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与构造、沉积物特征及矿物分布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湖泊沉积尤其是水下沉积研究中,弥补了沉积物钻孔分析"一柱之见"的局限性,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湖泊沉积层垂向和横向地层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回顾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湖泊地震相解释的原理,其在湖泊水位、湖泊古地质活动、湖盆形态演变等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初显了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近期,与RS和GIS技术结合,实现了湖泊沉积2D和3D可视化。湖泊水浅、植物多、浮泥厚等因素影响反射波与图像质量,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采集时的参数设置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功能完善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方法,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如地质勘查、滑坡勘察~([1])、墩身检测~([2])等。采用地震反射波法进行水底隧道的勘探渐多,说明该方法水上勘探的有效性~([3])。笔者应用此项技术结合厦门湾海底隧道水上地震的实际操作对发射波法在水底隧道的地质勘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宁夏固原地区为厚层黄土覆盖的山区,黄土层厚度达270m左右,其浅部干燥的黄土层速度低、厚度大,对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极为不利。根据该地区特点,通过大量的试验工作,确定了最佳的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和参数,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原始资料,最终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的赋存情况和构造发育情况。为矿井建设、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4.
深层地震勘探在深埋特长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一吉心段大水井隧道的工程地质勘察为例,讨论了深层地震勘探在深埋特长隧道勘察中的应用。利用深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有效地探测覆盖层、各风化层以及不同基岩界面的埋藏深度,根据波速判断隧道围岩类别、探测不良地质现象(喀斯特、断层、节理裂隙等)等。因此,深层地震勘探可为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强  胡核  李卓群 《西部资源》2013,(3):145-146,154
通过对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发现勘探区内玄武岩与围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电性差异,而运用三维地震方法无法准确地确定其底板埋深情况。基于此种原因,我们选择了大定源回线瞬变电磁法在目标区域上进行了探测。通过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分析整理及成图,结合地质及三维地震资料,基本确定了玄武岩底板的埋藏深度、喷发通道及底板界面的展布情况,为煤田工作区下一步工作的布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之一,每年直接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研究地震多发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区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022年甘孜州泸定6.8级地震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地质等方面选取2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与理想解相似的排序偏好加权法,计算了各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排序。在此基础上,对甘孜州灾后重建战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区域差异:受社会经济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共同影响,甘孜州东南部的资源承载力普遍高于西北部。本研究为地震多发区提供了承载力评估数据和支撑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目的明确,技术措施得当,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后期的资料处理解释,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地质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查明了勘探区内的主要构造、主要煤层的埋深及走向,控制了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全区共解释断层38条。  相似文献   

8.
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与构造、沉积物特征及矿物分布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湖泊沉积尤其是水下沉积研究中,弥补了沉积物钻孔分析"一柱之见"的局限性,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湖泊沉积层垂向和横向地层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回顾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湖泊地震相解释的原理,其在湖泊水位、湖泊古地质活动、湖盆形态演变等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初显了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近期,与RS和GIS技术结合,实现了湖泊沉积2D和3D可视化。湖泊水浅、植物多、浮泥厚等因素影响反射波与图像质量,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采集时的参数设置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功能完善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群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是我国早白垩纪聚煤期中重要的聚煤区。白音乌拉煤田是二连盆地群众多含煤盆地中的一个,含煤面积约423km2,预测煤炭资源量50余亿吨,煤田的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四十多年来,先后由煤炭、石油、地矿等地质勘探队伍,从不同的角度和目地出发,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文章对以往勘查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详细论述了煤田地质特征及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煤田测井技术是地质勘探开采的主要技术,测井工作者利用现场测井技术与对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能够准确地判别出煤层的相对位置和层厚,结合实际地质资料可以探明地质构造情况,有利于对煤田资源的合理开采。本文对桃园矿Ⅱ区钻井进行综合测井解释,简述煤田测井技术在勘探开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探查测线附近重点断层隐伏段的位置、断层断错的层位与深度,分析断层的活动性。本文以地震勘探在安阳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应用为例进行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五间房煤田是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历经3年预查—普查工作找到的一处储量达105亿吨的大型煤田,之后又与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和香港华润电力燃料(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接受了进一步开展详查及勘探工作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某大型顺层岩质滑坡经"滑移-拉裂-剪断"而形成,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此滑坡有明显的局部复活迹象,可见于滑坡后缘出现连续贯通的拉裂缝。以该滑坡在地震响应下的局部复活为例,以滑坡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为基础,对滑坡受地震响应导致局部复活的现象、特征,利用Geo Studio软件动力响应Quake模块,对该滑坡局部复活机制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响应下滑坡变形破坏受地质条件和地形坡度的影响显著,同一地震波,相对于基岩,滑坡体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为合理地解释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作用下该滑坡局部复活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乌海市境内煤田自燃基本情况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拉善盟阿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毗邻,区域面积1754平方公里。境内有煤矿生产矿山123个,年生产原煤约1000万吨。乌海市境内煤层自燃主要集中在骆驼山煤田浅部和乌达煤田,共有火区30余处,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5.
司宏奋  刘雨涛  刘俊友 《西部资源》2013,(3):147-148,172
地震勘探收费标准的改进往往能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每次新技术的出现及推广又会促使收费标准的改进及优化,两者之间即能互相制约,又可以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16.
由于资源勘探逐步进入复杂地质区,原始资料采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采集的资料质量变差,各类强干扰十分活跃,这给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是噪声压制工作,之后的反褶积,速度分析流程,叠加等都对原始资料的信噪比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对研究区资料不同的滤波处理,通过对噪声的压制,突出了有用信号,减小了噪声干扰,为接下来的处理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与印缅山弧交接地带的地震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构造特征等研究成果和实地考察资料,借以分析并初步阐明独龙江流域的地质地质环境,为该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震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一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北川新县城选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摧毁了北川县城--曲山镇.为了促进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灾后恢复与快速发展,县城异地重建是必然的选择.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北川新县城已有5个备选场址,即擂鼓镇场址、永安镇场址、安昌镇场址、桑枣镇场址和板凳桥场址等.在此,分别从地质条件、地貌条件、5·12地震反应、社会影响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比较了 5处备选重建场址的优势和劣势.虽然永安镇场址在各方面的优势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但最后综合考虑,建议选择安县永安镇场址作为北川新县城场址.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分析胜利煤田东二号露天矿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按照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的思路,对矿山开采中对含水层的影响进行了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在此基础提出含水层保护的思路与措施,对于生产矿山企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研究尚少的现状,以北川县安昌镇开茂村水没河流域地面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及钻孔岩土试验,探讨了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成因及机制。认为塌陷区第四系松散层上部含细颗粒的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和下部粗颗粒的饱和砂层、砂砾层等的存在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前提,强烈的地震诱发了砂土液化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内因,而塌陷坑的陆续出现说明了地面塌陷一般都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且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真空吸蚀作用、余震作用以及强降雨加剧了潜蚀作用,最终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发展。结果表明:这些塌陷坑群的出现主要是由地震砂土液化和潜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