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水文地质条件是回灌能力分区的主要条件,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地下水位埋深等。其中含水层岩性是影响回灌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地下水位埋深。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沉积岩性、富水性情况及地下水位埋深等综合分析,呼和浩特市第四系含水组回灌能力较强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地层岩性颗粒粗,水位埋深大,灌采比大部分在50%以上,大黑河平原区地层岩性颗粒细,水位埋深小于10m,回灌能力较弱,灌采比大部分在30%以下。总体上呼和浩特市地层回灌能力有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海流兔河流域是毛乌素沙地的代表性流域,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研究,将为毛乌素沙地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系统分析海流兔河流域的含水层展布和地下水分布特征,创新性地将含水层厚度和地下水埋深的分区进行小波图像融合后,得到了新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结果表明:海流兔河流域的第四系及白垩系为该区域的巨厚含水层系统,其中白垩系含水层由南向北逐渐增厚,整体上该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丰富。克里金指数模型适用于海流兔河流域的地下水埋深插值,该模型得到的流域地下水埋深为0—43 m,其中地下水埋深3 m以上的区域占流域的主体部分。以Symlets小波函数作为离散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对海流兔河流域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平原区的古河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了平原区117个钻孔的含水层作为河深值,确定了悬移质输砂量M值,计算得古河床宽度172个。编制了七个纵横钻孔断面,对大于100m的河宽按埋深划分了六个档次,揭示其垂向和纵向的展布规律,得到不同埋深的古河床8条。并对古河床资料作了分析,为平原区寻找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Croundwater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ragile Ecology …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马金珠  Ju  Q 《中国沙漠》2000,20(2):145-149
塔里木盆地南缘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以第三系弱透水层为隔水底板构成良好的储水场所含水层厚200~900m,主要由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和细砂组成。地下水位埋深由山前倾斜平原的50~100m逐渐过渡为细土平原的1~3m,矿化度相应地由1~3g.L^-1变化到3~5g.L^-1。大部分地下水由地表径流和渠系、田间灌溉水入渗转化而成,约占地下水补给总量的94%以上。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地下水演变中依旧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子王旗属内蒙古中部干旱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且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实践证明,运用常规电阻率测深法对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其富水性等做出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可以取得显著的找水效果。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南缘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以第三系弱透水层为隔水底板构成良好的储水场所 ,含水层厚 2 0 0~90 0 m,主要由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和细砂组成。地下水位埋深由山前倾斜平原的 5 0~ 10 0 m逐渐过渡为细土平原的 1~ 3m,矿化度相应地由 1~ 3g· L- 1 变化到 3~ 5 g· L- 1 。大部分地下水由地表径流和渠系、田间灌溉水入渗转化而成 ,约占地下水补给总量的 94%以上。人类历史时期 ,气候在地下水演变中依旧起着主导作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在环境变迁中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195 0— 1995年的 46 a中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比较有限 ,仅占 2 .3%左右 ,但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 2 6 .2 % ,与此同时 ,地下水位下降了 3~ 5 m,泉水递减了 2 8.7%。适于荒漠植物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为 3~ 4m,高于此埋深将引起土壤盐渍化 ,低于此埋深植被会衰退进而导致土地沙漠化。因此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重视地下水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刘强  胡核  李卓群 《西部资源》2013,(3):145-146,154
通过对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发现勘探区内玄武岩与围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电性差异,而运用三维地震方法无法准确地确定其底板埋深情况。基于此种原因,我们选择了大定源回线瞬变电磁法在目标区域上进行了探测。通过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分析整理及成图,结合地质及三维地震资料,基本确定了玄武岩底板的埋藏深度、喷发通道及底板界面的展布情况,为煤田工作区下一步工作的布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准确预测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额济纳盆地3个地下水埋深观测井为对象,运用小波变换与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WA-SVM)对观测井未来1个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短期预测。为检验WA-SVM的有效性,将模拟结果与未经小波变换的SVM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对干旱区地下水埋深进行短期预测时,相较于SVM模型,WA-SVM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WA-SVM模型在干旱区地下水埋深预测中有更好的适用性,可以为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是资料有限的条件下地下水埋深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Mapgis和AHP的DRASTIC模型的合肥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市浅层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渗透系数、地形坡度、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及非饱和带介质等7个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了合肥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的DRASTIC指标体系。借助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和分区。评价结果与实测研究区地下水质量较好地吻合,说明基于DRASTIC模型的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本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是探测断层常用的两种地球物理方法。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方法联合对安丘—莒县断裂进行探测,探测结果即得到相互印证,又各有所长。在隐伏走滑断层探测中,浅层地震在断层面或破碎带边界定位方面更具有优势;高密度电法在断层破碎带识别、破碎带顶面(上断点)埋深确定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潜水埋深(40、80、120、180、220cm)处理对一年生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幼苗生长和叶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潜水埋深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幼苗叶片厚度逐渐增加,叶片厚度在220cm埋深下最大,长度和宽度在120cm埋深下最大,且叶片长度呈优先减小的趋势;潜水埋深变化对疏叶骆驼刺株高生长影响不大,但对冠幅和分枝数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除40cm埋深处理中根系以平均1.24cm·d-1的速率扎入地下水层外,其他4个处理根系生长速率随潜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且180cm和220cm埋深下根系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根系到达220cm潜水埋深的时间为123d;幼苗生物量积累随着潜水埋深变化先增加后减小,茎叶生物量在120cm埋深处理中达到最大值,而根系生物量在180cm埋深下最大。潜水埋深变化对疏叶骆驼刺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的影响不同,潜水埋深增加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系生物量增加;以120cm为拐点,潜水埋深过浅或过深都会抑制地上部分生长;220cm潜水埋深条件下,疏叶骆驼刺生长缓慢且生物量的累积最小,表明若潜水埋深大于220cm则对幼苗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2.
