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太阳系内,恒星太阳位于中心,是最主要的天体。在它的周围有八颗大行星、许多矮行星和小行星,还有许多彗星和流星体。其中六颗大行星拥有自己的卫星。这些天体在太阳系内有规律地运动着,构成了丰富多姿的太阳系家族。也正是这些天体的有规律运动,形成了太阳系内天体的各种天文现象,如日食(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月食(月全食和月偏食),  相似文献   

2.
飞马座51b──太阳系以外的一颗行星十多年来,国际天文界有几个小组,一直用探索分光双星的技术,测量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以冀从中推断是否存在有大质量行星。例如,若视太阳与质量为其千分之一的木星为双星系统,两者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运行,木星的轨道速度为每秒1...  相似文献   

3.
名称解释 “玩转星空”的“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为:我们已知的各种天体都在自转,例如地球、太阳、月球和行星、恒星、星系,包括小行星。自转的同时,绝大多数天体还围绕它所属的天体系统中心运转,例如: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又带着她的一家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这些“转”都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偏心率是描述天体运动轨道的重要参数之一, 能够为揭示天体的动力学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进而帮助理解天体形成与演化的过程及背后的物理机制.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天体运动轨道的研究已经走出太阳系, 包含的系统也从大质量端的恒星系统延伸到了低质量端的行星系统. 聚焦天体轨道偏心率研究, 回顾了目前在恒星系统(包括主序恒星、褐矮星以及致密星)和行星系统(包括太阳系外巨行星以及``超级地球''、``亚海王星''等小质量系外行星)方面取得的进展, 总结了不同尺度结构下偏心率研究的一些共同之处和待解决的问题. 并结合当下和未来的相关天文观测设备和项目, 对未来天体轨道偏心率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最熟悉的家族要属太阳系了。太阳系位于银河的一条旋臂上,由恒星太阳和八颗大行星、矮行星、以及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各种星际物质组成。而他周围的诸多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也围绕着太阳做周期运行,自1959年以来,人们就陆续通过空间探测来研究太阳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太阳系的诞生,构成、运动及变化,近距离接触与地球同生共息的伙伴,看清他们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6.
凌星太阳系外行星巡天卫星正在革新人类对太阳邻域中行星的认识,但发现新的行星只是开始。1995年,在类太阳恒星旁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到2005年,太阳系外行星搜寻仍处于襁褓中。天文学家当时依然不清楚,环绕其他恒星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还是罕见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八颗行星以及各种小天体组成。不过,太阳附近的大多数恒星却是双星系统。如果它们有行星,那么,从那些行星上看来,天上将会有两个“太阳”。甚至还有的是三合星、四合星、五合星,乃至更多恒星组成的系统。观测表明,太阳附近超过三分之二的恒星处在双星或多星系统当中,  相似文献   

8.
已知的环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近100颗行星与太阳系里的行星截然不同。但一些研究证实这些遥远的行星系统和太阳系之间有一个意外的近似之处。像太阳一样,那些带有行星的恒星所含的金属元素(比氦重的元素)比整个星族要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9.
新闻速递     
现在已经知道,太阳系之外的行星非常普遍。它们所围绕的宿主恒星有着各异的年龄和化学组成。但在星团中仅发现了极少量的行星,而大多数的恒星却都形成于星团之中。天文学家想知道,星团中的行星形成过程是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个典型的行星系。它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颗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至少167颗已知的卫星;一些矮行星(包括类冥天体):还有大量的、难以计数的太阳系小天体。太阳拥有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并以引力主宰着太阳系;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两颗行星,它们占了剩余质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卫星围绕行星转,行星围绕恒星转,这是传统的天文认识。1995年,科学家发现了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总共发现了120颗太阳系外行星。现在天文学家又发现行星也可以围绕大小和行星相当的天体转动,从而有可能改写传统的天文知识。  相似文献   

12.
任何有关太阳系起源的学说都必须能够说明太阳系角动量分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由傅歇于1884年指出来.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未能说明这种特殊性.本世纪开始以来,先后提出的各种学说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都未能满意地说明它.最近十多年来,有关行星和卫星的各种数据有了相当多的增添和改进,恒星和行星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使得有可能得出太阳和各个行星的自转角动量的较可靠的数值.本工作的目的就是利用最新的数据来计算太阳系各天体的角动量,为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 1 999年 1 0月中旬美国天文学会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 ,两位天文学家不约而同地宣称 ,他们的小组各自独立地发现了我们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这颗天体比木星大 ,是太阳在空间运行时俘获的。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距离我们约 0 5光年 ,位于奥尔特云内。有“彗星储库”之称的寒冷的奥尔特云内分布着数十亿计的原始彗星。这一太阳系外围的均匀原云的外边界距离太阳超过 1光年。天文学家认为 ,受所经过的恒星、银盘及奥尔特云中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 ,一些彗星时不时地被逐出奥尔特云朝向太阳运动并以百万年计的周期绕太阳运行。当路易斯安那大学的…  相似文献   

14.
冯磊 《天文学报》2021,62(3):28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 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 在这个模型中, 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 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 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 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 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在这个模型中,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16.
由犹他州大学物理学家Ben Bromley和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天文学家Scott Kenyon用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超型计算机所做的计算机模拟显示,大约40亿年前掠过的一颗恒星把它的陡峭的边缘给了太阳系,并将小的,背道而驰的行星置于围绕太阳的遥远轨道上。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太阳系中有九颗大行星车水马龙地围着太阳运转。太阳系外也有行星围着恒星转吗?在10年以前这是个不解之谜。1995年的一项发现为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解答。 1995年10月6日,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梅奥和奎洛兹在飞马座51星周围发现一颗行星作轨道运动,其质量约为1.5个木星质量,到飞马座51的距离约7×106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要观测凌星? 当代天文学家对于在茫茫银河系内的千亿颗恒星周围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称“太阳系外行星”,后文简称“系外行星”),尤其是类似地球这样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类地行星)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方面得益于人类对于探索地外生命与文明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对这些系外行星的探测及其物理性质的分析,对深入理解行星系统(尤其是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玉娟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05,23(3):226-238
随着对外太空探索脚步的加快,人类开始对与太阳系具有相似结构的恒星行星系统越来越感兴趣,因为它们有可能也拥有智慧生命。简单介绍了目前地外恒星行星系统的探测情况,分析了现在比较常用的几种探测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重点讨论了利用视向速度法得到的结果及其意义。近年来,各种探索地外行星的小卫星的升空以及探测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批高质量数据获得成为可能。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地外恒星行星系统的探索将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许多行星 (如木卫三 ,水星 ,地球 ,木星和土星 )和恒星 (如太阳 )具有内部磁场。对这些磁场的存在和变化的解释对行星科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总结行星和恒星的导电流体内部磁流体力学研究的新近发展和困难。一般由热对流驱动的流动通过磁流体力学过程产生并维持在行星和恒星中的磁场。在行星中磁流体力学过程强烈地受到转动 ,磁场和球几何位型的综合影响。其动力学的关键方面涉及科里奥利力和洛伦兹力间的相互作用。在太阳中其流线 ,即处于对流层的薄的剪切流层在太阳的磁流体力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 ,并由之产生了 1 1年的太阳黑子周期。本文也给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三维太阳发电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