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色-自回归动态模型用于原子时尺度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各种噪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原子钟运行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准确地预测其确切的频率变化或钟速,有必要研究建立一个可靠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原子钟的钟速,以便在地方协调时的监控和地方原子时计算中采用.讨论了如何利用灰色模型与自回归模型对原子钟钟速进行预测,研究并提出了二者的综合模型,结合国家授时中心原子钟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并给出了不同原子钟对应模型的预测精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光学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介绍了光学天文时纬残差震前异常的发现和在地震预测中的研究实践,以及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的时纬残差异常变化与其周邻强震的对应关系,最后以讨论的形式给出了这种关联的可能的地球物理机制,目前在地震预测中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途径。重要的是,2010年以来的预测实践进一步表明,利用光学天文时纬残差的同步异常提供地震预测信息,既没有虚报,也没有漏报。这就说明,它是完全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投入地震预测实践中,值得更多重视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米兰科维奇(Milankovitch)气候变化天文理论,并利用不同纬度带上的不同反射率,预测了地球表面主要纬度带上今后十五万年的温度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今后数千年内处于降温过程,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变化幅度1~2℃。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太阳活动、太阳系天体的行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阐明天文因素对自然灾害的诱导、触发或调制作用是明显的。指出利用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资料不仅可以预测某些灾害发生的趋势,而且通过监测其变化也可能预测某些灾害的发生。同时指出,行星和月球的运动及其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仍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钱善皆  Britz.  S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179-186
利用作者1996年提出的爆发主入模型,分析了1991-1993年期间观测到的PKS0528+134的两个毫米波-射电大爆发,把理论的流量变化线性和12个频率(从230GHz到2.3GHz)上的预测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在相当宽阔的频率范围( ̄50:1)内观测到的流量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添加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构建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多变量输入数据,在多时间步长上预测未来10年的太阳黑子变化。将数据集以训练数据长度为标准划分出两组时间序列片段,分别是分片11和分片6,并在分片上分别对比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在单时间步长和多时间步长上的预测效果。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相比分片6,分片11的采样方式有更低的均方根误差;(2)最优多步长的预测效果比单步长的要好;(3)通过图例上周期的起始点、结束点和最大振幅位置3个点的准确度证明了多变量的多步长方法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第21太阳活动周的黑子数升段的变化同第3、8、11和18这四个周大体相似。利用这四个相似周期作21周活动参数的预测。预测结果是:活动峰期将在1979.7来到;峰值高度为149.4。预期21周的活动水平将是高的。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长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采用上海吴淞验潮站的1945年至1994年期间海平面月均值资料序列,通过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和跳步时序模型等数据新技术分析了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对未来201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海平面长期上升趋势进行了预测估计。  相似文献   

9.
地球自转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文国介一般都从地球大气的局部运动来解释天文时纬残差波动的原因,但长期得不出确定的结论。本文从残差波动异常同台站周围强震活动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地下物质运动与构造活动也是产生天文时纬波动异常的可能原因,其中的关键是地方铅垂线的变化。作者认为,天文时纬仪器的特长是能检测铅垂线的连续变化,若经改进,它即能铅垂线的变化,又能对地震预测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用单站法计算地极坐标,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各仪器Z项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提出用滤波预测方法来提供Z项的采用值,并把变化的极移周年项用于单站法计算地极坐标,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极移预测的重要性,介绍了目前极移预测的主要方法.根据目前常用预测模型中周年项和钱德勒项的时变性质,在极移预测方法上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即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AR组合模型对极移进行预测.为进一步优选模型中的加权函数,设计了3种选权方案,并通过对比,给出了极移X、Y序列各自合适的选权方案.通过实验最终验证了这种新方法对极移预测的精度提高有一定作用,可作为极移预测的一种参考方法;但该方法作为极移预测的一种新的尝试,在选权方案优选时,其物理激发上的理论依据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激发因素,近几十年来,由于GPS、VLBI、SLR等观测技术和分析精度的提高,已能用几小时甚至1~2 h的观测数据求解地球自转参数(极移和自转速率变化),并从中检测到明显的周日、半日自转变化。与海潮模型所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在主要的周日、半日潮波频率上,两者的振幅和相位符合得较好,特别是对UT1,符合度为90%左右,极移为60%左右。目前,仍有30%的极移周日、半日激发因素没有确定。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极移和UT 1的周日、半日变化研究应用,以及不同的全球海潮改正模型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现有的海潮改正模型存在10%~20%的误差,需要进一步的精化。最后对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的未来研究工作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低轨卫星,对受干扰区域的卫星导航接收机进行频率传递,是提升其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电离层延时误差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基于低轨卫星的频率传递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基本原理,并着重分析了电离层延时的存在对频率传递的影响,提出利用站间差历元差的方法对电离层延时进行修正.最后,通过仿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站间差历元差的手段,对当前电离层变化值进行求解与预测,可以将电离层延时误差的变化控制在一定范围,满足频率传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时间尺度的连续性要求对原子钟信号进行必要的预测,预测的实质是建立一个模型来逼近原子钟的信号,前向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副近非线性 函数的能力,用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原子钟信号,并与AD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第22太阳活动周的峰期和峰值。预测峰期在1991年7月到达,预测黑子数月滑峰值为100左右。  相似文献   

17.
长波授时具有覆盖范围广、信号传播稳定、抗干扰性能好的特点.长波授时的关键是精确计算长波信号在传播路径上的时间延迟.由于长波传播路径的复杂性以及气象条件的实时性变化,传统的时延预测方法难以实现较高的授时精度.借助于GPS信号,长波定时接收机可以间接获得较精确的传播路径时延.利用长波覆盖范围内相距不远的两接收点具有空间相关性以及传播路径上的电参数近似的特点,计算分析两接收点上传播路径时延的相关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差分进行长波高精度授时的方法,该方法就是利用基准站上预报的差分改正数修正用户点上的传播路径时延.计算结果表明:差分修正后,传播路径时延的预测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差分效果明显.这种长波差分授时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利用传播路径上的公共误差,改善长波时延预测精度,提高长波的授时精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回归模型进行日长变化中长期预报时,预报精度逐渐降低.跳步自回归模型在中长期的预报中具有良好的预报精度,且具有较好的预测稳定性.因此,尝试采用跳步自回归模型替代自回归模型进行日长变化预报.最后,利用国际地球自转参数与参考系服务(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IERS)提供的EOP08 C04日长变化序列进行实验,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报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跳步自回归模型用于改善自回归模型中长期预报精度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和潮汐参数对地幔滞弹性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新的潮汐和地球自转变化在M2、Mf、Mm、Chandler摆动和18.6年频率上的实测值与两种滞弹模型预测的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地幔滞弹性在不同频率上的响应,空间测地结果被用来约束理论和滞弹模型,结果表明,Zschau的理论模型可以解释从地震频对18.6年频率的滞弹勒夫数的预测振幅。本文还依据滞弹模型和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确定的海潮模型,给出顺及地幔滞弹性和非平衡海潮效应的  相似文献   

20.
太阳活动区活动性的模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太阳活动区的活动性进行了预测。为了综合评估和预测活动区的活动性,根据耀斑与黑子群特征因子间的关系,构造了隶属函数。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了对活动区活动性较好的预测结果,预测的准确性>95%。已成功编制了太阳活动预报的数据处理实用软件,根据黑子群的特征因子值,即刻就能得到活动区活动性的预报结果,预测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能很好地预报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