克里雅绿洲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MATLAB7.0对新疆克里雅绿洲225个土壤样品的土壤含水量和28组地下水埋深数据进行处理,用线性回归法和多重回归法对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5 cm、15~20 cm、45~50 cm和0~50 cm的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17、-0.8580、-0.8551和-0.8574;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上而下其关系逐渐增强,其中以15~20 cm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最强;由多重回归分析确定经验方程,其判定系数达到0.6631,说明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可作为评估地下水开采利用与调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取汾河中下游临汾盆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多年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 研究区2007—2018年地下水埋深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各区域地下水埋深差别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其中尧都、襄汾出现明显的超采现象。② 地下水埋深在2010年后波动较显著,各区县变幅明显高于2010年前的时段。③ 地下水埋深在年尺度上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春季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最大且主要以地下水埋深降低为主;空间上,地下水埋深变浅区域主要集中在霍州、洪洞、曲沃南部和翼城北部,加深区域主要集中在襄汾、尧都西南部和侯马西北部少部分区域。④ 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对蒸发量较敏感,对降雨量和农村用水敏感较弱,人口对地下水埋深变化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4.
近5 a来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玮  张铜会  赵学勇  潘明环 《中国沙漠》2008,28(5):995-1000
 从2002至2006年奈曼旗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中,选取典型区域的18个监测点,分为三个样带,对其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及其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 a典型区域地下水埋深均呈下降趋势,教来河沿岸变化最为明显,年际最大水位差达2.11 m,变化幅度13.6% ~51.4%;空间分布上以教来河沿岸地下水埋深最大,近5 a平均为6.15 m;典型区域年内最高地下水位出现在3—4月,最低水位在8—9月;近5 a来降雨量和多年降雨量分别与同期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分析表明,降雨量对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固阳北-白云鄂博属内蒙古中北部干旱地区,部分第三系"红层"覆盖区地下水资源极度贫乏,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本文运用常规电阻率测深法,在结合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和电性参数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电阻率测深曲线的定性、定量精细解释,对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其富水性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践证明,可以取得显著的找水效果。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多年响应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研究区,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不同输水差异(包括零输水年即2008年、输水极少年即2009年、输水较多年2011年等),对2000-2015年英苏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断面内地下水埋深在各年份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递减趋势,年内个别月具有较大的增幅,另外由于冻土消融等因素影响,地下水埋深在2~3月有一定的增幅;离河较近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具有时间同步性,而离河道较远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在响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本研究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响应时间维持在1 a内;经过多年生态输水过程,英苏监测断面距离河道约750 m范围内地下水平均埋深维持在2~6 m范围内,基本达到植物生长所需地下水埋深水平;另外,综合分析研究断面多年输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响应过程,为获得生态输水过程所带来的最大生态效益,生态输水不仅要保持一定的输水量,还要保持输水年周期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地下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作为三角洲地区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整合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以及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存在 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surfer 软件绘制的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显示地下水埋深的分布规律为沿黄河河道附近 地下水埋深较深, 滨海以及河间洼地为地下水浅埋区。在SPSS11.5 统计分析软件的帮助下, 采用偏相关分析( Partial 过程) 方法从地下水埋深多年和年内变化两个方面研究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块地下水埋深和降水量、黄河径流量 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多个驱动因子的控制, 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 地理位置影响程度不同, 且多年地下水埋深的序列规律性较差, 地下水埋深多年动态和年内动态变化复杂且均不 受径流量和降水量影响。东营市引黄灌溉、引黄蓄水( 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等) 、大型引排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可能是 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为今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三角洲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10 a来民勤盆地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GIS环境下,采用地统计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民勤盆地1999-2008年10?a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在插值获取逐年地下水埋深栅格数据的基础上,对民勤盆地地下水埋深的时空格局和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2008年民勤盆地地下水埋深急剧增大,整体平均每年增加幅度为0.52?m,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逐年扩大,并有与附近漏斗区融合的趋势;(2)1999-2008年10 a间的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大,表明民勤盆地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结构性逐年增强,地下水储存的空间连通性增加,地下水位的可恢复性和持续可开采性更为脆弱,影响地下水埋深的随机性因素逐渐下降,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后潜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0-2006年8次生态输水期间9个地下水监测断面40口监测井潜水埋深变化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生态输水以来潜水埋深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8次输水的影响下,潜水埋深总体有显著抬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潜水埋深抬升是生态输水作用的直接结果,且抬升幅度与输水持续时间和输水量大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向和纵向上还表现出潜水埋深抬升幅度随距输水源距离改变而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且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主要是以线型渗漏补给,这是输水以来潜水埋深变化呈现上述规律性的主要原因.输水对潜水埋深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随着输水的继续进行,潜水埋深变化的规律性会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堤防修建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2001—2003年对塔里木河干流3个断面18眼地下水监测井数据分析表明,沙子河口断而地下水埋深无明显变化;乌斯满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表现为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阿其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略呈减小趋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化特征为:沙子河口断面水分条件最差;乌斯满河口断面的地下水埋深均小于3m,水分条件最好。洪、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为:沙子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变化很小;乌斯满河口断而和阿其河口断面,由于受提闸放水的影响,2003年地下水埋深普遍小于2002年。塔里木河中游输水堤防的修建对遏制河水在洪水期任意漫流,增加下游来水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