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岳文  刘晓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05,29(12):31-34
以11个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家系为材料分别在12,16和20℃养殖40d,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温度和家系的相互作用对壳长增长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采用线性回归模式对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温度互作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基因型的壳长增长率对环境温度的响应模式和对环境温度的灵敏度程度上所表现的序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使用表层海水作养殖水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养成池,整个养成阶段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33种,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的种类最多,为14种。在一个使用沙井水作养殖水的杂色鲍养成池周年研究中,共观察到浮游纤毛虫24种。2类养成池的纤毛虫优势种都是尾丝虫(Uronema sp.)、钟虫(Vorticella sp.)和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虽然后者养殖用水为沙井水,但养殖密度较大,水体交换量稍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含量高,嗜污性纤毛虫得以大量繁殖,其密度较前者高一倍。在养殖用水取水海区——红海湾近岸表层海水中,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27种,其中砂壳亚目(Tintinnina)纤毛虫16种。受水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影响,养成池与取水海区砂壳虫的种类组成和密度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鲍的养殖形式,目前主要有浅海筏式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以及海底养鲍等。1海底养鲍及其优点所谓海底养鲍,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方法、将人工鲍苗投放于事先选择好的海区底部,让其自然或半自然生长。其优点是:1.1投资少它不用像工厂化养鲍那样需建设水、气、暖配套的大型生产车间;也不用像筏式养鲍那样需要购置大批的根橛、筏架、网笼和浮漂等养殖器材。其生产投资较其他养鲍形式少。1.2成本低海底养鲍靠自然潮汐进行水交换,不需用提水设施;所用器材、饵料和人工也都寥寥无几。1.3安全可靠养殖对象处于海域的底部…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养殖海马(Hippocampus)卵甲藻病的发病流行规律,并研究其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养殖海马在自然水温23℃以上时易发生淀粉卵甲藻病,致病死亡主要原因为淀粉卵甲藻抱囊附着在海马的鳃部引起海马呼吸困难。从而导致海马缺氧。采用含Cu^2+药物可以一般预防和治疗海马淀粉卵甲藻病。流水及网箱养殖海马不易发生此病,也是较好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3,(11):46-47
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由于鲍鱼天然产量很少,所以价格昂贵。目前,很多产鲍的国家都在发展人工养殖,我国也不例外。当前,国内养殖鲍病害严重,鲍苗难培育,养殖成鲍生长缓慢,存活力低下,而种质退化、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和养殖技术不当等是造成以上危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室内养殖皱纹盘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北方在室内水槽进行皱纹盘鲍的工厂化养殖已较为普遍,但也存在着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病害致死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鲍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就与之有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鲍苗①的健壮程度养殖用鲍苗健壮与否,与亲鲍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为保证亲鲍质量,除考虑选择性腺发育良好、足肌敏捷无损伤的个体外,还应注意亲鲍栖息地的分布密度与个体大小组成,应当在鲍的自然栖息密度大、个体大小组成呈正态分布的海区采捕亲鲍。如果海区鲍的自然栖息密度小、个体大小组成不规律或只有大个体的鲍,说明该海区潜在着…  相似文献   

7.
耳鲍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经过1a的养殖实验,研究了耳鲍(Haliotis asinina)在海南省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发现室外水泥池池底波纹板流水养殖,其生长速度快,年平均壳长增长率为75.5%,成活率高达83.3%,比我省主要鲍鱼养殖品种九孔鲍和杂色鲍年平均壳长增长率分别高了13.8%和13.5%,成活率高了31.7%和30%,同时证实耳鲍不适合室内目前通用的工厂化笼养。  相似文献   

8.
皱纹盘鲍对河流弧菌-Ⅱ苗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1993-1995年,用免疫法防治皱纹盘鲍脓疱病,河流弧菌-II分离自大连水产养殖公司,太平洋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患脓疱病的皱纹盘鲍;健康皱纹盘鲍,由大连水产养殖公司石庙苗种厂提供,鲍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吞噬实验,取健康皱纹盘鲍的血淋巴与肝素和菌液铵一定比例混合后,置湿盒内37℃培养30min,取一滴涂片,吕氏液染色后观察,用该病原菌制做菌苗,大量扩增病原菌,用0.1%-1.0%的甲醛洗下菌苔,处理  相似文献   

9.
聂宗庆 《海洋科学》1995,19(5):32-32
福建省自然海区仅有杂色鲍分布,以东山县略多,其北至连江县海区少见。福州市水产科研所科技人员,先后于1986年12月从日本长崎引进盘鲍(日俗称黑鲍);1990年5月从大连引进皱纹盘鲍;1991年11月从台湾引进九孔鲍;再以本地的杂色鲍,在福州海区同时进行了4种鲍的生长、养殖与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当地的杂色鲍生长极为缓慢,经3a喂养平均体长仅为3.1cm,体重才2.9g。因而不宜作为养殖对象。(2)台湾的九孔鲍在福州市夏季生长很快,其他季节很少生长或完全停止,需2a才达到5cm以上的商品鲍…  相似文献   

10.
在天津地区对2.2 cm左右规格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进行试养殖,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笼养与砖养)、两种养殖密度下鲍的存活与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换水频率和不同饲料形状对鲍的生理状态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养殖1个月后,笼养下的鲍存活率(74.4%)低于砖养(84.0%),且低密度养殖下鲍的存活率更高;随着换水频率的增加,鲍的摄食量逐渐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均呈减少的趋势;投喂不同形状饲料的组别间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差异显著。因此,砖养模式更适合于作为天津地区鲍养殖的模式,并且降低密度、提高换水频率有助于改善水质,改良鲍的摄食、存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