区、连云港社区、宿淮社区和徐州社区等6个在空间上相连且边界清晰的“城市社区”,具有一体化效应、邻域效应、行政区效应、袭夺效应和置换效应等五个具有典型性的区域效应;④ 依据社区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可凝练出双核—多核交叉型、双核—单核交叉型、单核—多核交叉型、单核—单核集中型、双核—多点分岔型、单核—多点分散型和多核—多点分散型等7类空间关联结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矿业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矿业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空间会呈现相应的演变过程和格局,城市经济的转型也必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响应.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受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是基于自然资源与产业转型的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研究对象之一.选取中国33个公认的典型地级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提取空间结构数据进行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的计算与统计分析,力图总结我国矿业城市对比其他类型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矿业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度较低,发展呈分散态;矿业城市空间的边界比较复杂,呈不规则状态;矿业城市紧凑度与边界维数呈负相关;矿业城市空间形态受城市发展阶段、有无依托、其他组织的人为规划等因素影响,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矿业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城镇发展的理论探讨: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意见咨询与定量方法的结合,探讨了干旱区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a.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干旱区城镇发展的渊源;b.水资源是干旱区域镇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但并不能解释干旱区城镇发展一般的规律性;c.应重视科技水平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平军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8):1478-1491
城市收缩是中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个新现象,给传统基于“增长情景模拟”的区域—城市规划范式和发展认知论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构建城市收缩“中国化”理论分析框架也由此成为学术界和规划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话题。据此,论文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分析:① 系统梳理城市收缩概念的由来、城市收缩与城市增长、城镇化,以及与本土化、国际化的关系认知,指出城市收缩与城市增长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2个方向互异的过程产物,也是一个嵌入全球化而根植于本土化的结果产物,研究中应避免“就收缩城市论收缩”;② 辨析与界定城市收缩与收缩城市的概念内涵,指出当前收缩城市识别标准的不统一,源于城市收缩与收缩城市概念混淆、概念重现象描述而忽视要素—效应的发展关联;③ 从研究范围、研究时段、界定标准和研究背景与区情差异性等方面对城市收缩内涵的“中国化”进行了初探,提出以城市建成区为研究范围、以10年为考察期、以综合取代单一人口指标构建收缩城市识别标准与方法体系,立足区域关联剖析、预测与响应收缩城市等内容与形式来落实“中国化”城市收缩内涵; ④ 基于产权区域、场势理论、区域关联与区域差异性构建中国语境收缩城市研究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结果以期抛砖引玉唤起国内广大地理学者对城市收缩研究的“中国化”进行深入探讨,为世界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辽源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那伟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9,29(5):666-672
脆弱性理论是研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重要理论工具。将脆弱性应用于矿业城市经济系统研究中,提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内涵。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分析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1990~2007年共18个评价样本,对辽源市经济系统敏感性、恢复力、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外典型矿业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受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是基于自然资源与产业转型的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研究对象之一。文章选取国外四个典型矿业城市美国休斯敦、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和美国匹兹堡,对其转型战略与空间发展战略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矿业城市的借鉴与启示:制定城市与区域统筹发展政策;制定促进矿业城市转型的产业调整政策;规范矿业城市转型的环境保护政策;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的转型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创建企业创业园或产业基地作为转型的空间载体,重点关注对外交通联系的构筑以提升区位条件,以物质景观改变实现文化转型,负责处理和解决衰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污染闲置场地的重新有效利用问题,将国土整治规划与城市转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王尚义  董靖保 《地理研究》2001,20(3):347-353
通过史籍研究与实地考察,证实了统万城的兴废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军事原因,同时也有自然环境演化的因素。统万城只是偏居毛乌素沙地一隅的人文活动的烙印,其兴废与整个毛乌素沙地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城市职能空间结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城市职能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城市职能空间结构优化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地域的快速拓展引起了各城市职能地域之间空间关系的较大变化,文章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青岛市城市职能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而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囚。最后,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青岛市城市职能空间结构的现实基础,提出了青岛市城市职能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甘肃省金昌市(镍矿城市)建成区的土壤重金属调查研究,揭示了其重金属来源、污染现状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当地主要矿产品Ni和Cu两种重金属的土壤污染最严重,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III级标准比较,样品Ni和Cu的超标率分别为70%和57%,污染面积分别为26 km2和24 km2;土壤As和Cd污染主要集中在矿冶区和尾砂库附近,居民区土壤污染程度低;土壤Cr污染出现在尾砂库和采矿区附近,污染面积为3 km2。在城区土壤中,Co、Cu、Cd、Pb与Zn的污染来源及空间分布具有相似特征,而土壤As污染与Ni污染特征相近。Nemero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矿冶区、北部尾砂库和西南角采矿区,城市居民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
