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当雄(1951年)、察隅(1950年)两次8级以上地震现场考察是国家地震局和西藏自治区科委组织支持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援藏重点技术项目。考察队伍的组建以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人员为主,西藏自治区科委地震办公室、国家地震局直属的分析预报中心及地质研究所派员参加。考察任务将于1985—1986年内完成,1985年4月—8月已完成当雄地震震中区及察隅、波密等县的考察工作,行程一万八千公里,经过认真艰苦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两省(区)政府对口支援协议,由四川省地震局组织技术支援的“西藏察隅(1950)、当雄(1951)大地震考察”,得到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西藏自治区科委主持下,已经圆满地完成了1985年计划规定的年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3.
西藏察隅、当雄大地震考察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定的合作项目。该项工作主要由西藏科委和国家地震局领导,四川省地震局承担技术援助。项目所需经费由西藏科委和国家地震局提供。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地震局和西藏自治区科委的支持下,四川省地震局地质队、西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地质研究所于1985年联合组成了“西藏察偶、当雄大震考察队”,对西藏的两次大震进行了两年的考察研究,获得了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5.
由西藏自治区科委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共同主持的西藏当雄(8.0级)、墨脱(8.6级)大地震宏观考察工作成果,在李坪教授主持下,经专家审议,于1987年1月17日通过评审验收。评审认为,这项成果“对于认识喜马拉雅弧形构造不同部位发生的大地震的特征,大陆地震发震过程乃至大陆构造动力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西藏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地震区划和工程抗震等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6.
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是西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地震。本文就这次地震史料的发掘及其可靠性怍了论述,并对发震时间、地点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对其强度的判定进行了讨论。这次大地震的存在对认识西藏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构造带不同部位大地震特征,以及大陆构造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工程地震研究、西藏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 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基于分层半无限空间黏弹性地球模型,计算了察隅地震对周围活动断裂带和米林地震的影响,同时利用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分析了两次地震的关系,讨论了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和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察隅地震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活动断层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库仑应力变化达到数MPa量级.在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020 Pa·s、摩擦系数为0.4情况下,按照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每年由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累积1~4 kPa计算,察隅地震的发生使米林地震提前了相当于2.79~11.15年的时间.米林6.9级地震影响范围和强度有限,只对震源附近的活动断层产生一定影响,库仑应力变化最大为数十kPa量级,对远处的断层影响较小.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在震后黏滞松弛过程中影响逐渐明显,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同震库仑应力计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假定地震可以模拟为多层弹粘性介质中的位错,考虑大地震(Mge;7.0)和GPS数据得出的长期构造加载为形变源,依据多层麦克斯韦弹粘性介质中位错产生的应力变化,计算得到了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1920年以来积累库仑破裂应力演化. 地震破裂的断层长度、宽度和滑动量根据前人统计公式和野外地质调查得到. 研究表明,20次Mge;7.0地震中, 除1990年共和地震、1952年当雄地震和1976年松潘双震的后一个事件外,17次大地震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 触发率达85%. 本研究为中长期地震危险性估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档案馆组织翻译(藏文译汉文)、编辑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1982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从藏文史籍和档案中首次发掘、整理和编译的地震史料汇编,行文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是藏、汉族学者和专业人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取得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汇编》共分两卷。第一卷是公元642年(唐贞观十六年)至1980年的地震史料;第二卷是1950年8月15日墨脱8.6级地震(或称察隅地震)的专集史料。全书计86万余字,100余幅照片和图件,除正文外,尚有多种附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藏北高原当雄地区,1951年11月18日发生8级地震后,于1952年8月18日又发生一次7.5级地震,它是一值得注意的强震区。本文从当雄7.5级地震的特征及地质构造背景入手,并结合对1915年桑日7级地震和当雄8级地震的研究,试图探讨当雄7.5级地震的成因。作者初步认为当雄7.5级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亚洲地块相对向南滑移,遭到印度地块向北抵抗时产生的一组近南北向的压应力,导致那曲—当雄北东向断裂重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浪平  邵志刚  晏锐 《地震》2011,31(3):9-18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 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强烈, 曾发生过1950年墨脱—察隅8.6级和1951年当雄8.0级地震。 本文首先介绍藏东南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其次通过考察该地区强震活动情况和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时序特征, 分析了研究区的强震活动状态。 从历史地震活动看, 安达曼弧地区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动力关联, 当前研究区域的周边动力环境表现为安达曼弧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和东构造结地区的持续平静。 从地震活动图像看, 198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在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空区, 表现类似于1950年墨脱—察隅地震前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LURR时序特征看, 喜马拉雅带东段现处于高应力状态, 其次为澜沧江带与三江带。  相似文献   

