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高精度重力测量资料处理的数学模式为基础,叙述了用于LCR重力仪标定和重力网平差的软件包ACGN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对重力仪精密标定和重力网最优平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实例计算表明:高精度重力测量资料的处理,不仅与所选数学模式有关,而且与具体计算穷案有关;ACGN系统正是一个高精度、高效率处理精密标定重力仪、平差各类重力网观测结果的通用软件包。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动态平差理论,运用线性、非线性变化的两种平差数学模型,对唐山水准网的12期(1967—1979)复测资料进行了各种方案的平差计算。 本文利用平差参数的统计假设检验,对唐山网震前9期平差结果进行了单点检验(t检验)和整体检验(平均间隙法和线性假设法),并划定了震前各个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区。 最后,本文仅从形变大地测量角度,探讨了唐山大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病态模型平差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由于模型病态将引起平差结果的摄动,而根据Тихонов的变分正则化理论可构造出一种抗摄动的平差方法.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实验证明,只要合理的选择正则化参数α,就可使平差结果的均方误差比传统的最小二乘估计小,从而改善平差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南美州“A—B—C”(即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高精度重力测量剖面的资料处理提出一种大段差和小段差分离进行平差的方法。首先处理每个城市小段差的资料,通过对比单台仪器的小段差平差的残差,识别并剔除极少数的大误差观测,然后用全部仪器的资料进行平差以确定小段差的重力差。在此基础上,用小段差平差的结果把连续两个城市的大段差观测换算到对相应城市所选取的基本点上,用这种只保留连续两个相邻的大段差基本点的资料,对全部仪器的观测进行平差以确定大段差的重力差。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比大、小段差联合平差所得的结果有明显的改善。此外,对大段差测量时的飞机降落引起的飘移与大误差观测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带权基准方程平差的方法。证明现有的三种平差方法(经典平差,拟稳平差及伪逆平差)都可看作是它的一种特殊情况。讨论了这种方法在地壳形变资料分析中的应用的可能性。导出了四种平差结果间的转换公式。本文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来验证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带权基准方程平差([2])的思想应用于唐山地区垂直形变的分析,并介绍了计算相对稳定度的两种方法。 将本文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几种平差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缺乏外部绝对控制的形变监测网的分析来说,如果没有各点稳定性的先验信息,则这一平差方法比其他方法要合理些。 “相对稳定度”的概念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也可以为在进行经典平差或拟稳平时参考点的选择提供一种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卫星轨道和测站坐标的约束程度设计了 4种方案 ,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0 18GPS周的基准站观测数据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松驰轨道和紧约束 IGS站方案的结果与紧约束轨道和 IGS站方案的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这与先验坐标的精确度较高有关。其他方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最后讨论了大尺度 GPS监测网数据处理时参考基准的选择问题 ,认为一般情况下 ,应该使用全球解 H文件 ,把平差结果归算到全球参考框架中  相似文献   

8.
郭春喜,男,33岁,1984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0年6月到1993年3月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直从事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较大的测绘生产和科研项目,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大地测量的局部重力场逼近领域及其谱方法在重力场的应用等方面基本掌握了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郭春喜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国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平差软件设计、平差解算,并参加了技术报告的编写工作;编写了国家一等重力网数据处理及平差方案,编制了平差软件,并参加了一等重力网的解算工作;海南分米级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工作;全国1°×1°平均重力异常的确定工  相似文献   

