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教授莅临河南省测绘局作报告。张院士用科学的眼光对摄影测量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讲解,把高深的理论与高科技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院士多吉     
多吉,听名字就能知道是位藏族男儿. 每次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接触都有一种敬仰感,倒不是因为他在我国两院院士中属少壮派,也不因为他是西藏唯一的院士,而在于他的博学和对西藏高原地质矿产的研究和所做的贡献,包括对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1997年8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会议。参加国际欧亚科学院地球信息科学学术会议的国际欧亚科学院各国院士出席了这次院士会议,部分非院士的中外科学家也列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章申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共同主持。 首先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作了“关于国际欧亚科学院及其主要活动”的报告。报告指出: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文化活动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已在联合国注册,其宗  相似文献   

4.
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提名、主席团审议并投票通过 ( 2 / 3以上票数 ) ,在中国科学中心 2 0 0 2年 1 0月召开的全体院士大会上 ,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了成思危、汪光焘、王文魁、刘式达、张贵田、宗祥福、严陆光 7名教授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陈勇、张明华 2名教授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候选人 ,并正式推荐给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  相似文献   

5.
赵凡 《国土资源》2006,(4):4-19
资源短缺日趋严峻。寻找资源的突破口在哪里?有院士说,必须立足国内,加大找矿力度;有院士说,思路上、方法上、技术上要有创新,科学可以改写历史;有院士说,要在开源节流上下工夫,走一条新的路;水资源早就“狼来了,而狼未来,都是自己惹的祸……  相似文献   

6.
赵凡 《国土资源》2006,(3):10-11
人能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陶醉到什么程度?许志琴院士也许是个模板.一个女人,从来没用过口红,不爱逛商店,也不舍得在理发店丢下一点时间,几乎没有享受过节假日,却几十年地把自己与地质科学拴在一起.出生在上海的许志琴那原本清秀水灵的脸,被青藏高原的风吹蚀得又红又黑.看到上千米悬壁上的壮观地质构造景象,她仿佛感觉到了磅礴澎湃的造山伟力,热血上涌,忘情地向学生们感叹地质历史的奇迹:这是怎样一种豪情的美啊!  相似文献   

7.
7月1日,刘东生院士愉快地接受本刊邀请,新增为本刊顾问,并欣然命笔为本刊题词。 刘东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他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相似文献   

8.
赵凡 《国土资源》2006,(3):14-15
北极新奥勒松地区第9个国家科考站,叫"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正式建立,中国人在地球的北极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据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球三极建站的国家,而我的采访对象刘嘉麒院士,也是少有的多次到过这三极的科学家.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刘嘉麒有句名言:这是强国的象征,强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成员邹竞蒙院士不幸于1999年2月22日逝世。他的突然不幸逝世,给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中国院士带来了深沉的悲痛。 邹竞蒙院士很早参加革命,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气象事业。  相似文献   

10.
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1月29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二级巡视员、副主任毛忠民带队看望慰问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向王家耀院士致以新春的祝福。毛忠民对王家耀院士长期以来为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支持和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对为河南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应用及信息化建设等给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第四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讲了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向最近新当选的15名院士和7名通讯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还安排了刘纪原院士和李京文院士分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国际欧亚科学院1994年1月成立,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其宗旨是:通过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科学家、技术专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国际欧亚科学院系由欧亚以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文化与社会活动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它由科学学部和国家科学中心所组成。1996年6月22日,于北京国家外国专家局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中国院士们,就会议各项议程进行了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并通过了几项决议: 1.鉴于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于1995年5月27日莫斯科大会上,通过了建立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选举廖克院士为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  相似文献   

13.
国际欧亚科学院于1998年6月26日至29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召开了学术大会和院士会议。学术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克服全球社会和技术危机的紧迫任务。此次学术大会和院士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乌克兰科学中心承担。会议地点安排在基辅郊区风景优美的“明亮的森林”宾馆举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副秘书长何建邦院士和院士候选人黄伟教授出席了大会和院士会议。  相似文献   

14.
走近院士     
《国土资源》2006,(3):1
聊院士话题,颇感无从开口。社会公众对他们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说他们是居科学庙堂之高的圣者贤人,在科学昌明时代,这话太过虚无缥缈;说他们普通于天下黎庶,又时不时听到和看到他们的丰功伟业。他们是一族什么样的人?假如真的有一天幸运地遇到一位院士,也许你会很失望的。根据我们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绝无柏拉图和孔夫子那种耀眼光环……  相似文献   

15.
苏梅 《国土资源》2006,(9):19-21
2006年8月18日,《国土资源》创刊五周年。不搞庆典,没有宴请,我们一拨采编把目光投向了院士,投向了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殷切关怀与鼎力支持的院士们。杂志社委派记者一行专程赴北京看望和走访院士。《诗经·小雅》中有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短短的三天里拜访了14位院士,期间,有幸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箴言,一睹大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了第五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议在庄严肃穆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曲声中开始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中德高望重、年岁最高的陈芳允院士于2000年4月不幸病逝表示了最沉重的悼念。他说 :“陈芳允院士是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还是“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 ,为我国科技事业 ,尤其是国防科技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副校长、本刊顾问李建成院士近日荣获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李院士长期从事数字高程基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确定的工程化难题,先后完成100多个区域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陈芳允教授因病于2000年4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84岁。陈芳允院士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赴英国留学后,毅然返回祖国。1949~1966年期间,他完成了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仪器和设备的研制任务,其中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965年陈芳允院士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系统技术负责人,组织研究、革新了多种测控设备,顺利实现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和预报。继而又为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6月17日,由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管委会与中科院南古所陈旭院士、沈树忠院士合作共建的常山国家地质公园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启用,成为浙江省首个地质公园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是常山首个"双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活动邀请了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金之钧院士等数十位专家学者,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参加。常山是我国第一枚"金钉子"的诞生地,其珍稀的古生代地层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广受国际学术界  相似文献   

20.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1999年1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院士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院士和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在国家气象中心大会议厅举行。 会议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CSC IEAS)主席廖克院士致简短开幕词,他说:“回顾第一次全体会议只有11位院士,第二次全体会议有23位院士,今天已增加到41位。国际欧亚科学院有近40个国家拥有400多名院士、通讯院士和名誉成员,中国有这么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