12.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在时、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在过去的100多年,存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自1900AD以来,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30日16时24分,在西藏自治区拉萨西北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财产损失。据对拉萨市、堆龙德庆,当雄和尼木等县36个乡、村实地调查证实,初步估算受灾1160户,房屋损失94870平方米,共损失767万元;灾情严重地区有帕布、彭岗、麻江和格达等乡、  相似文献   

14.
张性构造与挤压构造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泛分布.在张性构造区地震活动也非常强烈,就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而言,自从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其中不少强地震,甚至8级以上大地震的发生都与正断层的活动有关.例如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1739年宁夏平罗8级地震、1411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和1951年崩错8级地震等的地表破裂都具有明显的正断层活动性质,因此对正断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邢台地震20年.20年前发生的这次大地震,在我国地震史册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的第一次灾难性的地震,从那时起,我国开展了有计划的以地震预报为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邢台地震拉开了本世纪我国第四个地震活跃期的序幕.随着一系列大地震的发生,地震预报实践活动也由邢台震区迅速推向全国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科技队伍也在一次次大地震的袭击下,由分散到集中,不断成长壮大.在与大地震搏斗的日日夜夜里,广大地震工作者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和人民的期望,在对地震预报茫然  相似文献   

16.
为对比分析5·12汶川地震和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加速度反应谱和结构地震反应特征,挑选132条汶川地震和404条东日本大地震中Ⅱ类场地上的水平向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这两次大地震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给出了拟合谱曲线。将所得拟合谱作为需求谱,分别对6层框架结构和20层框架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比较在上述两次大地震下不同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东日本大地震记录比汶川地震记录具有较明显的长周期地震动特征;两次地震记录的区别在高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对具有较长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国起 《地球》2013,(5):26-28
正曾经有专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放言,成都和周边地区附近百年内不会有大地震。然而就在离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五年祭不到15天,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级强烈地震。这两次地震震中仅相距85公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布喀达坂峰附近 ,即昆仑山口西发生MS8 1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 3 6 2°,东经 90 9°。这是自 1 951年 1 1月 1 8日西藏当雄 8级大地震以来 ,在我国大陆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震后 ,中国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同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迅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工程震害进行了调查。野外考察表明 ,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位于昆仑山南麓近东西向展布的昆仑山断裂上 ,这条地震断层以左旋走滑破裂为主 ,兼有少量的逆冲滑动分量 ,最大左…  相似文献   

19.
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中源地震活动特征,与唐山地震前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3次大地震前曾发生6或7次h≥60 km的中源地震,且"大震前中源地震活跃的时间跨度T"约5年或5年多。这是大震前中源地震活动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包含了孕育大地震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他特征还有:中源地震的活动—平静交替、临近大地震前的地震平静、呈条带分布和(或)地震空区等特征,这与大震前壳内地震活动性的一些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85-1986年对察隅8.6级地震专题现场考察.用现场考察资料结合档案史料评定震区的烈度,并绘制出地震等烈度线图.概略叙述了等烈度线轮廓、面积;各烈度区内房屋、各类建筑物和地面破坏特征.阐述察隅8.6级地震的极震区在墨脱县的背崩、格林、地东一带,确定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28.9°,东经95.2°通过计算和类比,判定察隅8.6级地震中烈度为Xl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