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层系。对其物源的清晰认识是潜力烃源和有利储层发育研究的重要基础。基于大量的三维地震解释和有限的钻井资料分析,提出白云凹陷恩平组时期不仅有来自北部盆外物源的输入,同时存在来自南部隆起的物源贡献。已钻井岩石学特征、古地貌分析、地震剖面特征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表明,白云凹陷西南部恩平组具有砂地比超过80%、粒度较粗、发育NE向大规模高角度"S"型前积地震相、具有物源通道的古地貌以及碎屑锆石以中生代岩浆锆石为主的特征,这与凹陷北部盆外具有NW向较平缓的"叠瓦状"前积地震相和较老的前寒武纪—古生代的碎屑锆石年龄的特征截然不同。综合分析认为,恩平组时期白云凹陷的南部隆起物源为白云凹陷西南部提供了充足的陆源物质供给,对白云西南部的优质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同时云开低凸起恩平组砂体埋深浅,粒度粗,是重要的潜在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了新近系类型丰富的砂体,在古珠江三角洲演化及相带迁移的控制下形成了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近年来,凹陷内发现的多个构造-岩性圈闭均与河道砂体相关。但在已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中,河道砂体的成因、分类和展布特征与体系域的耦合关系差,砂体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岩性圈闭的勘探效果。基于沉积层序理论,利用大范围井震资料,系统厘定了恩平凹陷珠江组一段-韩江组六段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精细的三维地震沉积学解剖。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层发育的大型辫状河道、小型曲流河道和中型曲流河道,分别与低位、海侵和高位等特定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发育关系,进而建立了层序格架对河道砂体的有效预测模式,系统指明了凹陷不同区域、不同体系域内岩性圈闭的发育潜力及有利区。本文相关认识对其他海相三角洲盆地岩性圈闭勘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浅,陆源供应充足,证实了在这种沉积背景下,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体系具有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极其发育,而河口坝等反旋回序列不发育等特征,该体系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断拗转换期湖盆广、薄煤层发育、砂体分布广、沉降速率高、碎屑颗粒粗等沉积特色,与前人探讨的惠州凹陷恩平组的沉积面貌完全不同,为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西部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近万公里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及地震资料,对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分析,以及地震层序和地震相划分,对各地震层序及地震相分别进行了地质年代与沉积相探讨,并首次把九龙江凹陷T_3~0—T_g超层序解释为中生代地层的不同见解,这对研究该区海域沉积史、生油气史、油气储层和盖层,以及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借助层序地层学理论、构造古地貌分析、古生物资料、沉积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关系对比,以及典型地震相识别、地震相与沉积相剖面及平面分析等,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白云南洼恩平组烃源岩的叠置关系、影响因素、空间展布规律及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认识:白云南洼恩平组对应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可细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至上为SQ1、SQ2、SQ3,海平面总体为上升特征,SQ3的最大海泛面对应了整个恩平组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白云南洼恩平组为局限浅海环境,具备发育较好海相烃源岩的条件,稳定半封闭的古构造背景,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保存;沉积速率小,且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向陆退积,沉积水体深度变大,利于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恩平组烃源岩为大陆边缘半闭塞—欠补偿—湿润海湾模式,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受隆起及断层遮挡形成的海湾区。  相似文献   

6.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基于地震多属性的储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始新统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资料条件的限制,应用常规方法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和进程。应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岩心、岩性及区域地质资料,对平北地区平湖组的岩相进行了精细解释,并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潮汐控制的三角洲相和潮坪相两种类型的沉积相,并以三角洲相内的储层发育,砂体连片性好,工区西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区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9.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反射等标志,识别出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将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层序,层序界面分别为T20、T40、T42、T50,并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为依据在单井上将每个三级层序细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利用钻井和古生物资料分析了沉积体系在瓯江凹陷的平面展布:月桂峰组主要是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灵峰组和明月峰组是三角洲相和滨海相沉积,瓯江组和温州组为三角洲相和滨海相沉积,其中瓯江凹陷东次凹为浅海相沉积;沉积物源主要以西向东注入和西北方向向东南注入,同时揭示了古近系两次大规模海侵分别是古新世中期灵峰组沉积时期和始新世中期瓯江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0.
张扭性断裂带是珠江口盆地普遍发育的断裂类型,是沟通深部烃源岩与中浅部储层的关键,是油气运移、聚集分析的核心环节。以恩平凹陷E18雁列式断裂带为例,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和钻井地质数据,采用T-x图、T-z图及活动速率图方法,恢复E18断裂带的生长过程及分段特征,并依据岩性对接、泥岩涂抹、断层岩发育特征,评价油气穿断裂侧向运移的条件。结果表明,E18断裂带在裂陷期是单一断裂,裂后期表现为雁列形态,活动过程包含4个阶段,活动中心由西部转移至中部,大规模生排烃时期最大活动速率可达20m/Ma,形成2个良好的垂向疏导中心,分段特征明显;油气容易穿透E18断裂带珠海组和韩江组下段2套地层发生侧向运移,并且连接部位是最有利于油气穿断运移的部位。E18断裂带生长过程和油气穿断侧向运移的评价有助于认识E18a油田和E18f油田的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断裂特征入手,结合构造动力学形成机制,总结了恩平凹陷的构造样式特征及有利圈闭类型,并探讨了构造样式对烃源岩的形成和油气富集区带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恩平凹陷为双向伸展的上下构造层变形系统的叠合,即古近系为NE—EW向伸展构造系统,新近系为NW—NWW向伸展—张性扭动构造系统;发育了4大类伸展型构造样式,构造样式演化控制了半地堑结构、烃源岩发育情况、油气的初始运移方向和断裂构造带与圈闭类型分布,为新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