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半球的许多天气现象与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有关[1],尤其是南半球的气旋发展及其路径的变化[2-6],真实地反映了南半球大气环流的特征.对南半球气旋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对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研究有重要意义,对热带地区乃至北半球的气候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拟在分析南半球气旋发生频数特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与赤道太平洋水温和南方涛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60年来南半球300hPa风暴路径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56—2015年期间,南半球风暴路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强趋势,尤其是在中高纬地区最为显著。通过构造的风暴路径边界指数,发现南半球风暴路径的北界和南界分别存在向赤道和向极的扩张趋势,其中以南界向极偏移趋势最为明显,整个南半球风暴活动带变得更加宽阔和靠近极地。作为风暴路径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背景场西风急流以及下垫面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对其强弱和位置变化有显著影响,南半球西风急流南强北弱和海表面温度南冷北暖的变化趋势,是南半球风暴路径增强和扩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探空资料,对不同纬度海区船载微波辐射计的反演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南半球热带地区与赤道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7.5km左右,高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6km)。(2)相比于采用单神经网络,依据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半球热带地区、赤道地区三类区域划分不同神经网络进行反演的结果取得一定优化效果,具体表现在南半球热带地区高空温度、低空相对湿度和赤道地区低空温度、相对湿度的反演误差的减小。(3)相关分析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温度的反演效果优于相对湿度,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相对湿度的反演优于南半球热带地区与赤道地区。  相似文献   

4.
钱平  王景毅 《海洋学报》1988,10(2):253-257
众所周知,某一半球大型天气系统的明显变化,往往会导致另一半球环流的重大变化.早在20世纪初,李宪之就指出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北半球台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黄土松等1)、2),[1]进一步研究了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对北半球季风、信风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1984年12月-1985年2月的850hPa、200hPa格点风资料,以及同时期的卫星云图、天气图等,分析了北半球越赤道气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南半球低纬扰动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HadISST(Hadley Centre Global Sea 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20CRv2(Twentieth-Century Reanalysis dataset version 2)数据集,对1951—2000年南半球中纬度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南半球风暴轴对冬夏季中纬度海温异常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南半球夏季SST第一模态表现为三极子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SST暖异常能够使对流层低层涡动活动增强,体现在850 hPa涡动热量极向热通量增加,其最大值出现在南太平洋西部。南半球冬季SST第一模态表现为在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分布暖异常,在南太平洋中西部出现弱偶极子型SST异常,分别能够在局地增强和减弱对流层低层涡动活动,体现在增强和减弱,其大值区出现在南印度洋。进一步对大气斜压性和斜压能量转换的诊断结果表明,上述中纬度海温异常的存在能导致对流层低层出现一致性的斜压增强(减弱),进而加强(削弱)大气涡动活动。  相似文献   

6.
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越赤道气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锡贵 《海洋与湖沼》1990,21(4):328-336
本文综合分析了,有利于南半球气流越过赤道的天气形势;气流越过赤道后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基本规律;南半球气流与南海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受越赤道气流直接影响下,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环流形势、天气、气候、水文气象特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南极海冰年际变化的机制,利用南极海冰边缘区密集度和海面风资料,选择南极海冰边缘区海冰密集度年际变化较大的5个海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南半球冬季在这5个海区海冰密集度年际变化与南侧西风的年际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南半球冬季南极海冰边缘区南侧西风形成向北的Ekman输运对海冰边缘区的海冰密集度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比在南印度洋东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1982年低空越赤道气流通道与台风发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文俊 《海洋学报》1987,9(1):115-120
近年来,在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研究中,人们愈来愈注意到两个半球之间的环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夏季西南季风主要来自南半球,而且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有它相对集中的通道.由于不同作者使用的资料以及研究方法和范围的不同,从印度向东直到中太平洋,低空越赤道气流通道的经度位置和支数,看法还很不一致,从两支到多支[1-8].  相似文献   