The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s is composed of a regional central city,a port city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 in certain regions.In general,this spatial structure could be found in most of the coastal regions or regions along big rivers.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the dual-nuclei struc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omp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 city and the port city.The “marginal function” of the port c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entral city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On the one hand,drainage area is the main natural gr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e;therefore,we can build a theoretical geographic structure that is based on the drainage area.On the other hand,vicissitude of the coastline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e.It is especially meaningful if we can notice this when we examine deeply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elta.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以济宁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申玉铭  杨彬彬  张云 《地理研究》2006,25(3):430-438
在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市的实例,对济宁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拟合分析,进而对济宁市生态环境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结果认为,济宁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体现在煤烟型空气污染突出、水污染严重、采煤塌陷地日趋扩大、整体生态环境脆弱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济宁市应以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因区进行生态保护与管制,做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与示范,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使其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逸才 《地理研究》2019,38(8):2058-2067
市管县体制确立以来,地级市成为了中国统县政区的主体。虽然统县政区与辖县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但现今存在的市县同城而治现象与少数民族自治州城市的管理模式,使一些市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不甚明晰,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附郭县制度。中国传统的行政区划体系中,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一直比较模糊,二者主要依靠附郭县建立起长效的空间联系。清末以后,附郭县被大量裁撤,随着城市型政区和市辖区兴起,传统的由附郭县管理城市的“城乡合治”模式走向“城乡分治”。20世纪,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逐渐完成了历史演替,走向界线化、明确化的方向。新时期的行政区划改革,尤其是市县空间隶属关系的优化,应充分考量中国发展实际,重视中国政区发展的历史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竞争力要素出发,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阐述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由微观层面的旅游产品竞争力、中观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表现在宏观层上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竞争主体、竞争对象与城市竞争力均不相同的观点。“旅游吸引物”内容的宽泛性及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与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高度重合,因而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应致力于该产业的核心能力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界定“城市旅游”的范畴、区域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尺度,才能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更有针对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南翼绍兴县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归纳了其城市化的特征,说明该县也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特征。作者认为,在后发展国家,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半城市化现象;这类地区的小城镇还将经历“自下而上”逐步逐级的集聚发展;分散状态的半城市化的行政区需要加强其中心城市建设,但需与上级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不宜构造超越其服务区域的大型城市。  相似文献   

18.
利用信息熵、灰色关联等分析方法对岳阳市2009—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绩效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岳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的大幅增加以及园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的减少;2空间上,岳阳市各地区信息熵存在较大差异,中心城区信息熵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熵值呈正相关;3岳阳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逐年上升,其中经济绩效对综合绩效的带动作用最明显,公平绩效则相对滞后;4与土地利用绩效相关性最显著的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但关联系数都较低。  相似文献   

19.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border citi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globally. This is partly due to neoliberal globalisation,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a ‘borderless world’ and partly to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 Darwin,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NT), is on the northern coast of Australia, bordering its overseas Asian neighbours. Far away from the main Australian population centres in the south, the city grows slowly, relying mainly 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vestments,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defence programs in the north. The rise of Asia, as well as Australia's increasing economic reliance on Asia, ha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Darwin's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economies has resulted in growing global investment in resource extraction in NT. Asia, though, has been seen as a key threa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Australia. This national sensitivity is underpinned by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 in which Australia is deeply involved. Australia has tight border control regimes and a growing military presence on the northern border area.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se co-existing but contradictory dynamics have reshaped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Darwin City. The consequential social and spatial patterns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