9.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各项科学技术的深刻革命,到目前为止,还无法估计其深广程度。传统平差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手摇计算机、算尺和各种数表,计算原理是19世纪初德国数学家高斯和法国数学家勒戍德尔创立的最小二乘法。而目前所讨论的矩阵平差,其计算工具系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因此必然会引起测量平差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介绍矩阵平差和传统平差的区别和它们结果的一致性,并导出用改进平方根法分解系数矩阵的平差公式,为认识矩阵平差的特点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丰富多采的现代平差打下基础。测量平差里的问题甚多,下面将从间接观测平差、条件观测平差和分组平差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运用自由网平差和统计检验分析来综合处理垂直形变网复测资料的方案,叙述了该方案各步骤的原理及特点。以四川道孚1981年6.9级地震前后水准环线复测资料的处理为例,介绍了该方案的具体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动态平差与静态平差方法对复测水准网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两种方法下高程点的变化量及其速率,对高程点变化量及其速率的分析表明:动态平差可以获取任意时刻地壳运动的动态变化信息,其结果在描述地壳垂直运动特征及其过程时更为合理;而在静态平差结果中,待定点的变化量及其精度、速率值均会因固定点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中出现了一个强制约束值,该结果淹没或者转移了观测值中可能包含的形变信息。因此认为,在进行地壳垂直运动分析时,宜采用动态平差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最小二乘原理出发,论述了监测网的自由网平差和拟稳平差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监测网用这二种方法平差时,条件在dx(或⊿x_0)等权及相互独立时是符合最小二乘原理的。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条件及来代替。文中算例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最后指出:监测网平差中这些未知参数的估值都是最佳无偏。  相似文献   

13.
监测网中各点形变分析,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基准,基准选择不同,形变量也不会相同。 本文从阐述经典平差、伪逆平差和拟稳平差三类自由网平差原理着手,对相应的固定参考系、重心参考系和拟稳参考系三种基准进行了探讨。前两种参考系已应用于地壳形变分析。后一参考系是近两年才提出的,在地壳形变分析中应用可能更广泛,本文对此着重予以阐明。文中还用实例对伪逆平差和拟稳平差的结果作了比较,还说明了最小二乘原则与最小范数条件在形变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粗差检定的两种途径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给出了解决粗差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案:①将粗差作为待估参数,采用拟稳平差思路解秩亏问题,直接获得粗差;②选取部分观测值作为准观测值,采用部分最小二乘法获得待估参数,将非准观测值的残差作为粗差。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与“拟准检定法”具有相同的效果,具有粗差的观测值在平差时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空中三角形变测量精度,对独立模型法区域纲平差中的几个实际问题:象对内观测点的数目;象片在立体坐标仪上的定向方法;单模型法平差;带模型连接条件的相对定向;检查数据程序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且逐项进行对比分析,为整体的独立模型法平差程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GPS城市沉降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技术在大地测量、维护大地坐标系和进行全球板块运动或区域地壳形变监测中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仍存在基准选取、系统参数对高程形变影响等问题.比较了平差过程中的不同基准模型,分析了各自的适用性,讨论了系统参数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得出附加系统参数和附有约束条件的网平差计算模型,最后对西安地区布设的GPS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进行计算,比较了不同的平差方案,得出系统参数和不同基准模型对地面沉降数据处理的影响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水平形变网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差问题,以邢台地震区的水平形变网为例,说明在参考椭球面上作高精度水平形变网平差是可行的。这种平差的关键是作高精度大地主题反算,这不难用数值积分方法在微机上实现。本文采用了一种更适合于形变测量特点的在参考椭球面上平差的误差方程式。在参考椭球面上作水平形变网平差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水平形变网的平差计算问题,而且其计算结果利于同空间大地形变测量平差结果作直接比较。此外,参考椭球面上水平位移解的一个优点是没有子午线收敛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水准网平差中,确定观测值权的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因为这种平差在误差结果中是作为△P(观测值权的误差)的二次项出现的。这种观点己由E.Gotthardt提出多年了。作者仔细地再次研究了这个问题,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权的误差对于平差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它对平差结果的影响是同一量级。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本文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回归诊断理论,探讨了动态水准网平差中重合点的选择和模型误差对参数估计可能造成的影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态水准网平差的改进稳健估计法,它同时顾及了改正数的大小和网形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拉科斯特重力仪测量平差中的相关问题,指出其观测程序为相关观测,证明了相关系数理论值为0.5。所以应当采用相关平差才是合理的;另外自差(互差)超限返工重测后应取中数参与整体平差;独立平差点值中误差在理论上为相关平差点值中误差的2~(1/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