9.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5°× 5°格点场南北半球位势高度场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南半球海平面平均地转西风及其随纬度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特点 ,计算了南半球位势高度对纬向平均的偏差 ,分析了超长波的分布特征。以上结果均与北半球同期计算结果作了比较 ,指出了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维政  黄菲  冯伟  金华  费杰 《海洋通报》2000,19(6):17-23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5°×5°格点场南北半球6层位势高度场资料计算分析了南半球平流层100hPa平均地转西风随纬度的分布特点、平均地转西风季节变化特点、厄尔尼诺年前后西风廓线形态差异计算分析了南半球位势高度对纬向平均的偏差,分析了超长波的分布特征.以上结果均与北半球同期计算结果作了对比比较,指出了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在这几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张箭 《海洋世界》2005,(6):35-36
在世界上的大洲大洋中,大洋洲、北冰洋、南极洲是最后一批被人类发现的。它们的名字均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很晚才被确定下来。大洋洲(Australia)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学者提出,已知的大陆非常广袤,而且都在北半球,南半球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南半球也应该有块大陆,否则地球无法保持平衡(地球其实并无这种平衡的必要)。公元2世纪时,古罗马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革老丢·托勒密把这块大陆绘入了他的世界地图,标出的拉丁文地名为Terra  相似文献   

12.
南半球微波遥感SST与Argo浮标NST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得到的近表层温度数据(NST),与两种卫星微波传感器(TMI和AMSRE)反演的海表温度(SST)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半球海域SST与NST虽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差异(△T)还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TMI还是AMSR-E反演的SST,与Argo NST相比,△T均存在昼夜和季节变化:△T夜间较白天大,冬季达到最大,而春季则是最小。此外,△T还表现出沿纬线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南半球海域SST与NST的差异主要由风速所致,且与海面流速和大气水汽含量也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建议改进卫星遥感SST反演方法,缩小其与实测NST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南半球乃至全球海域多源SST融合提供更加可靠的统计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郭其蕴  王日昇 《海洋学报》1990,12(6):714-722
本文根据南北半球(60°N-50°S)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0°-10°S,180°-90°W)海表温度与前期12个月各月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发现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均是冬季大气环流对以后的海温变化影响大.又对比了埃尔尼诺年及反埃尔尼诺年前期大气环流的差异,如以接近埃尔尼诺峰值的11月为例,则在此之前的12个月内,大气环流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上一年11月至当年1月,与海温相关最大的地区在北半球的大陆上;第二个阶段自2月至5月,为过渡阶段,相关区不稳定,但大部分显著相关区在南半球;第三个阶段自6月到10月,为加强影响阶段,相关区稳定在南半球,反映出南方涛动的特征.最后对环流异常影响埃尔尼诺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肖鹏 《海洋世界》2012,(1):74-75
就地理位置而言,澳大利亚是孤悬于南半球的岛状大陆国,可以说是南太平洋地区典型的海洋型国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热带太平洋ENSO Modoki现象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和海冰的影响。分析了ENSO Modoki现象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定义了ENSO Modoki的活跃年和活跃季节。利用偏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1979年1月到2010年12月间ENSO Modoki影响南半球中高纬气候及海冰异常的遥相关模态及可能的遥相关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费雷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两者之间遥相关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球的纬度地带性和纬度洋带性,南北半球在气候、风带、土壤、海水盐度、洋流等方面呈对称性分布的特征,以及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动植物分布的对称性特征。但南北半球的生物物种亦有一些差异,如南极有企鹅、磷虾,北极却没有,而北极熊在南极也找不到踪迹。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南半球的古老物种非常丰富而且典型;而北半球,尽管在大陆面积、生物种类及数量上占优势,但古老物种却相对少得多。南半球的澳洲大陆,其物种最为古老,那里没有高级的野生哺乳动物,只有低等的有袋类动物,如大、小袋鼠,鸭嘴兽等,都是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7,(6):7-7
科学家表示,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的数量有所回升。蓝鲸最长可达到30米,最重达190吨。有数据显示,这种海洋动物在南半球的数量由原来的几百头增长到几千头。在商业捕鲸时代之前,  相似文献   

18.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89,6(3):49-53
通过对印度洋夏季气压场分布与南半球过赤道气流对西南季风贡献分析,讨论了印度洋阿拉伯海西部附近海域,风、浪场变化特征和该海域航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附近有一片海域被称为塔斯曼海。塔斯曼海的黎明总像是一场博斗,太阳从东方升起拨开了笼罩在海上的迷雾。乌云儿一会遮住,一会太阳又从云中露出面容,此刻的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部崖壁呈现一派金黄色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北极真正让世界为之疯狂!在争夺北极的行列中,不但有北极圈内国家,也有与北极丝毫不沾边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印度、韩国,甚至还有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国家都试图证明北极是自己的,或者至少要分一杯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